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两岸/陆梅心灵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1102/00/20191102000901249.jpg)
出版社: 浙江少儿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时间的两岸/陆梅心灵书
ISBN: 9787534283376
。。。
大地的点缀 其实我的本意是想说说“坟”,它在我儿时的乡 间随处 可见。是的,“儿时”——当我们仅仅、只能,借助 “记忆” 的通道,走进昔*故乡的童年“乐土”,何尝不是对 愈益都 市化的当下、乡土世界*渐失落的无奈的叹惜和怅惘 ! 和还在童年花园里秘密生长的孩子谈论生和死、 乡野中 的坟墓,是否过于沉重和不合时宜?我以为未必。 我们总是、常常是,对死亡有所忌讳,认为“死 ”是暗 沉的、不沽的,甚至是可怖的。其实乡野中的坟,堪 称“乡 土世界的重要景观”——同样也是乡村孩子嬉戏的乐 园。和 鲁迅同时代的作家废名,将“坟”视作同山一样的大 地的景 致。他在小说《桥》以及散文中多次写到“坟”。“ 坟”是废名 酷爱的一个意象。 看看《桥》中的一段文字: 小林又看坟。 谁能平白地砌出这样的花台呢?“死”是人生* 好的装 饰。不但此也,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 了一大 块空白,我记得我**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 过几多 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桥 ·清明》) 前面到了一个好所在,在他们去路的右旁,*岸 展开 一坟地,大概是古坟一丘,芊芊绿绿,无墓碑,临水 一棵古 柳。(《桥·钥匙》) 学者吴晓东在《废名的乡土记忆》一文里说:“ 这里的 ‘坟’已超离了乡间一个平常的土丘,而关涉着生死 ,是人 生的装饰与大地的点缀……”想起来,废名的那部以 故乡避 难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其实是 以儿童的直觉世界为视角的。废名的文字里有天赋的 童心; 废名笔下的“坟”,亦有着儿童世界的发现。 废名对乡间寻常景致的欢喜深得我心。此刻,那 些曾经 是我童年*子里的“秘密领地”——*木葱茏的山冈 ,山冈 上静静散落的土丘,夏天疯长的野*,空气里略带稻 *昧和 牛粪味的甜甜的清凉……山风一样,扑面而来。 那些土丘就在山冈上,我眯起双眼就能感觉到。 夏*午 后,从昏沉的午睡中醒来。屋子里有些暗,就我一人 ,父母 都上班去了。大我两岁的姐,不知溜去了哪里。我突 然感到 没有玩伴的惶惑。啊,这样一个漫长的暑假,总是一 个人写 作业(作业其实已做得差不多),一个人睡午觉(姐 总是在我 醒来时不知去向),一个人翻书(几本连环画书早已 被我翻 烂)…… 我渴望有一个同伴,渴望一起说话,一同玩乐。 可是, 有一阵子,总是没人和我玩。和我年龄相近的孩子宁 愿在姐 的“召唤”下,影子一样聚集在某个秘密角落。我无 从知道 他们在干什么。 我只能去山冈,山冈上永远有令我着迷的东西: 春天有 茅针;夏天可以采集昆虫标本;到了秋天,山冈上一 片烂 漫,金黄的野菊、开始染红的树叶……运气好,还可 以在菜 田里“顺”一个被村民遗忘的香瓜!我一厢情愿地以 为,山 冈是我的秘密领地。我在心里盘算着,不是*可靠的 伙伴, 我决不带他们来这里! 我在山冈上疯跑,风在我后面追。跑累了,跌坐 在*丛 中仰望天空。天空湛蓝,一堆厚厚的乱云像是要飘落 下来。 我随手揪起一把*,蓝紫色的小花像星星的眼睛。我 又揪起 一根树枝,啊不,不是树枝!是死人的骨头! 我“腾”地跳起来,手中东西甩得老远,我** 反应是 “撞见鬼了”!我刚才肯定是躺在了坟堆上。噢,我 早就听大 人们说起过,那些隆起的土堆里埋葬着饥饿年代活活 饿死的 村民,可我竟然、竟然从*丛里摸到“遥远年代”的 死人的 骨头!这令我毛骨悚然!我慌不择路,向家里飞奔, 愈是想 甩掉那个可怖图景,脑海里越浮现出一个细脚伶仃、 狰狞丑 陋的饿死鬼形象。而且越跑得急,这个饿死鬼越在脑 海里纠 缠不去…… 晚上我忍不住将这“山冈历险”说给姐听。我的 本意是 想引起姐的重视,于是难免添油加醋,绘声绘色的表 情连我 自己都怀疑,我是不是真的进入了一个死亡的秘密通 道?泄 气的是,姐听了我的“历险”,哈哈大笑!她显然不 相信我 捡到“死人的骨头”! 唁,不管怎么说,那是我有生以来,**次以这 样一种 无可预知的方式,感*一个人的死、一个生命的消逝 。尽管 多少有些可怖,但那片山冈,山冈上野菊遍地的坟墓 ,如此 深刻地印在我脑海里。我也如废名笔下的“小林”, “喜欢上 到坟头上玩”。及至长大,回望童年的“秘密领地” ,亦如长 大了的“小林”,觉得坟与坟,土地与土地,不是一 个简单 的重复。 写这篇文章时,恰好在看俄裔法国画家夏加尔的 《我的 生活》和拿破仑时代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 》——我 从他们的文字里又获得一种印证:无论东西方,孩子 ,总是 孩子,和死神*近;大人们避之不及的,总是孩子视 之为天 堂。这就是一座坟提示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 夏加尔回忆他小时候,随着一群群大人前往墓地 扫 墓——“坟墓前,青*枯萎;多孔而潮湿的土地把种 种痕迹 消除殆尽。墓上的土渴饮着泪水,每一个死者都窒息 了,第 二次死去。——真不应该在墓前哭泣。不应该在孩子 们的坟 墓上俯身痛哭……” 再来看以一生的回忆筑成一座“*美的坟墓”的 夏多布 里昂,他在海边出生,也在海边长眠。他童年的乐园 圣马 洛,“近处和远处,**着一些悬崖、要塞、无人居 住的小 岛……”夏多布里昂在回忆录里说:“那里将是我的 坟墓。” 关于生和死,美国诗人托马斯·林奇(他同时也 是一位小 镇的殡葬师。)在《殡葬人手记》中有一段话:“生 ,不可能是 ***的欢乐,不可能了无忧虑;死,也不一定只 有恐 惧,而丝毫不带祝福和安慰。” 是这样。死未必是生的对立面。生和死,好比一 张脸的 两副面孔——这也是一座坟提示给我们的,生命的秘 密。 写着这些字的时候,我其实也在回望(缅怀)我 的童年, 那些童年的山冈、童年的坟地,如今早已消逝不见。 我不知 道,中国那么多的乡村,还有多少“芊芊绿绿”“临 水一古 柳”的坟地?有多少村里的孩子,可以如“小林”们 ,在墓 地边嬉乐? 所有的装饰都会过时,只有“大地的点缀”这种 严肃的 装饰留下。 P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