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乐事谁家院(共3册)(精)
作者简介
郑培凯,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2016年荣获香港政府荣誉勋章。 生于山东青岛,长于台湾。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70年负笈美国攻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留学期间,主要钻研晚明以来的文化意识史,并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中心。 著有《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间》《品味的记忆》《雅言与俗语》《茶余酒后金瓶梅》《流觞曲水的感怀》《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程步奎诗抄》等六十余种。编著及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徐霞客游记(导读及译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中国文化讲座丛书》《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史景迁作品系列》等百余种。
内容简介
《赏心乐事谁家院: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试读章节 我们讲茶文化,讲到头来,最了不起的,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茶文化深刻内涵的,就是陆羽先生,因为他写了一部《茶经》。这部《茶经》是在唐代写的,其中特别说到:“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讲茶的功用,先讲了茶的药用。从古代一直到唐朝,茶作为一个可以解毒的药物,是大家都认识的。可是,再下一步,陆羽提出的东西就很特别,说,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完全是精神境界的价值判断,给茶赋予了道德意义,这是陆羽提出,并且一直强样,不断讨论茶跟人品的关系,使得茶不再是简单的饮料。现在我们总不会说喝可口可乐,最宜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现在写一部《可口可乐经》,千年以后的人都听你的话,变成了一个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陆羽创造了历史文化的一个新的脉络。喝茶,本来是喝饮料,或者是喝药,对身体比较好,他却引出了精神境界与品格的考虑。 一般都说,陆羽姓陆,名羽,字鸿渐,其实这并不是父母给他的名字。陆羽、陆鸿渐,大概是他长大以后自己命的名,就跟他自号桑苎翁的情况相似。陆羽是一个弃婴,他的父母是谁,我们不知道,他诞生在湖北竟陵,生下来以后被丢在寺院旁边的水滨,老和尚把他收养了。他应该有他的法名,后来没有真的受戒,跑掉了。他的名字来自《易经》第五十三渐卦,“鸿渐于陆”,说是鸿雁降落在陆地上。然后,他就把陆变成他的姓,羽毛的羽,变成他的名,字鸿渐。你真要问陆羽到底姓甚名谁,我们只好说不知道,只能说他是竟陵人,因为寺庙在湖北竟陵。这个弃儿真的很了不起,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取向都被他所影响。现在全世界人都喝茶,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喝法,喝茶被赋予了很多修养与审美的意义,不单单是口感享受,还有另外的丰富文化意义,这都跟陆羽有关。 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形容茶像醍醐,好到这个地步。醍醐是什么东西?现代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唐朝人很知道的,这是佛教从印度传来的词。在印度,浴佛的时候在佛头上浇酥油,那就是醍醐。现在写武侠小说的不懂,大谈醍醐灌顶,是说老师父按着年轻人的头顶,像输液一样,把毕生功力灌注过去。其实醍醐灌顶的本意,是用醍醐敬佛。醍醐是用牛乳打出奶油,奶油再打出cream,就是醍醐,最精华的东西就是醍醐。陆羽的贡献,就是把原来只有物质性作为饮品的茶,提升到带有宗教联想的玄思领域,像佛教的醍醐与道教的甘露,成为精神境界的导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茶道的开始。茶道的意义就在此。日本人经常讲的茶道,也是从中国学来的,有学问的日本茶道大师都知道。可是一般人,尤其是欧美人士,说到茶道,就说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以为与中国文化无关,真是莫大的误会。日本学习中国茶道,主要是唐宋时期。唐朝就开始学,到宋朝的时候,是非常系统地把整个仪式学过去了。日本学了之后,有一些在地的独特发展,形成日本茶道的特色,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茶道精神和仪式是陆羽创造的。 陆羽《茶经》很有意思,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写得清清楚楚,有很多规矩是他自己总结创造的。唐朝中叶的时候,喝茶的习惯已经相当普遍,不仅限于西南、华中、江南地区,甚至从中原传到了塞外。陆羽总结了历代喝茶的经验,提升了喝茶的道理,写了这本书。他最了不起的,是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规定了喝茶的仪式,并且赋予其文化与审美的意义,使得饮茶成为一种愉悦的文化修养过程可以提升饮者的精神境界。 自古以来,喝茶大概有三种方式。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有药用,有提神的作用,喝了之后,让人比较舒服等等,但是苦涩,所以称之为“荼”,就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代就慢慢消失掉了,但是不代表没有,很多偏远的地方,依然有这个方法。第二种就是制团研末,为了保存摘下来的茶叶,就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的制作法。古代保存的方式,还糊上米膏,或封上蜡。喝的时候,把外层刮掉,研成粉末,然后是煮,或者是调成茶膏,打成茶汤。我们发现,日本茶道的主流,还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制茶,干脆就研成茶末,称之为抹茶。制团研末之法,大概始于魏晋南北朝时,隋唐大盛,宋朝走到顶端。