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情年报(2017-2018)

中国语情年报(2017-2018)
作者: 赫琳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32.80
折扣购买: 中国语情年报(2017-2018)
ISBN: 978703068955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语言使用动态
  “语言使用动态”反映汉字在新旧碰撞中的新姿态、新问题,汇集近一年涌现的新词新语及流行语,记录各种不规范现象及治理行动,关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情况。“语言资源保护”反映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濒危语言的使用现状与保护效力。“语言科技与语言服务”关注语言技术新进展以及借助语言技术展开的一系列语言服务,并重点记录特殊人群语言服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等领域现状。“语言教育”汇集语文教育的争议性话题,以及外语教育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新趋势、新举措。“中国语言文化传承及推广”反映2017年我国在传统文化传承及汉语、汉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瞩目成绩。“语言学术动态”聚焦“语言学是否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等热点话题及“首届国际语言文化论坛”等学术盛会。
  语言具有社会性。人们对语言的关注,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关注。纵观2017年语情,我们可以在语言动态中透视社会的发展:流行语“共享”体现新时代的社会思潮;语言资源保护体现公众对语言功能认识的深化;语言科技的进步展现语言服务业的巨大前景和多元化、平等化的社会需求;对语言教育的关注体现人们对语言能力的重视;汉语国际传播的良好势头体现综合国力的提升
  “观测语言生活,解读社会万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国家发展”,这是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宗旨。《中国语情年报》将继续秉持这一宗旨,不忘初心,留存语情档案,记录语言生活,为学术研究、社会进步提供服务。
导言
  2017年,汉字传承与使用融合时代特色,新词新语及流行语勾勒行业百态,不规范现象及治理凸显秩序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助力社会和谐。
  科技与文化创新促使汉字焕发时代活力。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仓颉造字”环节运用混合现实技术拆字拼字;少儿听写节目《汉字风云会》成了不少孩子们的暑期“刚需”;“汉字表情包”“动态汉字”走红我国社交网络;利用汉字“讲故事”的文创产品《字绘台湾》首发 汉字正以年轻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与此同时,汉字保护刻不容缓。中国文字博物馆发“悬赏”公告求“认字”,沉睡千年的甲骨文静待破译;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价值得到世界公认;我国将建甲骨文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方法研究甲骨文 古老汉字的传承值得多方关注。在新旧碰撞中,汉字使用也出现新情况。商务印书馆官方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修订的《新华字典》手机应用软件正式上线,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付费40元才能获取完整版的情况引发争议。反对者认为应接纳“互联网思维”;支持者则认为字典上线包含诸多智力劳动,知识付费是一种尊重。
  新词新语及流行语方面,除了网络语言,环境、农业、科技等各个领域也涌现出新鲜字词,反映行业发展动向。“蓝天保卫战、全域旅游、海绵城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4个化学元素获得中文名称及代表汉字;“块数据、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社会、数据安全、数权法”等成为大数据十大新名词。“年终盘点”热度不减,辐射至汉字文化圈乃至西方社会。“共享、新时代”等成为“汉语盘点2017”十大流行语。美国媒体盘点2017年中国网络热词发现,“厉害了,我的国”上榜,折射出我国网民对祖国取得的成就的真诚赞美。
  对不健康、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的治理力度加强。2017年初,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网信办”)联合相关部门针对“标题党”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中成药命名新规,规定“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深圳市启动公示语英文标志纠错行动;拒绝“语言暴力、语言欺凌”成为社会共识 一系列举措既是语言规范,又是行为准则,有利于提升语言素养,净化语言环境,维护社会秩序。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稳步推进。江苏启动“命题说话”项目机评试点,进一步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多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响应“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脱贫计划;新疆阿克苏地区首个国家通用语言有声图书馆开馆;江西成立首家新疆籍乡亲汉语学习交流中心,旨在破除语言障碍,促进民族团结。
一、汉字的使用与传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摘自:光明日报,1月15日,作者:王立军)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如同运载火箭一样,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而且,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着中华文化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例如,“男”字在甲骨文中就是由“田”和“力”两部分构成的,而“力”的甲骨文字形像一种最原始的耕地农具之形。这说明,在造“男”字的时候,中国已进入农业社会。而同样是象形文字的古埃及的“男”字字形像一个男子单膝跪地引弓射箭之形,说明当时的埃及仍处在田猎时代。汉字和古埃及文字各自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因而也就必然打上各自民族文化的烙印。
  台媒报道北京繁体字“私塾”
  (摘自:参考消息网,1月16日)
  台媒称,近年来,学繁体字在大陆变得很时髦。北京有家名叫“繁体字”的咖啡馆,是京城唯一教繁体字的“私塾”,老板娘李雪莉来自台湾。李雪莉几年前开始在店内教课,除了教客人怎么写繁体字,周末还开起了“私塾”,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演变和部首的含义。她认为,我们应该要跳脱繁体字与简体字孰优孰劣的争论,两者其实就是笔画繁与简的差别。繁体字近年在大陆越来越流行,许多人刻印章选择用繁体字呈现名字,店家招牌也慢慢可见到繁体字样,但李雪莉教繁体字却不是为了赶风潮,而是想让更多人领略汉字的美。
  “汉字”国际巡展走进秘鲁
  (摘自:中国文化报,1月19日,作者:钟秘文)
