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光(21人16国域外疫情观察日记)
作者简介
魏磊杰,河南项城人,80后知识分子,读书凡25载,获博士学位,现于东海之滨的厦门大学充任法学副教授。早年留学荷兰,曾畅游欧洲,顿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此番经历,在扩充视野与认知之同时,更实质性地改变了既有的人生轨迹。为学东鳞西爪,虽仍讲授单纯教义导向型法学课程,但内心早已转向更为宏观、更接地气且更可推动现实改变的国家治理议题。过去10年,出版专著1部,译著15部,总约400万字,但大半横跨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多个学门,便是吾等“非典型学人”的典型特征。坚定崇奉奋斗哲学,笃信“灵魂的欲望是命运的先知”,为此,践行俗常生活中的自我训练,并一直努力朝向一个叫作“远方”的地方不懈前行。
内容简介
周俊——日本,2020年2月17日,星期一: 不谈时事 今天,日本国内开始正式发现确诊病例,感 染者总数达46人。这并不包括早先的“钻石公主 号”,而指的是日本国内社群的感染病例。目前 ,日本媒体主要仍在报道中国方面的疫情,日本 民众对于已悄然袭来的疫情似乎并没有什么警觉 性。大家的生活一切照旧。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当中,普通民众不会主动 讨论时事问题,甚至会有意避开这类话题。日本 年轻人常用的通讯软件是Line,我与一些日本朋 友也有Line群组,有体育主题的、有野炊主题的 ……但他们从不在群内讨论任何时事话题。通俗 地说,就是“分得清说话场合”。其实,他们并 不是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是因为日本社会是一个 社会角色泾渭分明的“专家知识型”社会。各个 领域的专家非常受尊重,大家对领域之外的发言 都十分谨慎。普通日本民众一般会选择聆听专家 的意见,而不是优先表达自己的主张,因为草率 的发言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 同时,大部分日本年轻人对于时事政治确实 不感兴趣。根据2017年的统计,20岁至30岁的 年轻人参加国会议员选举的投票率只有34%。在 年轻人看来,政治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在日常 生活中,他们一般感受不到政治给他们造成了什 么不便,因此也缺乏关注的动机。有社会评论家 认为,是日本过于平静和谐的生活造就了这种现 象,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和平白痴”。美国著 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著作《历史的终结与 最后的人》中所写的可能就是这种现象。 年轻人这种对时事问题漠不关心的态度可能 也会表现在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的问题上。我不知 道日本的新冠疫情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但可以肯 定的是,日本年轻人不会有过激的言论和行动。 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将使日本的政治缺乏活力。 但同时,这也可能有助于避免社会意见的激烈对 立。 杨肯——意大利:等待疫情降临 “一片漆黑中,我们伫立在大海的边缘,静 静等待着大浪来袭,却又毫无把握即将来到的浪 潮会有多么汹涌。”这是3月底疫情即将暴发之 际,一位纽约市医生对自己心绪的描述。我所经 历的些许挫折与困难,自然无法同医护人员的创 痛相提并论。不过,我在1月与2月所经历的,也 恰恰是这种令人备感无力的等待。疫情浮现之初 ,许多人都曾抱怨家中长辈不拿病毒当事儿,而 我本就在海外,更担心父母对此注意不够;再加 上网络上流传的信息泥沙俱下,我怕他们无法甄 别,便也像个强迫症一般,对当时网上能找到的 信息照单全收,稍作过滤之后再转告他们。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