![2112:一百年后的世界](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1026/17/20201026174040425.jpg)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3.70
折扣购买: 2112:一百年后的世界
ISBN: 9787505749368
编著者恩斯特·A.格兰蒂茨(Ernst A. Grandits),奥地利纪录片工作者、文化记者,并常年担任三星电视台“文化时间”的主持人。本书体例效仿亚瑟·布雷马尔1990年出版的《半年后的世界》,预测了22世纪的情况。
哈拉尔德·韦尔策(Harald Welzer) 人人追求机遇,人人探寻潜能:22世纪的世界社会 1. 复活节岛 大约100年前,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出版了一本书,这本名为《崩溃》(Kollaps)的书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其中,戴蒙德通过研究社会失败的原因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即这些失败的社会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如果他们的某些生存条件发生了恶化,可能是气候变化或者自身原因而造成了环境破坏,那么他们会继续强化那些曾经使他们成功的策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速了其自取灭亡的进程:如果土壤已经受到了破坏,那么他们会缩短种植周期,企图来获取曾经巨大的收获;如果石油几近枯竭,那么他们就会转而利用铤而走险的石油开采技术,冒着极大的污染风险来进行深海钻探,或者付出极高的环境代价来进行油砂开采,最终都是为了获取自以为的生活必需品。不,我必须修正一下,在戴蒙德时代,21世纪增长型经济的失败还未出现;这本书出版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在面对气候变暖、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时,对未来的心态由确信转变为消极恐惧的时代,并且之后这种情绪愈演愈烈。请允许我在此更多地介绍一下戴蒙德的观点。为了说明社会的失败,他举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历来饱受环境历史学家赞誉的复活节岛:置身于这样的一个岛屿就像置身于实验室一样,在其中能够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并且为何走向灭亡的。此过程完完全全排除了外部的影响,一切发展变化都来源于自身。很明显,原因就在于这种曾经成功促进当地居民发展的文化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改变了的世界。 在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尚未大幅上升时,复活节岛与最近的大陆南美洲相距3500千米,大约在公元9世纪可能有波利尼西亚人定居在岛上,他们是建造航海独木舟和导航的好手,曾历经半多个世纪的繁荣和昌盛。直到贾雷德·戴蒙德著书之时,该岛还是存在的,借助生物考古学研究能够对当初岛上的植被、土壤性质和居民的饮食习惯等进行追溯。贾雷德·戴蒙德在书中写道,这些生物考古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其他波利尼西亚人定居的岛屿相比较,复活节岛并不具备最佳的生态条件,但是足以供养2万到3万这一数量庞大的居民人口,这些居民分成了11到12个氏族,都由各自的酋长带领。 岛上最初由21种棕榈科的植被覆盖,有两种尤其高大,其中之一更是能生长至30米高。这两种树不仅适合建造房屋,而且适合用来建造大型独木舟。岛上生长有25种鸟类;岛上居民除了以种植在地里的庄稼为食,还进食鸟类、海豚以及当初跟随移民一起来到岛上的老鼠的大量子子孙孙。 复活节岛社会的黄金时期大概出现在16世纪;此时的建筑数量达到顶峰,直至18世纪,建筑数量跌落至当时的30%。复活节岛是一个神权政治的社会;首领享有类似于神一样的地位,同时履行同其他波利尼西亚社会一样的大祭司责任和职权,作为人类和神灵之间的中间人来调解氏族、首领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不同寻常的是,这些社会关系都稳定地维持了长达几个世纪之久。从历史上来看,复活节岛具备了作为一个中等天堂的特质,然而当18世纪第一批欧洲人——包括库克船长——踏上这个岛屿时,呈献给他们的简直是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这片土地上已经完全失去了植被覆盖,人迹罕见;1774年库克说道,只有少数的居民“矮小、瘦弱、胆怯而困苦”,除了老鼠和鸡以外岛上不见有其他的动物。