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上下)/一带一路文学书库

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上下)/一带一路文学书库
作者: 王蓬
出版社: 太白文艺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上下)/一带一路文学书库
ISBN: 9787551311663

作者简介

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1970年开始创作,在中央文讲所(鲁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4年,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2013年先后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汉巾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从1992qz始,曾历时lO年全程探访七条蜀道,20次两行寻叩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发表800余万字作品,山版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传记文学《中国的西北角一一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报告文学《从长安到岁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寻纪实》《从长安到拉萨一一唐蕃古道全程探寻纪实》《中国蜀道》等著作50余本。获国家国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内容简介

国之瑰宝 刻石纪事,古之传统,是对当时社会与重大事件 的真实记载。至今许多考古、文字、历史乃至社会学 家仍需从石刻的述录、吊文、祭颂、纪事、墓铭中去 论证史实,去考察凝聚于石刻上的当时社会文明。 因为,能耗以时日镌刻于石的文字,尤其是临山 镌刻被称为“摩崖”的文字注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重 要历史人物相关。石性坚硬,垂之久远且无法更改, 可以起到“补史之阙,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继史之 无”的作用。 石刻早为古人珍视。可惜,岁月沧桑,风雨离乱 ,摩崖石刻已如凤毛麟角。但陕西省汉中市城北18公 里处的古褒谷口摩崖石刻竟多达104方,再沿谷上溯 则多达126方。而且,更多石刻尚在不断发现补充之 中。这儿亘古便是沟通中原与大西南被称为“蜀道之 始”的褒斜道的南口。1980年前,汉明帝下诏在此凿 通一条长达15米的穿山隧洞,时称石门。据专家考证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洞。楚汉相争时,刘邦谋 臣萧何便利用谷口落差,筑坝引水,灌溉沃野,留下 古代水利工程遗迹。加之褒谷一带,两岸山崖壁立千 仞,一河流水奔腾湍急,激浪堆雪,飞玉溅珠,中空 一线,雄险至极,构成奇丽无比的景观! 所以,几乎从开凿石门始,历代镇守使吏、往来 墨客便有题咏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山崖,内容多与石门 开凿、道路兴筑和维修水利相关,有极珍贵的史料价 值。 这批摩崖石刻中,汉代石刻即达八块,为目前国 内仅有的八块。曹魏与北魏石刻各一,宋代石刻有三 ,是我国从汉魏到唐宋的书法真迹,又成为研究汉字 及书法演变与发展的信史。 所以褒斜道石门石刻早在宋代便为古人珍视。女 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曾收多篇 石门石刻;苏轼、文同、洪适、欧阳修都曾热衷于此 并留有文字;清代力主变革的康有为称《石门铭》为 “书中仙品”;清代学者杨守敬把石门石刻拓片带去 日本,震撼日本朝野,至今被日本书道院列为必修经 典;我国最早出版的辞书《辞海》二字便取自《石门 颂》。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也曾临摹过《石门 铭》并说:“《石门铭》书法太好,我们今后就提倡 《石门铭》吧!” 这批珍贵石刻,与古栈道遗迹、石门隧洞、萧何 堰故址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形成一座举世公认的艺 术宝库。因在幽谷,历2000年之久而基本无损。1961 年在首次文物普查后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不幸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修水利,在石门处 修筑大坝,虽经有识之士多方呼吁,终因动乱年月, 坝址终未移动,石门隧洞、古道遗迹与绝大部分石刻 尽皆淹没于浩渺库水之中。只是把珍稀的“石门汉魏 十三品”抢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