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际服务贸易教程(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国际贸易系列

新编国际服务贸易教程(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国际贸易系列
作者: 编者:赵春明//蔡宏波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31.50
折扣购买: 新编国际服务贸易教程(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国际贸易系列
ISBN: 9787302513230

作者简介

"赵春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特殊津贴专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宝钢**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兼任***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高校**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等。 蔡宏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贸区研究中心主任,***参事室“自贸区—中国企业走出去50人论坛”副秘书长,“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副秘书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和欧盟FP7玛丽?居里行动计划年度访问学者。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学科交叉建设平台、**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外科研课题30余项。在Economic Modelling、Energy Policy以及《经济研究(青年论坛)》《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9部。获得中国**贸易学界学术*高奖安子介**贸易研究奖。"

内容简介

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演化。   2. 掌握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3. 应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服务贸易。   4. 了解规模经济和不**竞争条件下的**服务贸易。   5. 理解克鲁格曼模型在服务贸易中的拓展。   6. 应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方法分析服务贸易。    3.1 **优势理论与**服务贸易 3.1.1 **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优势理论,用以解释**贸易的动因。   **优势,是指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的劳动生产率(生产1单位商品耗费的时间)高于另一国,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每个**都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优势,如果它们都按照自己的**优势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则对所有**都是有利的。   假定世界上仅有两个**:A国和B国,两国均生产小麦和布匹。在未发生贸易时,两国都要生产这两种产品以满足**需要,如表3-1所示。 表3-1 分工前的两国生产 国别 小麦 布匹 劳动小时数 产量/吨 劳动小时数 产量/匹 A国 100 120 100 100 B国 150 120 50 100      从表3-1可以看出,A国在小麦生产上拥有**优势,B国在布匹生产上拥有**优势。按照**优势理论,A国专门生产小麦,B国专门生产布匹,如表3-2所示。 表3-2 分工后的两国生产 国别 小麦 布匹 劳动小时数 产量/吨 劳动小时数 产量/匹 A国 200 240 0 0 B国 0 0 200 400      进行表3-2所示的分工生产后,两国交换小麦和布匹,用以满足各自**对两种商品的需要。A国以120吨小麦与B国的200匹布交换,双方都能获得额外的好处。**贸易和专业化分工为整体带来了收益增加。   **优势理论,**次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阐述了**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动因,指明了贸易双方通过分工和交换达到双赢的理论依据。但是,**优势理论存在一定局 限,该理论成立的前提在于各国都应至少在一种商品上占据**优势。不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巨大的两个**之间,很可能其中一国的所有商品都占据**优势。这种情形下,按照**优势理论,不会发生贸易。尽管如此,亚当·斯密看到了贸易双方能够通过分工和交换获得*终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这无疑是对**贸易行为理解上的巨大进步。 3.1.2 **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演化   **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并没有扮演显著的角色。究其原因,如上**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使得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后,人们便较少单独应用其解释**贸易发生的动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优势理论与**服务贸易没有关系。斯密认为,贸易双方各自至少存在某种**优势,这种观点符合服务贸易的许多现实情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杨小凯等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者,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结合起来,阐述了分工在**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肯定了亚当·斯密**优势理论的合理性。这些工作无疑使**优势理论重获新生,也当然影响到服务贸易理论的创建和发展。   假定世界上仅有两个**:X国和Y国,两国都提供教育和医疗两种服务。未发生贸易时,两国必须提供这两种服务以满足**需要。以服务提供者人数衡量服务量,如表3-3所示。 