而更离奇的是岛上分布着成百的石像,其中部分石像十分高大,大部分石像已经遭到毁坏,它们中的许多高达6米,重达10吨,其中最大的石像高达21米,重达270吨。 在一个采石场,人们发现了大量尚未完工和已经准备运送的石像,那么问题在于,这些居民是如何挪动并安放这些如此巨大的石像的,很明显这里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岛上还有木材能够用来完成相应的工程。考古学的研究表明,这些巨大的石像是用来展示和区分不同的氏族和首领,并且在相互竞争时用以展示自身最强壮的形象;不同历史年代的不同石像表明了这几百年间石像的尺寸在逐步增大。 考古学上进行的追溯表明,岛民——另外考虑到岛上夜以继日的石像建造工程——很有可能对他们的生态资源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开发。迹象表明棕榈林的砍伐自9世纪第一批移民到来时就已经开始了,最晚一直持续到17世纪才结束。棕榈树材尚且充沛之时的确用处良多:用来生火和做饭,制作木炭,作为房屋、独木舟的建筑材料,以及应用于运送及安放石像的工程中。 贾雷德·戴蒙德写道:“复活节岛展示了一幅场景,这个场景描述了整个太平洋区域中森林毁坏的一种极端情况,就森林毁坏的程度而言,整个世界也再无法找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情况。随之产生在岛民身上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原材料和食物数量的极度匮乏,农作物产量锐减……当大型木材和绳索消耗殆尽之时,石像的运输和安放工程就被迫停止了,与此同时停止的还有航海独木舟的建造。” 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岛上所出现的资源短缺是无法获得外部补偿的;捕鱼几乎是毫无希望的,而多风的岛上因为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也使得农业生产每况愈下。没有了木材也就没有了燃料;在冬季,居民们燃烧掉了最后的脂肪和草料。甚至对于死去的人来说毁灭也意味着转变:因为没有木材用来火葬,所以人们将死者做成木乃伊或者选择土葬。 很明显,生存机会的缩减必然会加剧对仅有资源的争夺——所有层面的资源:食物、建筑材料、技术和群体象征代表。如果需要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人类不仅以面包为生(特别是当他没有面包时),那么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则提供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此人们看到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实践,即使冒着自暴自弃的风险最终也并未遭到抛弃。顺便说一下,这并不是复活节岛岛民的特色——早前在西方国家,羞耻心能够让人们通过点燃房屋来自 杀,因为他们觉得不能赤身裸体地在街上奔跑。 即使在涉及自身生存这个问题时,通常文化社会、情感和象征因素也要比生存本能起的作用更大。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以参照系为导向,这种参照系使得他们无法看见灾祸的发生,就好像他们已有的文化感知形式阻碍了其他潜在的文化感知形式,让置身其中的人们完全无法认识到他们潜在的行动可能性,通过这种方法人们最终成了他们自己生存技巧的囚徒。 复活节岛的这一案例,为解答感知问题对于人们做决定具有何种重大意义这一问题带来了启发:此外,感知到的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实际转化,并最终催生出一项解决方案。复活节岛文化的终结实际上就是社交性的终结:一场残酷的战争。主要由岛上森林砍伐导致的资源冲突最终造成了幸存居民的自相残杀,这一点可以从带有人类牙齿痕迹以及断裂的骨头(为了取得骨髓)上看出。不只是考古学证实了当时末日的自相残杀,这些场景也大量出现在岛民的口口相传中。生态上的崩溃不只导致了土壤流失,而且带来了社会侵蚀。 最终各位首领和大祭司被军事领袖推翻,之前的11个或12个氏族联合成两个相互对抗的集团,很多居民出于防御的目的搬到洞穴中,不再建造新的石像,而且还推翻并摧毁了敌对者竖立的石像;曾经用来建造石像底座的石板现在被用来对洞口进行防护。一个集团为了防御另一个集团的进攻,通常都会挖掘壕沟作为战略防御工事,这个壕沟会形成一个半岛;作为一项末期的技术革新由黑曜岩作为矛头的材料使得武 器更具致命性。简单地说:这个岛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毁灭状态没落,几乎不再存有任何生存的可能性。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冈将其称为一场绝对的战争,这场战争最先从政治的终结开始,之后是文化,最终是生命的终结。 这场发生在岛上的实验排除了外界的影响,所得出的最终结果就是人类作为最后仅剩的资源也消耗殆尽。