日本在唐宋时期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抹茶就是这个时候传到日本去的,变成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茶道传统,继承了宋代的寺院茶道,基本上没有变,沿用至今。第三种饮茶方式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晾干,杀青,炒青,揉捻,烘干,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主流的喝茶法。芽叶冲泡法成为主流,而备受文人雅士欣赏的时期很晚,是明朝建立以后的事。 《赏心乐事谁家院: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试读章节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是个粗泛的说法,包括了一切与他接触过的学生,或是听过教导的人。真要说到跟随孔子学习六艺,传承孔子的学问,发扬孔子学说,可以称为“受业身通”弟子的,只有七十多人。到底是七十几,历代典籍众说纷纭,从来也说不清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孔子世家》《水经注》《颜氏家训》等书,都说是七十二人。《孟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序》则泛称作七十人。且不管到底是七十几个弟子,跟随过孔子,亲炙过孔子的耳提面命,《论语》之中倒是有明确记载,有十个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应该说,这十个人是孔子的大弟子,十大护法,发扬光大老师的思想学说,推展孔子重新构筑的儒家思想体系,有着莫大的功劳。 然而,在我们的心目中,宰我好像是个坏学生,经常挨孔子的骂,像是个不务正业的捣蛋分子,怎么又身列十大弟子之一呢? 我们印象中最突出的宰我,是白天睡大觉、不好好用功读书的宰我。《论语?公冶长》是这样记载的:“宰予(宰我的本名)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我睡大觉,挨了孔子一阵痛骂,说他是朽木不可雕,又说他是粪土垃圾垒成的土壁,质地粗鄙低劣,根本无法粉刷成光洁墙壁。甚至说,像宰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批评的呢?表示完全失望,根本不值得批评教导,随他去算了。由宰我睡大觉,孔子发出绝望式的批评,还延伸到对人的观察与信任,说他以前相信人家讲的话,以为言而有信,现在不随便相信了,听了人家的话,还要观察实际的行为,看看是否言行合一。会发生这样的改变,都是因为宰我这混账东西。老人家说得痛心疾首,真生气了。 关于宰我白天睡觉,为什么会使得孔子痛心疾首,大发议论,古代学者有过不少猜测。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尤其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读书学习也不大可能点灯费蜡开夜车。所以,白天午休睡大觉,会被视为学习怠惰。宰我白天睡大觉,是该骂。但是,让历代儒家学者不断猜测的主要原因是,宰我是登堂入室的大弟子,怎么会怠惰呢?假如他这么不成器,怎么会在《论语》中列为十大弟子之一呢?就算是他偶有失察,前一天夜里失眠,第二天精神不济,睡了个午觉,以仁爱为本、诲人不倦的孔子,怎么会大发脾气,说出如此不留情面的詈骂之词呢?想来想去,这里有花样,不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 南朝的儒学学者皇侃(488—545)就说,有人指出,这是宰我使的一招苦肉计,故意让孔子骂他,以自己作为反面教材,提醒后学的师弟们,千万不要怠惰。皇侃在他的《论语义疏》中,引了慧琳和尚的说法:“宰予见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以发夫子切磋之教,所谓互为影响者也。”还引了另一位儒家学者范宁的话:“夫宰我者,升堂四科之流也,岂不免乎昼寝之咎,以贻朽粪之讥乎?时无师徒共明劝诱之教,故托夫弊迹以为发起也。”这样说来,宰我真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惜以自身作饵,引来老师劈头一顿臭骂,使得同学知道应该勤奋向学,天天学习,好好向上。对于宰我故意扮演反面教材的解释,邢昺的《论语注疏》说:“宰我处四科,而孔子深责者,托之以设教,卑宰我,非实惰学之人也。”戴望的《论语戴氏注》也说:“宰我伤道不行,故假昼寝以自晦其明。”都认为宰我昼寝是假,是故意制造一个事端,好让孔子教训一番,提醒其他的后生小子,好像宰我为了推行夫子之道,不惜在众人眼中成为唾骂的箭靶。 古代学者宅心忠厚,总觉得宰我是十大弟子之一,是孔子的好学生,即使是白天打瞌睡,也不至于受到孔子的深责,其中必有暗藏的道理,所以也就绞尽脑汁,为宰我昼寝找个类似“舍身饲虎”的理由。不过,我们也要记得,宰我昼寝是事实,孔子也不是老虎。孔子骂宰我,看来也不只是骂他昼寝,而是另有深意,指责的是宰我的言行不一,平常能说会道,口舌便捷,在言语思辨方面出类拔萃,但是,在德行方面还需要加紧努力。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抓着一个昼寝不放,从午休问题一直讲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给了宰我一个极其严厉的教训。明末的张岱是个会读书的人,他的《四书遇》就看到这一点,知道孔子是借题发挥,藉着批评昼寝来指责宰我性格中的缺陷:“此儆宰我耳。不要说春秋世界,俱是言行不相顾者,如此,则以宰我一人,波及一世矣。且语各有自,需要得其言下之旨。”他还说:“昼寝罪小,遭此痛责,此是宰我自取之也。若是颜子昼寝,蔬水曲肱,爰契斯语矣。”要是德行昭著的颜渊也昼寝,那就是因为天天吃些清汤寡水的蔬菜,情况应该会有所不同。 近代学者或许是比较能够慎思明辨,对孔子十大弟子的崇敬有所减弱,都认为宰我昼寝就是怠惰,而且相信孔子是借题发挥,指东打西,打蛇就打七寸上,痛骂的不是白天睡觉,而是宰我的言行不一。康有为《论语注》说:“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于予之事而改观人之法,所以深警群弟子之谨言敏行也。昼寝小过,而圣人深责如此,可见圣门教规之严。《易》贵自强不息,盖昏沉为神明之大害,故圣人尤以垂戒也。”李泽厚在《论语新读》中,完全同意康有为的讲法,而且特别做了大段征引,并由此引申,说明为什么孔子痛骂宰我之后,还能继续宽容地教导他,使他成为十大弟子之一:“看来,宰我是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而不重修养的学生,多次受到孔子的严厉责备。但孔子不但宽容收留他,而且还盛赞过他。不拘一格识人才,才可能是导师或领袖。”