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命先养肾(有声版)
作者简介
杨秀岩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分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养生分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会员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医学博士。2009~2012年在航空医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做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研究所。 长期从事慢性疾病中医康复的临床诊治及研究工作,拥有丰富的慢性病治疗、调养经验。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
内容简介
从《黄帝内经》看肾与生命的关系 “肾者,人之本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肾是生命之源。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与肾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肾既是人体的脏器,又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所在,它与五脏六腑及骨、髓、耳等器官的功能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人之初生,始于肾精 肾位于人体腰部,脊柱两旁各有一个,所以古人说“腰者,肾之府也”。肾如同万物生长之源般的“种子库”,孕育着人类的生长之机。换句?说,无论是人类的生殖繁衍,还是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活动规律,都与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之一是封藏人体的“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其中,先天之精得自父母,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灵枢·决气》里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里所讲的精,即指肾藏的先天之精。人的生命之所以被孕育,正是父母先天之精媾和的结果。所以,肾在人的孕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始于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即受精作用,然后,受精卵逐渐发育成胚胎,胚胎又逐渐发育为婴儿,生命的孕育过程至此告一段落。其实,生物学上的精子与卵子,从功能上说,就是中医所说的“先天之精”的一部分。 先天之精与生俱有,在人出生后,这种“先天之精”藏于肾,成为肾精的一部分,成为生殖之精,是人类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 “后天之精”即脏腑之精,它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用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先天之精”犹如种子,而“后天之精”则犹如万物生长之阳光雨露与肥料,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协调配合,才能维系人体的勃勃生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因父母身体虚弱,肾精亏虚孕育出的子女出现“五迟”(即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即小儿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或先天性缺陷。这些孩子有些通过后天的调补,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变得和常人一样健壮。也有一部分孩子,虽然经过后天的调补,但效果不佳,这些孩子体弱多病,就是我们常讲的“先天不足”。由此不难看出,父母先天之精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子女体质的强弱。 关于这一点,明代的医学家张介宾在其所著的《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中讲道:“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这里讲的禀赋指的就是人的遗传基因,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也就是人生命的本元。从人的禀赋讲,禀赋强壮表明先天充足,肾精充盛,体壮形健,故多长寿;如禀赋薄弱,表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体弱多病,故多早亡。所以中医将肾脏称之为“先天之本”,以说明其在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肾主藏精,肾精足则生育能力强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黄帝内经》认为,肾是精封藏之处,而肾中精气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中精气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构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其中,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的濡养,后天之精则赖于先天之精的生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殖能力的提升。 先天之精主管着人的生育繁殖 前面我们说到了,肾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别,先天之精即指男女的生殖之精,受之于父母,是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肾对精具有封藏作用,使精不会无故外泻。 