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
作者简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当代著名作家,他所写的大量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是唯一获得全球华文读者欢迎而历久不衰的大陆作家”。在台湾,他囊括了白金作家奖、读书人*书奖、桂冠文学家奖等等几乎全部文学大奖。在大陆,《扬子晚报》《成都商报》等报刊近年来频频向全国高层读者调查“谁是你最喜爱的当代写作人”,他的排名每一次都遥遥领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内容简介
一.史识 历史的最大生命力,就在于大浪淘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才是历史的达观。 我同意有些学者的说法,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 人们看到,儒、道、佛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在后面两种中,又以第三种即佛的境界更为难得。 儒家重善,道家重真,都看轻了美,而法家当然更不在乎美,因此造成了中华文化在整体上对审美问题的若即若离。 我历来提倡“审美历史学”。美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历史的概括。商代历史的归结是青铜器和玉器,就像唐代历史的归结是唐诗,或者说,欧洲好几个历史阶段的归结是希腊神话、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而不是那些军事政治强人。 二.斯文 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我一直把老子看成是一位伟大的清道夫,他用“ 做减法”的哲学把中国人的思维引向简约、质朴,使 得中华文明长寿。其实,人的长寿不也是同样的道理 吗?我们一生,常常为层层叠叠的虚设目标、虚设赛 场所困。你们今后只要又一次被困,不妨抬起头来, 看看云端之上那个白发老人的平静目光。 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天理、天命、天道,这 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有关。中华文明的基础是 农耕文明,紧紧地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因此 很清楚一切极端主义都不符合天道。夏日炎热到极端 必起秋风,冬天寒冷到极端即来春天,构成一个否定 极端主义的生态循环圈。 中国的古代哲人把中庸看成是存亡的关键,而事 实证明,中华文明确实成了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 断或湮灭的幸存者。 据我本人对各大古文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比、 研究,确认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长寿的最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坚守中间态、寻常态、随和态的弹性存在, 使中华文明避过了无数次断裂和崩塌。 我同意有些学者的说法,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 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 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 魅力。 君子之道在中国历史上难于实行,基于君子之道 的治国之道更是坎坷重重,但是,远远望去,就在这 个道那个道的起点上,那个高个儿的真君子,却让我 们永远地感到温暖和真切。 作为遥远的后人,我们可以对儒、墨之间的争论 做几句简单评述。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 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 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 弄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以实行。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 家。虽然难以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 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 人明亮。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 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以走出。当然 ,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 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 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 一种巨大的感召力。他去世之后,这种感召力不仅没 有消散,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 据记载,有一次墨家一百多名弟子受某君委托守 城,后来此君因受国君追究而逃走,墨家所接受的守 城之托很难再坚持,一百多名弟子全部自杀。自杀前 ,墨家首领派出两位弟子离城远行去委任新的首领, 两位弟子完成任务后仍然回城自杀。被委任的新首领 阻止他们这样做,他们也没有听。按照墨家规则,这 两位弟子虽然英勇,却又犯了规,因为他们没有接受 新任首领的指令。 为什么集体自杀?为了一个“义”字。既被委托 ,就说话算话,一旦无法实行,宁肯以生命的代价保 全信誉。 慷慨赴死,对墨家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大众中,而且在以后的漫长 历史上,都开启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司马迁所说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 ,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就从墨家渗透到中国 民间。千年崇高,百代刚烈,不在朝廷兴废,更不在 书生空谈,而在这里。 大概在宋朝建立一百年后,那些高水准的哲学派 别开始出现。这个时间值得注意,表明一个朝代如果 上上下下真心着力于文化建设,浅层次的成果二三十 年后就能看到,而深层次的成果则要等到一百年之后 才能初露端倪。准备的时间长一点,出来的成果也像 样一点。文化的事,急不来。 像样的成果一旦露头,接下来必然林林总总接踵 而至,挡也挡不住了。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黄金时 代。宋代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其间真是名家辈出、不胜枚举:周敦颐、邵雍、张载 、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李侗……终于,一个 辉煌的平台出现了,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张拭、 陈亮、叶适等一众精神巨匠,相继现身。这中间还不 包括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如此密集 的高层智能大进发,只有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即中国 的诸子百家时期和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时期才能与之比 肩。 P3-6 <p> 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代有读者,《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撷选了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到《北大授课》《中国文脉》《君子之道》等二十余部名作中的智慧结晶,是文化导师余秋雨读行四十年之感悟精粹,精华中的精华,兼具辞彩之胜与思想之美,习作治学修身,不可不读。</p><p> 不雕刻文字,而能纵横驰骋,无障碍地抒发日常感性。无布道模样,而能贴近内心律动,给每一个艰深的话题找到*易大众接受的话语入口,让人反复品味、赏鉴吟诵、爱不释手。文字视野开阔、内容深刻、角度新颖,时而做文化的燃灯人,为文化的尊严辩护,为中西文明的反差追溯比较,为当代中华文化的走向深深思索,时而独立面对历史山河、天地生命,在变幻莫定的时代和境遇中,孜孜以求人生的真相。开明智慧又契合人心,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