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闽客族群的互动共生与政治生态研究

台湾闽客族群的互动共生与政治生态研究
作者: 周雪香|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4.32
折扣购买: 台湾闽客族群的互动共生与政治生态研究
ISBN: 9787522528076

作者简介

周雪香,福建连城人,2005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台湾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多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

内容简介

“族群”一词是对应英文 ethnic group 的中文翻译。ethnic group 最早出现在 1935 年的英文文献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在西方人类学界流行起来,被用以强调非体质特征的基于历史、文化、语言等要素的共同体。1950 年,台湾学者卫惠林以“族群”一词对应 ethnic group。不过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台湾学界才开始较广泛地应用“族群”这一概念,而且主要是用于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研究,限定在“族裔”(ethnic)的范围。大陆学界大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将ethnic group 翻译为“民族群体”“族群”“种族”等,有多种译法,随着海峡两岸的接触和交往,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来自台湾的“族群”译法。 值得关注的是,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的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台湾的政治学者、社会学者相继引入“族群”的概念,开展关于族群政治、族群与认同的相关研究,“族群”一词也从学术领域进入台湾的政治生活。主张“台独”的许世楷提出了“四文化集团”的说法,这应该是“四大族群”之说最早的正式提出。a 所谓“四大族群”,指的是闽南人(或称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和少数民族,其间包含了三组不同分类逻辑下相互交错的族群,而非水平面上四个散列的个别族群,即属于民族关系的少数民族 / 汉人,属于省籍关系的本省人 / 外省人,属于汉民族内不同支系的闽南人 / 客家人。“四大族群”并非是人类学、民族学意义上的“族群”分类,而“是十分人为的、有特殊时空、特定政治涵意的”族群分类与“政治发明”;其目的是通过“族群分化”来抵消国民党威权统治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构建起所谓“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以实现台湾民众对“台湾国”的政治认同。对于“台独”势力的险恶用心,美国人类学家斯蒂文 ? 郝瑞指出 :“‘族群’一词已进入了台湾的日常话语。当台湾人试图建构自身的认同以区别于中华民族这一认同时,‘族群’是一个有助于排外的语汇。”当今,族群现象“是台湾政治过程中的重要变数。它是政党支持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分野”。因此,族群问题关系到台湾岛内的统“独”争议和国家认同,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影响甚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 台湾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指示应当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认同祖国的工作。在当前台湾“族群政治”分化的形势下,如何消除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弥合族群矛盾,促进族群和谐共处,增进各族群人民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是刻不容缓的严峻问题。 在当前台湾的“四大族群”中,闽南人与客家人又被称为“本省人”,是 1945 年台湾光复前福建、广东移民的后裔,其中闽南人一般是指来自闽南、粤东操闽南语系的汉人移民,客家人一般是指来自粤东北、闽西南使用客语的汉人移民。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来自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及其后裔是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他们在移垦、开发的过程中,有竞争冲突,也有合作共处,其历史记忆对当今台湾的族群关系仍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全面剖析当前台湾闽、客族群关系的结构特质,并追本溯源,从台湾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探究族群体系的形成与变迁,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说,本研究既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族群关系的研究,推进族群理论的创新 ;又有助于人们认清台湾族群关系的真实面貌,提高对族群问题的理性认识。从现实意义来说,我们的追求是 : 第一,促进族群和谐相处。本研究既探讨两大族群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探讨他们合作共生、共同推动台湾社会发展繁荣的一面,从中可以得出斗则两伤、和则两利的经验教训。这对于消除族群误解,弥合族群矛盾,促进族群和谐相处,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通过探讨两大族群携手合作共御外侮,特别是抗击日军割台、反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增进两大族群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台湾闽南人,当前台湾社会还有“福佬(老)人”“河洛人”及“鹤佬(老)人”“河佬人”“Holo”等多种名称,关于族群名称的争议迄今未有共识或定论。a 本研究主要使用学术界普遍采用的“闽南人”“福佬人”。以得出斗则两伤、和则两利的经验教训。这对于消除族群误解,弥合族群矛盾,促进族群和谐相处,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通过探讨两大族群携手合作共御外侮,特别是抗击日军割台、反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增进两大族群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台湾闽南人,当前台湾社会还有“福佬(老)人”“河洛人”及“鹤佬(老)人”“河佬人”“Holo”等多种名称,关于族群名称的争议迄今未有共识或定论。a 本研究主要使用学术界普遍采用的“闽南人”“福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