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日侨文人史料研究(堀田善卫的上海时代)/在华日侨文史研究丛书

在华日侨文人史料研究(堀田善卫的上海时代)/在华日侨文史研究丛书
作者: 陈童君|责编:肖峰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在华日侨文人史料研究(堀田善卫的上海时代)/在华日侨文史研究丛书
ISBN: 97872081629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1945年的上海与东京 一、东京《朝日新闻》与上海《大陆新报》 1945年3月24日,日本东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朝日 新闻》在当天头条发布了一则题为“荒鹫击沉敌舰11艘” 的战事报道。该报道介绍了日本海军针对盟军舰队发动了 代号“神风特攻”的自杀式攻击,宣称“在持续一周的猛 攻之下,敌舰队损失惨重预计将向南方海域撤退”。同样 是在1945年3月24日,发行于日军占领下的上海的日文报 纸《大陆新报》也刊发了一则题为“击沉11艘敌舰、内含5 艘航母”的头条新闻。仅从标题也不难看出,当天上海 《大陆新报》刊发了和东京《朝日新闻》内容一致的战事 报道。《大陆新报》创刊于1939年1月,是日本侵华战争 及二战期间朝日新闻社和日本军部合作在中国大陆地区发 行的日文报纸。日军占领上海时期,《大陆新报》是当地 日侨群体主要阅读的日文大报,前后发行了长达6年之久, 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不久被迫停刊。 上海《大陆新报》和东京《朝日新闻》同属一个报社 集团旗下,1945年3月24日这一天,它们在隔海相望的两 个城市采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报道着战争的走势。1945年3 月24日在上海的历史上或许只是平淡无奇的一天,当天 《大陆新报》和《朝日新闻》在战事报道上的同步性却凸 显了日军占领下的上海与隔海相望的东京在公共言论空间 上存在的交集。但是另一方面,1945年3月24日的《大陆 新报》和《朝日新闻》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基于交 集之上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发现二战末期上海言论空间与 东京言论空间之间的本质不同。 例如,1945年3月24日的《朝日新闻》和《大陆新 报》各自刊发了一篇点评战局的“社论”。东京《朝日新 闻》的社论题作《因战果而奋起》。该社论首先宣扬特攻 队的自杀式袭击重创盟军取得重大战果,随后转而强调 “皇国当前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日本国民必须从 特攻队的战果中获取必胜的信念,鼓起勇气应对即将来临 的本土决战”。同一天在上海,《大陆新报》刊发了社论 《切勿失去日本国民的自尊心》。该社论批评上海当地日 侨“缺乏皇国必胜的自信和决然应对挑战的态度”,强调 日侨群体是“当地中国民众理解日本的唯一窗口”,要求 所有侨民必须在中国民众面前“彰显日本国民的自尊和昂 然的自信,以实际行动证明日本的战争道义和必胜的信 念”。 这两则社论都表现出了对日本战败前景的危机感。但 是两者之间的根本性不同在于,《朝日新闻》的社论完全 将中国问题排除在话语空间之外,《大陆新报》的社论则 把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视作当时日本面临的首要课题。 实际上,《朝日新闻》的社论全篇没有出现任何一处和中 国有关的论述,对于战局的讨论完全限定在了太平洋战场 的范围之内;与之相反,同日《大陆新报》的社论除了在 文章开篇处简略提及了太平洋战局以外,全篇内容都在讨 论当地日侨和中国民众之间的双向关系问题、日侨应当采 取的对华态度和在华日侨的使命与职责的问题。 尽管传播着相同的战争资讯,上海和东京的两份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