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长安一片月(全唐诗精读精析)
作者简介
江湖夜雨: 原名石继航,山东临清人,文史底蕴深厚,尤其钟情诗词。对唐诗的了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已出版《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等二十余部作品。
内容简介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李世民的《帝京篇》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一) 这是《全唐诗》的开卷**首,又是大唐明主李世民所作。所以本书先录下此诗,大家一起看看。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请记住大名鼎鼎的《全唐诗》的**首就是这篇。 这首诗读来确实平平无奇,无非是说山河壮观,都城的宫殿雄伟华丽,在唐诗中算不得**水准。还没有李世民的其他诗作*好些,比如“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除夜》)之类。虽然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曰:“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瞻精华,*是杰作。”但十有**是冲着李世民的名头和诗中的威仪而来的。 《红楼梦》中香菱初学写诗,堆砌一大篇辞藻,宝钗先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妹妹后来也跟着批评了一番。个人浅见,李世民的这首诗和香菱初写诗时的水平差不多,堆砌较多,在气象恢宏、法度严谨方面可以得个七八十分,如果是文章还算罢了,但作为诗来说,实在难称得上是*妙之作。“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写有一首《帝京篇》,应该说比本篇就略胜一筹。 不过,说起李世民,他的文才武功都是相当出色的。当然,相比于在万马*中冲阵扬威的武功来,李世民的诗和书法是要逊色一些。不过和一般的帝王或是二三流的寻常文人相比,个人觉得李世民还是要远在他们之上的。 李世民有不少诗句是相当有声有色的,如“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这样的句子就相当有诗意。个人认为,李世民的诗以这两首为*佳: 初秋夜坐 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 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 赋得早雁出云鸣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 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 不过这两首诗的意境有点过于凄清,我们从诗中也可以知道,貌似磐石般坚强伟岸、风雷般奔腾无拘的李世民,也有黯然销魂的时候。看来七情六欲在所难免,就算身为英雄,贵为帝王,也有无奈无助的时候。 据说帝王和常人不同,寒酸文人们写点愁啦哭啦的话并不算什么,但是帝王*不宜做此类凄清悱恻之语,像隋炀帝有一首诗(《野望》)曰:“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诗境要说也相当不错,但他却身死国灭,曹*刚说了个“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就有了赤壁之败,后主李煜这类人的诗词做得好但命运*是倒霉透顶。所以当时的大臣虞世南就曾劝过李世民,不让他写南朝宫体诗一类,并称之为“**之音”。 唐太宗是**的从谏如流,他的诗后来*大多数都是蓬勃向上的,像《正*临朝》这首,就充满霞色鲜媚、晨光初露的新春景象: 正*临朝 条风开献节,灰**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这首诗气势不凡,虽然“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这样的句子尚不及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但这首诗由一代明君唐太宗亲口吟出,读来则别有一番滋味。诗中铺陈细致,写百蛮朝圣,万国来朝,车轨书文混同,冠盖服章纷纶。这大唐盛世的景象,就像正*(春节)时早晨初升的太阳。这并非是太宗个人的感*,也是大唐臣民们共同的感*,但凡开国盛世,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情怀。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这是唐太宗佚诗中残存的两句,但其中流露出的飒飒风姿,就足以让人神往不已。读太宗诗,可以鼓舞我们建功立业、发愤图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太宗集》中的不少诗颇具“励志”功效。 要说这大唐的盛世,确实有一大半是李世民奠定下来的,而如果没有大唐的盛世,唐诗的盛景虽然未必就**不可能出现,但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全唐诗》的编纂者才把这一篇*有盛世帝王气象的诗放在开卷之首,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放在**篇,也算是实至名归吧! 出众**旧有名 ——长孙贤后的** 上苑桃花朝*明,兰闺艳妾动**。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旧有名。 ——长孙皇后《春游曲》 唐代皇帝的诗看了,那皇后娘娘的诗也看看吧。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母仪天下、名垂千古的长孙皇后。