李泽厚更进一步发挥,藉着宰予昼寝挨骂,说到儒家强调勤奋,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带来极大的正面影响:“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论语》中还屡有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等的斥责,直到康有为仍把‘禁懒惰’作为‘大同世界’‘四大禁’之一。对生活、人生采取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已成为某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正是使中华民族饱经困苦而能长期生存的重要原因,也是千万华侨在各地艰难创业、获有成就的文化因素,尽管他们并不一定意识到儒学或孔子。” 《赏心乐事谁家院: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试读章节 人类之有别于其他物种,自夸为万物之灵,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人类能够藉助文化工具与载体,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生经验与发明创造,累积聪明才智,让后人可以吸取精华,创造更先进、更美好的文明。文明累积,靠的是群策群力,承先启后,是尊重前人的努力,期盼后人的承担。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文明的承继与传衍,在创造文明真善美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谦逊。牛顿有句名言,是大家时常征引的:“假如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been able to see further, it was only because I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类似的话语,在十二世纪就有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说过:“我们就像是巨人肩膀上的侏儒,所以我们可以看得更多更远,并不是因为我们视觉敏锐,或是天生异禀;只因为他们巨大的身躯抬高了我们。”更早一些,有唐朝的韩愈,在《与于襄阳书》中说:“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明确指出,任何伟大光辉而能传世不朽的成就,都靠的是文明得以传承,通过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才得以彰显。这种对历代集体创造与记忆的推崇,到了宋代新儒家的心中,就扩大成为超越真理的追求,推展了人类生存的目的,出现“民胞物与”的伟大胸怀,凝聚在张载的四句名言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最重要的文明载体是语言文字,最重视的是文献记载。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过去对文明历程的认识,对知识的传递,对真理的探求,对学术的发展,基本上靠的是前人的文献著作。我们所说的集体记忆,在过去主要是仰仗文字载体,通过前人话语的记述与复诵,让后人形成文化与世界观的共识。然而,单单通过文字载体,文明的传承会出现选择性的偏差(且不说战乱兵燹、焚书坑儒造成的文献丢失与扭曲),这也使孔子感叹“文献不足征”。更因为上层精英掌握文字书写的能力,依靠文献的集体记忆也会倾向于上层精英的共识,出现阶级性的文化倾斜。 我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2006)书中提出,文化传承的载体有三类:一、 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二、 以文物古迹为载体的实物遗存;三、 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实物文化艺术传承。只有扩大眼界,拓展学术认知领域,包含了这三类不同文化载体,我们才能趋近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深刻了解集体记忆的多重面向。从这个意义而言,文物古迹的保存与研究,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也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证据。二十世纪考古学的成就以及文物艺术的研究,使我们清楚理解,我们对人类生活的具体经历知道得不足,过去的历史叙述与集体记忆都存在相当的偏差。 然而,现代社会过度强调进步与发展,以经济为主轴,打着“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经常以掠夺与破坏文物古迹的方式,兴盖污染环境的工厂、建设高楼大厦的屋邨,有意识地铲除前人留下的古迹,泯灭理解文明发展的实物证据,是可忍孰不可忍?人类的集体记忆,是模糊暧昧而且十分吊诡的文化现象,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东飘西荡的游魂。没有历史文献为基础,没有文物古迹作为砥柱,集体记忆只能随波逐流,不知所之。因此,研究文物古迹的保存,探讨历史文化与城乡发展的冲突与平衡,不仅是学术的创新领域,也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反省。通过文物古迹作为文化载体,研究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不仅涉及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文化旅游、民众参与等等具体的社会政治运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现代民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生活环境的爱惜、对人类处境的展望。因此,学者们或有不同的意见,但集思广益,最终能提供仔细调查研究的资料与成果,贡献一些深思熟虑的看法,应当有助于学术研究与文化关怀的深化。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这个领域,是学术研究的新天地,还有待大家去发掘与拓展。作为序言的结语,让我再引一段牛顿的话,与大家共勉:“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但我自己觉得,不过就像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发现一块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却没注意浩瀚真理的海洋,就在我眼前,有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