当然,肾藏精并不意味着只藏不泻,然而泻也有一个前提,即“先盈而后泻”,正如古人所说:精满自溢,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状态,但如果精不满而溢,这就表明人的肾出问题了。所以,肾的藏精作用又体现在对精的固摄上。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指出男子到十六岁左右,肾气日渐旺盛,精气日渐充盈,此时可以外泻,因而也就具备了正常的生殖能力。到了老年时期,肾气逐渐衰竭,生殖能力也逐渐丧失。这一段话充分表明了肾对于人的生育能力的重要性。 精是生命的基本 《素问·金匮真言论》认为:“夫精者,生之本也。”就是说肾精是人体的根本。如果肾精充足,封藏而不外泻,则人的生命力就旺盛,人的生殖能力就有保障,反之,如果肾精亏虚或肾不固摄,人的生殖能力就会大受影响。换言之,肾中精气的充盈状况,决定了人类繁殖能力的强弱。 众所周知,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有其第二性征,如女子的月经来潮、乳房的发育,男子胡须的生长等。第二性征是人类个体具备生殖能力的标志,这种能力的产生,有赖于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这种物质中医称之为“天癸”。中医认为,正是由于“天癸”的产生,人类才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简单来说,“天癸”就是人出生之后,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盛以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促进性机能成熟的物质,这个阶段就是青春期。自此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天癸”的生成逐步减少,会耗竭肾中精气使其逐渐由充盛趋向衰退。人的生殖能力随之下降,甚至消失,也就是从中年逐步进入老年,在机体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天癸”也经历了产生—充盈—衰退—消亡的历程。 其实,关于肾和性功能的关系,稍懂生活常识的人都有所了解。很多人甚至直接把肾虚与性功能不好联系起来,虽然这种认知并不客观,却也从侧面反映了肾对于生殖能力的重要意义。俗话说“十人九虚”,不少人都因为肾的问题而患上了性功能和生殖方面的疾病,如男性的阳痿、早泄、遗精等,女性的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性功能和解决不孕不育问题,我们就必须时时关注肾的健康。 肾阳虚,需温补肾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 温补肾阳是治疗肾阳虚证的常用方法。 温补药物 温补肾阳的药物多是热性药物,常用药为附子、肉桂、山萸肉、山药、熟地、云苓、丹皮、仙灵脾、仙茅等。在众多中成药中,比较著名的温补肾阳的中成药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宜食食物 在饮食上,肾阳虚患者应多吃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韭菜、辣椒、肉桂等。但是,也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食物。 阳虚便秘者 宜食既温补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等。 阳虚泄泻者 宜食既温补又止泻的食物,如山药、鲢鱼、河虾、芡实等。 肾阳虚患者 忌食性质寒凉、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苦瓜、冬瓜、香蕉等。 阳虚便秘者 忌食收涩止泻、可加重便秘的食物,如莲子、石榴、芡实、乌梅等。 优先选择的养肾食物 肾气只有得到水谷精微(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黄帝内经·灵枢》指出,“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意即黑色入肾,肾又属水,而辛归金,金可生水,因此吃辛味食物也可以起到养肾的功效。“黑入肾”,也就是说黑色食物如芝麻、黑豆、黑枣、黑米、木耳等有补肾之效。 黑豆:养肾的最佳豆 黑豆,又叫乌豆或黑大豆。相较于其他豆类,黑豆外形黢黑不起眼,远不如其他豆类受人们重视。其实,黑豆的作用非常大,药圣李时珍就曾说过:“豆有五色,各治五脏,唯黑豆属水性寒,可以入肾。”大意是说,豆类大致有五种颜色,但唯有黑豆有补肾之效。 中医学理论指出,黑色入肾,黑色属水,水走肾,且黑豆形状与肾相似,因此将黑豆称之为“肾之谷”。古代药草专著《食物本草》中就有“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色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的记述。由此可见,黑豆符合中医中“同气相求”“以形补形”的理论,的确有养肾之功。 食用方法 黑豆磨面可做成杂粮煎饼或杂粮馒头,吃起来筋道,味道也很好。 黑豆也可生豆芽,这样既增加了维生素的含量,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也更利于消化。 黑豆可以做豆浆,把黑豆、黄豆、黑芝麻掺和在一起打豆浆,其味道香浓可口,早晚来一杯,养阴补气。 黑豆可以熬粥,和绿豆、红豆、黄豆、白芸豆熬制成五豆粥,其补益功效大大加强,对五脏六腑全都顾及,同时也是一款美容养颜粥。 食用禁忌 黑豆炒熟后,热性大,多吃容易上火。 黑豆虽好,但不能生吃。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吃多了会胀气。 养肾厨房 黑豆炖猪骨 原料:猪大排300克,黑豆30克,盐、姜片、葱段各适量。 做法:1.黑豆洗净,泡软。 2.猪大排洗净,切成小块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熬煮。 3.煮至骨头发白时,加入泡软的黑豆,煮至黑豆熟烂,加入姜片、葱段、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肾活血,祛风利湿。能改善腰酸背痛,下肢乏力等症状。 黑豆炖猪肉 原料:猪五花肉250克,黑豆25克,葱段、姜片、盐各适量。 做法:1.黑豆洗净,泡软备用。 2.猪五花肉洗净,切块,然后入锅加水煮沸,放入泡软的黑豆、猪肉块和葱段、姜片,煮至豆烂肉熟,加盐调味略煮即可。 