  记述汉字起源、发展、演变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1月在秘鲁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以汉字发展史为主线,运用图板、甲骨复制品、书法作品等形式,全面生动地介绍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和当代汉字使用的先进科技成果。主办方还进行了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表演,中国文字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冯克坚展示了甲骨文书法。“汉字”国际巡展是一项大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三年多来先后在加拿大、尼泊尔、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政协委员呼吁重筑汉字文明高地
  (摘自:中国新闻网,1月19日,作者:赵晖)
  河南“两会”上,政协委员吴柏林呼吁加强汉字文化传播,重筑汉字文明高地。据吴柏林介绍,汉字从河南向外传播,既包括向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传播,也包括向中国境外的国家传播。汉字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文献和文物,有直接传承、传抄的汉字文献和文物,也有他族、他国创作的汉字文献,还有受汉字影响而新造的类汉字及其文献。因此,吴柏林建议,河南应建立具有国际性的“汉字传播博物馆”,以汉字在河南起源后如何发展和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主题,以动漫、视频、数字化为主要手段,分设“汉字故乡”“汉字之旅—民族篇”“汉字之旅—国别篇”三个主展厅,分别展示河南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文字材料。
  “汉字表情包”走红我国社交网络 利弊之争引热议
  (摘自:中国新闻网,2月7日,作者:张一辰、党田野)
  近日,由汉字组成的表情包开始在我国网络上流行,年轻人根据汉字的外形赋予其新的意义,如用“尖”字代表正在飞行的飞机,“点”字代表一辆侧面停放的坦克,“丛”字则代表海里的帆船。对此,有人认为,“这种汉字表情包很有意思,看上去既生动又有特色。汉字本来就是一种符号,与网络结合可以使其更好地传播”。也有人认为,“每个汉字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用法,并不是为了好玩就能随便用”。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晓勇认为,部分网络新词不仅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使其具有时代活力,也对汉字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创造应在了解汉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如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就只会造成汉字的使用混乱,产生负面效果。
  “字道2017”全国巡展拉开帷幕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3月13日,作者:涂桂林)
  3月11日,“字道2017”系列巡展暨方正字库新品发布会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广告博物馆内召开,这标志着“字道2017”全国巡展正式拉开帷幕。“字道2017”系列展览由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主办,东道设计学院、中国广告博物馆参与承办。展览由四部分组成:楷体的故事暨方正字库精品设计展、第62届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全球巡展、时代精神—柏林海报展、文字的世界—拉丁丛书展。在开展仪式上,方正电子集中发布了17种不同风格的58款新字体,并宣布第九届“方正奖”字体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6年编撰《甲骨文书法字典》 苏州市民填补国内空白
  (摘自:央视网,4月10日)
  9日,由苏州市民姬长明耗时6年编撰的《甲骨文书法字典》在苏州举行了学术研讨会。据了解,这本字典共收录1403个甲骨文汉字,每个字都配有详细的演变过程和说明,同时字典中还有拼音和总笔画的检索,查找十分方便。这本字典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甲骨文临摹范本少、笔画不规范甚至写错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表示,该字典对于书法家来讲是最标准、最准确的参考工具。从文字规范化、推动甲骨文发展角度来讲,该字典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汉字再简化已无必要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4月18日,作者:朱建军)
  历史上,书写要求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尤为明显。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识读要求对汉字形体繁简的影响则会相对变大,甚至会取代书写要求而成为影响汉字形体演变的主要动力。所以说,在数字化背景下,汉字的工具性不可能决定其“宜简不宜繁”。汉字改革须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时代对汉字的特殊要求,汉字字形如需调整,最好是向传统回归,恢复部分繁体字或异体字,而不应另造新字。数字化时代要求汉字字形应“求稳”不“求变”,进行汉字简化已无任何必要,相反我们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如何使现行汉字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
  破译中国4万多文字密码的首部《黄帝字典》在沪首发
  (摘自:新民晚报,4月20日,作者:江跃中)
  4月20日,首部10卷本《黄帝字典》的首发式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行,“爱我中文?环球讲座”同时开讲。据介绍,《黄帝字典》收录了1万多个文字、170多万个词组解读,对一个个文字进行了有趣的解释,揭示了一个个汉字“音从何来”。此外,讲座也现场解读了120个文字和词组密码,从文字的定音、定形、定义角度全新解读中国文字,通过文字里隐藏的奥秘,揭示健康、财富、婚姻、使命、修行等人生密码。
  从仓颉的灵感中凝聚文化自信
  (摘自:文汇报,4月20日,作者:杨逸淇)
  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汉字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传统的汉字文化圈。我们对汉字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方块字为文化自信做了最美的注释。当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还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从新的广度与深度上理解文字在当代中国所承担的任务与使命,以更强的文化自觉传承弘扬汉字文化。
  《新华字典》App每天免费查两个字 网友质疑价格高
  (摘自:北京青年报,6月13日,作者:郭琳琳、张知依)
  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官方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修订的《新华字典》App正式上线。据了解,该App完整收录了《新华字典》第11版纸书内容,并且提供数字版与纸版对照、《新闻联播》原播音员李瑞英的原声播读、汉字规范笔顺动画等增值服务,但《新华字典》App免费版每天只能查2个汉字、付费40元后才能获取正式版的情况也引发了争议。App的开发方表示,App因涉及版权及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