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经典点睛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要改革,要布新,谈何容易。因为改革就是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重 新分配,必然要涉及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遭遇种种阻力。宋神 宗要改革,但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 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 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 见解,神宗经常称赞他。韩维很坦诚地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 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 。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于是就下了一道谕旨,把正在江 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 王安石,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写 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政治家。他年轻时,文章就写得十分出色, 得到欧阳修的赞赏,20岁中进士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 ,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认识到社 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农民不断失去土地。由此王安石认为,宋朝统治所面 临的危机是:“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 财力日以困穷。”因此,嘉祜三年(1058年)王安石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封历史上有名的“万言书”,分析了宋朝内忧外 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及培 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 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他还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这封“万言书”受到了一般官僚 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回应。因为宋仁宗刚刚废除范 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了一边。王安石 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官回家,过起韬光养 晦的生活。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 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但是富弼等人一再规劝 神宗,在二十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这与宋神宗图富图强的意思明显不 合,从此,宋神宗不再倚重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 宗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要依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 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 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这一回, 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诏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赴 京了。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请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 :“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把他的改革 思路写成一份意见书,呈送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 他的心意,更加信任王安石了。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 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的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 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 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便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 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大权抓了过来。这样,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 革了。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 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导变 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来条例司废止,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 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都是王安石的学生)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 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 石变法,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了。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 ,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 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