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作者简介
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由当地革命老区建设老促会就本书组织而设,编写人员分别来自当地史志办等机构。由编委会顾问、编委会正副主任、编委会成员组成。编委会下设编辑部,具体负责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的编纂工作,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而客观,做到观点鲜明、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按全国、省老促会的要求完成编纂任务。
内容简介
第二节 苏维埃政权的创建 (三)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 年10 月上旬,南昌起义军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彭湃、聂荣臻、刘伯承、林伯渠、恽代英等抵达海陆丰,在海陆丰党组织和群众掩护下,许多领导人和非武装人员先后离开海陆丰渡海往香港或上海。10 月9 日,南昌起义军余部1200 多人在董朗率领下到达海丰朝面山,不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第四团,董朗任团长,颜昌颐任党代表。红二师的到来,强化了海陆丰的武装力量。 1927 年10 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关于“省委认为广东土地革命运动仍是高涨,暴动的计划仍应继续实现”和“扩大土地革命与建立工农兵政权的宣传。土地革命应根本打倒地主制度……政权应归于工农兵代表会(苏维埃)”的指示,东江特委决定举行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 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原计划于11 月7 日在海陆丰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掀起土地革命高潮。10 月底,国民党军李济深部与张发奎部发生冲突,驻惠州的李部师长胡谦被杀,引起在海陆丰的李部驻军陈学顺团的恐慌。东江特委决定利用敌人内部混乱的有利时机,提前举行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 第三次武装起义战斗于10 月25 日打响。起义军在南昌组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的配合下,于10 月30 日第三次武装夺取政权,先后占领海丰、陆丰全境和惠阳、紫金的部分山区,11 月中下旬,陆丰、海丰两县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在彭湃的领导下,各地纷纷推翻旧政权,实行土地革命,逐渐形成了包括海丰、陆丰全县和惠阳、紫金部分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10 月30 日,红二师第四团第一营在海丰县公平区农军的配合下攻占了公平。各地农军纷纷响应。梅陇、汕尾等区乡先后被农军占领,海丰县城处于农军的包围之中。国民党驻军陈学顺团见大势已去,于11 月1 日撤出海丰,向惠州方向溃退。起义军乘胜进占县城。几天之内,海陆丰农军在红二师的支持下,相继占领了海陆丰两县大部分区乡,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与此同时, 惠阳县高潭区、紫金县的炮子区及五华县的部分地区也先后举行暴动,并取得了胜利。 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东江特委以东江革命委员会的名义通电全国,向中共中央及全国人民报告喜讯。电文说“自中国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汪精卫等背叛革命以来,国民党已成为屠杀工农压迫群众之反动政党,各派军阀玩弄之工具,青天白日之旗帜,亦已成为白色恐怖之象征。中国之垂成之革命,遂断送于反动国民党之手。各地工农惨遭屠杀者,不可以数计,广东工农受祸尤剧。本委员会受中国共产党之指挥,与工农群众之委托,率领东江工农,艰苦奋斗数月,曾两占海丰、陆丰县城,杀戮地主豪绅,义无姑纵。现本委员会又率领工农革命军,即日进驻海陆丰、紫金各县,实行宣布没收土地,铲除杀戮地主豪绅,财产均行没收,归本委员会管理,分配给佃农、无地农民、兵士及被难者家属与一切贫民,并即日召集工农兵代表大会,组织苏维埃政权,一切设施均听命于中国共产党。望各地工农群众,一致兴起暴动,夺取政权,建设工农兵代表会”。 广东省委获悉海陆丰武装起义胜利的消息,立即致电东江革命委员会和红二师,指出: “赖诸同志之努力,使本党旗帜飞扬于海陆丰、紫金县境,数十万穷苦农民同志闻风兴起,为铲除豪绅地主奋斗,本委员会甚为嘉慰。望更积极扩大土地革命之宣传,没收一切土地归农民,并助五华、普宁、潮阳一带奋斗之农友,根本覆灭地主阶级之势力。且进而摇动推翻东江反动军阀之政权,以促成全省农工之大暴动。” 在海(丰)陆(丰)惠(阳)紫(金)起义胜利后,东江特委一方面指示红二师配合各地农军扫除残余反动势力,另一方面又派干部到各地开展工作,扩大战果。为了展示海陆丰武装起义的力量,扩大土地革命的宣传,11 月7 日在海陆丰两县城分别召开了“十月革命纪念大会”。当天,海丰县城的会场一切装饰都用红色,到会群众6000 余人。开会前,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处决了一批反动分子,并在会场当众焚毁许多田契,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大会发表通电,宣告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朝着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目标奋斗。 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进一步激发了红海湾人民的革命热情,增强了建立人民政权的信心和决心。 《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是“广东省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中的一种。该书采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内容丰富厚重,叙述客观严谨,评论简明扼要,具有史料严谨、通俗易读、可借鉴可传承的特点,真实反映了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革命老区的整体发展情况,是各界人士了解、宣传、支持红海湾老区的一部有价值的研究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