表3-3 分工前的两国服务提供 项目 国别 教育 医疗 劳动小时数 服务量/人 劳动小时数 服务量/人 X国 100 200 000 100 300 000 Y国 150 200 000 50 300 000      X国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拥有**优势,Y国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拥有**优势。运用**优势理论解释服务贸易,两国形成**分工:X国专门提供教育服务,Y国专门提供医疗服务,如表3-4所示。 表3-4 分工后的两国服务提供 项目 国别 教育 医疗 劳动小时数 服务量/人 劳动小时数 服务量/人 X国 200 400 000 0 0 Y国 0 0 200 1 200 000      分工提供两种服务后,两国交换教育和医疗服务,用以满足**需要。X国向Y国提供能够满足200 000人需要的教育服务,与之交换的是Y国能够提供满足600 000人需要的医疗服务,双方都得到了好处。所以,服务产品的分工和交换也为整体带来了收益增加。   以上情形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实例而言*缺乏事实基础,服务的跨国流动存在许多隐性成本,并非简单的产品交换就能达成,这也是服务贸易理论不能照搬传统贸易理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从这个简单例子可以看出,**优势理论的思想和逻辑内核,对于解释两国各有一种服务提供占优的情形,仍然存在合理性。 3.2 比较优势理论与**服务贸易   18世纪末 19世纪初,英国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速发展,随之产生对粮食的强烈需求,英国从粮食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英法战争期间,拿破仑对英国的封锁一度造成英国粮食进口中断,引起其**的极大恐慌。1815年战争刚刚结束,英国**便颁布 《谷物法》,规定**小麦价格必须高于一定水平时才允许进口,意图保护**农业发 展、保障粮食安全。《谷物法》实施后不久,英国粮食价格高涨,地租猛增,地主贵族成为主要*益者,工厂企业主却损失惨重。于是,围绕《谷物法》存废问题的激烈辩论随即展开。大卫·李嘉图参与了这场辩论,其比较优势理论也在此过程中渐渐形成。   1815年,大卫·李嘉图发表《论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一文,指出《谷物法》限制了谷物的自由进口,导致了谷物价格上涨,压缩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平抑谷价,确保工业利润增长和**繁荣。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大卫·李嘉图进一步阐述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好处,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3.2.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处于****优势的**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的**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各自获得好处。   假定世界上仅有两个**:M国和N国;两种商品:服装和饮料;一种投入要素:劳动,这些构成一个典型的2×2×1模型分析框架。进一步地,M国有1?000个工人,生产1套服装需要两个工人,生产1箱饮料需要5个工人;N国有200个工人,生产1套服装需要1个工人,生产1箱饮料需要0.5个工人。由此,M国和N国的劳动生产率如表3-5所示。 表3-5 M国和N国的劳动生产率 商品 M国 N国 服装(套/人) 1/2 1.0 饮料(箱/人) 1/5 0.5      可以看出,N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据**优势,M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据**劣势。那么,**贸易是否还会给M、N两国带来好处呢?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在以上情形下,M、N两国专业化生产各自占据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仍然能够获得贸易利益。自由贸易条件下,M国专业化生产500套服装,以1套服装=0.8箱饮料的**价格和N国交换所需饮料。此时,M国利用250套服装换取200箱饮料,相比于未进行贸易时的250套服装和100箱饮料,M国的福利明显增进了。同样,N国专业化生产400箱饮料,以200箱饮料换取M国250套服装,相比于未进行贸易时的100套服装和200箱饮料,N国的福利也明显增进了。专业化分工和交换为双方和整体带来了收益增加。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即使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也可以进行**贸易获得福利增进,条件是**劣势并非在所有产品生产上的程度都相同。比较优势理论把**贸易的研究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指明了贸易理论分析的前进方向,其重要贡献使之成为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和新贸易理论的起点。 3.2.2 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演化   如前所述,对于比较优势理论是否适用**服务贸易,至今仍有许多争论。在诸多针对比较优势思想普适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学者们发展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服务贸易模型,比较优势思想开始伴随**服务贸易理论的进展而不断演化。   1. 迪尔道夫模型   迪尔道夫(1985)构建出传统2×2×2(两个**、两种要素、一种货物、一种服 务)模型,考察比较优势理论是否能够用于解释**服务贸易。迪尔道夫在模型中将服务贸易分为作为货物贸易补充的服务贸易、有关要素流动的服务贸易和含有稀缺要素的服务贸易三类,分别讨论了各类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演化。   (1)作为货物贸易补充的服务贸易。通过比较封闭经济、自由贸易和半封闭经济条件下*大化利润时的市场均衡状态,比较优势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   (2)有关要素流动的服务贸易。由于要素流动本身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描述,这类服务贸易自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加以解释。   (3)含有稀缺要素的服务贸易。如管理、研究开发等人力资源要素一旦进入对外贸易,则类似公共物品便无法定价,且具有非竞争性①,难以适用比较优势理论。 《新编**服务贸易教程》出自该领域**专家之手,具有一线授课经验,以**视角、实战经验、前沿理论贯穿全书,配套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