战争之后幸存的少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在18世纪经由秘鲁商人之手被贩卖为奴。 2. 一切都在变好 《崩溃》的问世并没有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对末日世界景象的描述,而是作为一种以史为鉴规避失败的指南,在其出版几年之后,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写作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以“暴力”这个题目为对象的作品——恰恰与当时主流的歇斯底里症和20世纪出现的“人祸”凶兆相反(特别是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暴力水平的持续下降。虽然少数极端暴力情况的爆发阻碍了不断发展的文明进程,但是数据却显示了暴力牺牲人数正在随着教育程度、性别平等尤其是国家政权的发展有规律地减少。平克书中的死亡率显示,在非独立政权社会,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500个受害者,而在21世纪的西欧,每年每10万人中仅有1个受害者。平克将他的数据嵌入到早前社会学家诺贝 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提出的文明进程理论中,这一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表明了,经过对历史进程进行长期考察之后所取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于只对具体事件进行考察所得出的结论的,虽然这些具体事件在当时作为突发性的暴力事件规模巨大,但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事件并不影响未来会减少使用武力的基本发展方向。如此来看的话,“二战”期间,相比于当时世界23亿的总人口规模(1940年),死亡人数5500万的数据将不再是一种数据困惑。20世纪所争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了1.8亿人的死亡,占本世纪总死亡人数的3%,而该比率在之前的近现代社会中则高于13%,由此可以认为暴力规模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平克的书全面且有理有据地证实了未来乐观主义,但也确实忽略了两个方面:首先,诺贝 特·埃利亚斯认为,去文明化的深化过程是有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他认为文明进程的发展方向并非是不可逆转的。另外,实例证明暴力水平的降低是发生在世界人民中的,他们的平均生活标准都得到了持续提高。随着财富的增加,世界愈发变得平和,除此以外这种平和的产生也基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全球的扩张,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通过永久增加能源投入和资源消耗方式来提高生产力,进而提高了富裕程度。当地球上供养文明机器的资源仅供相对少数的居民使用时,这种模式尚且运转良好;但是当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全球开始扩张并带来了全球化时,则出现了资源过度使用急剧加快的情况,这就通过变化的事实反驳了平克相关的学术分析:因为文明化进程原则上是以资源的无限可用为前提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通过经济增长来实现富裕程度的增加,但是当出现资源不够所有人消耗的状况时(要确保每位地球居民拥有一种富足的生活,那么这个时刻的到来将比预计的时间早得多),文明进程就会翻转,暴力就会卷土重来。 1.21位国际权威专家和教授潜心撰稿,对未来世界进行冷静的探索和预言。 2.切尔诺贝利事故,特殊气候增多,社会矛盾复杂,百年之后,世界与人类将如何共处? 3.涵盖政治、经济、环境、人口、战争、媒介、音乐、女性、教育、医学等21个重大领域,全景式呈现人类未来世界。 4.在遥远的未来,人类还会因为水资源和油发起战争吗? 人类还开车吗?能战胜癌症吗?如何解决饥饿问题? 环境灾难还是*大的问题吗? 我们还会读书和听音乐吗? 此书将对此一一作出解答。 5.真实的末日会持续很久,作用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的。 6.人类越来越多地“制造”,却没有意识到层层累积的风险,而风险带来的既是科技上的机遇,也是人类的隐性灾难。 7.硬壳精装,镭射烫银+印银工艺,特种纸封面,从内到外呈现未来感! 8.在世界超速发展、矛盾却愈加剧烈的当下,预测人类的未来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