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未解之谜(彩图全解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性格行为费猜疑 向死而生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年)是世界古代 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曾被后世誉为希腊的耶稣, 西方的孔子。可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却被莫须有的罪 名推上法庭,糊里糊涂地被用毒酒处死在监狱中,这 实在是令后世人疑惑不解。 时光倒流到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的一个普通 法院里,正在审理一起政治犯的案件,被告就是已经 七十多岁的苏格拉底,他是以“亵渎神灵,蛊惑青年 ”、“煽动反民主情绪”两项罪名受到起诉的。面对 法庭的审判,苏格拉底慷慨激昂,侃侃而谈:“雅典 的兄弟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的是上帝,不 是你们,只要我有生命与力量,我将永不停止宣扬与 传授哲学。……我是上帝派遣给雅典城的牛虻;我们 的国家像一匹硕大高贵的骏马,由于它体积大、行动 迟缓,需要时时叮咬它,才能使它精神焕发。所以我 总是跟着你们,说服你们,并且在你们办事不公正的 时候责备你们。”但是,雅典这匹骏马却不喜欢牛虻 的叮咬,执意想把这只“牛虻”消灭掉。一个月以后 ,苏格拉底在狱中接过当局为他准备好的致命毒酒, 镇定自若的一饮而尽,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雅典。 大约在公元前469年,在希腊雅典城邦一个普通 石匠的家里一个小男孩来到了世上,被取名为苏格拉 底。当他长大成人的时候,正值希腊战争连绵不断, 苏格拉底多次亲身参加了战斗,在战争中接受血与火 的洗礼。因此,他不像前代的哲学家们那样成天坐在 书斋里潜思冥想,而是把眼光从茫茫宇宙转向了芸芸 众生,积极地融人社会,向社会传播他的哲学思想。 传说中的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也不修边幅,经常打着 一双赤脚,穿着一件破旧的长袍,为此还得到了一个 “雅典的小丑”的外号。他白天很少呆在家里,而在 各种公共场所却能经常看到他的身影:早晨他沿着运 动场散步,上午总是出现在市场上,总之在人最多的 地方都能看到他的出现。每次他都安静地和各行各业 的人探讨各式各样的问题,耐心倾听别人的看法。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爱好智慧、追求智慧,他是第 一个把“人”自身列入哲学命题的人,认识人类自己 从他开始成为哲学的中心主题之一。哲学开始走下云 端,进入了千家万户,开始审视生命、伦理和善恶。 他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主张“真知必 行”、“知行合一”。他反对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社 会地位,认为人应该注意自身的素质和德行的完善, 过一种文明而简朴的生活。他主张社会各行业均应该 让有专长的人来管理,甚至国家政权也不例外。 同时,苏格拉底还是一个教育家,他从母亲为人 接生孩子受到启发,自称是知识的“接生婆”,注重 诱发学生的自己的想法,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启发式 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大哲学家柏 拉图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苏格拉底生前既有大批忠实的崇敬者,也有大批 激烈的反对者。当他受到莫须有的罪名被审判时,他 的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在法庭上就原告们提出的罪状 进行了逐条反驳。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法庭最后还 是宣布苏格拉底有罪。根据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 告进行判决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 求的刑罚,供法庭二者选一。而苏格拉底公开表示他 的言行是有利于社会的,根本谈不上什么犯罪,他甚 至认为,最合理的判决是让他终生在雅典卫城的圆顶 厅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而在朋友们的规劝下,他 答应提出另一种刑罚,提议对他罚款30明那(当时的 一种货币单位),这也是一种很轻的处罚方式。也许 是他的言行激怒了法官们,结果大大出乎爱护他的人 的意料,他被判了死刑,不过这在民主气息浓厚的雅 典也实在是令人吃惊不已。 宣判的那天,恰逢雅典的一个祭祀日,按照当时 法律,不能处死犯人,于是苏格拉底又多活了30天。 这一段时期,他过得很平静,他的朋友们买通了监狱 看守,制定了越狱计划,极力劝他逃走,但被他拒绝 了,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无论如何,别 人不义地把我处死,我自己有什么理由因此而自惭形 秽呢?不光彩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定我罪的人。”苏 格拉底从容地走向了死亡。据说雅典人在苏格拉底死 后也感到后悔,又匆忙把起诉他的其中几个人判处了 死刑。但真相是这样吗? 1979年4月8日,《纽约时报画刊》发表了著名记 者斯东的文章。他认为雅典是欧洲思想、言论自由的 发源地,不可能因为传播某种激进的思想,就把一个 受人尊敬的大哲学家处死,真正的原因是苏格拉底犯 下了其他不可饶恕的罪行。色诺芬和柏拉图为了美化 自己的老师,有意隐瞒了一些重要情节。那么,使苏 格拉底被处死的真正罪行是什么,却不得而知。 人们从苏格拉底坦然受刑的行为推测,他的死只 能说是历史的悲剧。不管是什么罪名,他都是清白无 辜的,他实际上是死于自己的信念。 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