功效:活血补肾,养阴补气。 “懒人”简易养肾功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行伤筋。”——《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使人精、气、神旺盛。当然,养肾也离不开运动。但是,明知如此,已经被现代社会宠的人们依然懒得运动。不过,好在中医博大精深,有很多适合懒人的简易养肾功。懒人们,要想百病不生,要想有一个强壮的身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简易养肾功吧! 耳朵操:轻轻松松来养肾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也就是说,肾开窍于耳,耳的功能与肾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如果经常活动耳朵,做耳朵操,刺激耳朵上有益于肾的穴位,那么就可以起到养肾的作用。实践表明,常做耳朵操,可以调补肾元,强本固肾,防治耳病。 手摩耳轮法 将双手握成空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顺着耳轮上下来回推擦,直到耳轮发红发热。长期练习此法,有强肾、聪耳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防治阳痿、便秘、胸闷等症。 拎耳屏 双手分别置于两侧耳旁,用食指、拇指夹住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提拉时,由轻到重,牵拉力量以不痛为限。时间以3~5分钟为宜。长期坚持,可缓解肾虚所致的头痛、头昏、耳鸣等症。 扫外耳 双手分别置于两侧耳后,然后用双手将耳朵由后向前扫,这时就会听到“擦擦”的声音。每次扫20下,每天扫3~5次。若能长期坚持,就可收到强肾健身之功。 提拉耳尖法 双手拇指、食指捏住耳廓尖端,向上提拉、揉捏、摩擦,使其局部发热发红,以不痛为限。长期练习此法,具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养肾的作用。 拉耳垂 将双手分别置于耳朵两侧,然后用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待将耳垂揉捏、搓热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以使其发热发烫为限。此法长期坚持,有健肾壮腰、延年益寿的作用。 肾经,养肾的泉水河 在十二经脉中,肾经起于脚趾下,终于舌根部?内属于肾。中医理论认为,适当地刺激肾经及其上面的穴位,诸如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复溜穴等,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进而达到养肾强肾的效果。可以说,肾经就是养肾的百宝箱。 涌泉穴:肾经之气的源泉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在足底第二、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也可采取简易的取穴方法,仰卧或俯卧,屈脚掌,在脚底掌心前面正中的凹陷处即是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肾经之气就如源泉之水,从脚底涌出,灌溉全身处所以,涌泉穴是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对养肾有重要作用。经常刺激涌泉穴有调节肾经及肾脏功能的作用。 经穴养生:按摩涌泉穴 保养方法:睡前洗净脚底,端坐,用左手掌心来回搓摩右脚的涌泉穴和脚底,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搓摩完毕,再用拇指指腹点按涌泉穴,以有酸痛感为度,然后两脚互换。 保健功效: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同时还能防治神经衰弱、失眠、眩晕等疾病。 经穴养生:艾灸涌泉穴 保养方法:睡前洗净脚底,取俯卧位,让家人帮忙灸涌泉穴。点燃艾条,火头对准穴位,距离皮肤3~5厘米施灸,以患者皮肤有温热感且无痛感为宜,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保健功效:艾灸有温阳的功效,作用于涌泉可补肾助阳。 尿频、尿急:预防、护理,从源头开始 尿频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明显高于正常范围,通常来说,正常成人白天平均排尿4~6次,夜晚入睡后排尿0~2次,若超过以上次数,就说明存在尿频的情况。而尿急则是指无法控制排尿的状况,即只要有尿意,就需排尿;或排尿之后又有尿意,急需排尿,如果不及时排尿,就会尿出。 病因:中医认为,肾主水,开窍于二阴,故与人的大、小便有着紧密的联系。尿液的形成是肾气化作用的结果,其贮藏和排泄虽在膀胱,但有赖于肾的气化。肾的气化功能异常,往往会导致尿频、尿急的出现。 症状:尿频症状:白天排尿次数超过6次,夜晚入睡后排尿次数超过2次。 尿急症状:出现尿意,无法控制,必须马上排尿,否则就会尿出。 中医疗法 按摩 1.双手重叠,顺时针揉压肚脐30下,再逆时针揉压30下,手法可适当重些。 2. 用一手拇指指腹按压中极穴,由轻到重;当感到有痛感时,压住别动,数秒后抬起手,然后再以此法指压。如此反复按压3次。 3.用双手掌心自上而下推拿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和膀胱俞穴,手法由轻到重,连续推拿10遍。 运动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放松肩膀,双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两臂向相同方向前、后摇甩,向后甩时力气稍大点,向前甩力量用三分,向后甩力量用七分,动作要轻柔,速度适中。初练时做200~300次即可,早、晚各1次,以后可逐渐增加次数,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回做2000~3000次。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心情要愉快。 中医专家教你激活人体自带的灵丹妙药,寻回失落的健康生活。 精选8种养肾食物、13大调养穴位、15种简易护肾运动,不同人群、不同季节,全方位养肾护肾,避免肾虚。 饮食、运动、起居、穴位等养肾方法,一查就知道。 快速查找并解决与肾相关的常见问题,防治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