不过如果大家将这首诗拿给未曾读过的人看,先不告诉这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作,让他们试猜一下,他们恐怕多半会猜是宫女嫔妃所作,而且还多半是有点狐媚妖淫的不正经之辈,像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唱“艳阳天”的兰贵人那一 流的。 然而,这真的是长孙皇后所作。我们知道,历**的长孙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是结发夫妻,据说十三岁时,长孙氏就嫁给了当时才十五岁的李世民。她虽然只活了三十六岁,但是却和李世民共同生活了二十三年,生育了六个子女(也有说是七个的),包括后来的唐高宗李治。 对于长孙皇后,史书中赞不*口,她通晓史书典籍,李世民经常和她一起讨论政事。李世民好几次被魏征这个倔驴惹得火冒三丈,几乎要杀他,都是长孙皇后进谏,才使得李世民转怒为喜。 虽说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长孙皇后的仁德也是有口皆碑的。长孙皇后不骄不妒,有隋朝独孤皇后的美德,却不像独孤皇后那样好妒。长孙皇后一生节俭,并以此约束太子和宫人,临死时说:“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於时,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是妾不见忘也。”(《新唐书·后妃传上·太宗皇后长孙氏》) 她生前还多次请求其兄长孙无忌放权辞官,临终的嘱咐也是这样说,而且要求不要厚葬,以免浪费钱财。长孙皇后真是个既贤明又通达的女子,可惜长孙无忌并没听他妹妹的话,根本不想“退步抽身早”,结果让武后给做掉了,没得善终。 长孙皇后由于一生贤德,加上她的老公唐太宗这一代明君的光芒,后世的皇后妃子们无不将她作为榜样来学习。不过也有些副作用,像武则天之所以能成功登上女皇宝座,个人觉得有长孙皇后参政议政的效应的影响——由于长孙皇后参与政事,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那武后参政之初朝野上下也不会太反感和反对了。 不过,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篇“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写得**,镂月作扇(唐代当属宫扇,圆形似月),裁云作衣,正是天仙气质,*无须道些什么“柳眉杏眼”之类的庸俗词调,太白的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清平调·其一》)与此类似,但平心而论,从艺术性上来讲也没强过李义府这两句。由此李义府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裁云镂月”。 唐朝有个叫张怀庆的人,当个枣强尉(河北枣强)这样的芝麻小官,却“好偷名士文章”。他读了李义府的这**首诗后觉得不错,就每句添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这被当时的人传为经典笑话,由此可见李义府的这首诗还是流传很广的。 李义府的这第二首写得有些香艳,似乎是在写一个唐代女子回味昨夜的销魂滋味。她懒洋洋地整理鸳被,撩起玳瑁装饰的大*的帐幕,可能是又想起昨天云雨时的情景,于是脸上又泛起潮红。春风也像个轻佻的男人一样吹进屋来,仿佛在寻香窃玉。虽然这诗写的有些“儿童不宜”,但艺术上还是挺成功的。 当然,李义府相貌长得虽然很漂亮,也是有才气的,但在历**名声很不好,和许敬宗一样都被归入奸臣之列。刘昫《旧唐书·李义府传》说:“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意思是说,李义府表面上对谁都笑嘻嘻,但心地阴狠,稍有得罪他的地方,他就狠下刀子,暗中加害,是那种“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人。因此李义府又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笑里藏刀”。 不过李义府虽有“李猫”之称,但说来也奇怪,他对皇帝却挺横的。当年他初次见唐太宗,太宗让他以“乌”为题作首诗,李义府牛得很,说道:“*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咏乌》)好在唐太宗比较大度,说:“我当全林借汝,岂独一枝耶?”——把全部树枝借给你,岂止一枝?还封他为御史(此即《龙文鞭影》中“义府题乌”一典)。 不过,也就是碰上太宗这样宽宏的皇帝罢了,后来孟浩然也玩这一手,自鸣清高,说什么“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听就火了,干脆让老孟一边歇着去了。 还有一次是李义府见唐高宗时,唐高宗说:“听说你儿子、女婿等都挺不规矩的,我对此还多加回护,不过你要好好教训一下他们。”按说李义府得赶快领情谢恩,但他居然“勃然变色,腮颈俱起”,质问高宗:“谁告诉你的?”高宗说:“你不要问是谁说的,只看事实上有没有这样的事。”李义府居然拒不松口认错,反而大模大样地走开了。别说是对皇帝,现在你对顶头上司、老板敢这样吗?除非想辞职不干了。但唐高宗好脾气,也没拿他怎么样。后来李义府越来越不像话,高宗才终于将他流放延州,后来李义府死于该处。 李义府似乎也没做过什么特大的坏事,比较**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个女人叫淳于氏,因犯奸而获罪被关在大牢里,李义府利用职权将她捞了出来,并给她弄了一处大宅院,养起来成为他的外宅。但个人觉得此事也并非是极大的过恶,淳于氏犯的只是通奸罪,依现代法律观点看,罪名根本不成立,而且李义府虽说是垂涎于她的美色,但却冒着危险将她救出来,也是相当有情义的。 李义府还有一件在过去屡遭非议的事就是修改《氏族志》,事情据说是这样的:出身寒族的李义府,欲为儿子在当时的七大名门望族大姓中娶个媳妇,竟到处碰壁。李义府气得不行,便劝说皇帝下诏,禁止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时又派人重修《氏族志》,*名为《姓氏录》。 这里规定:不论门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属士流。于是就算是小兵小卒以*功升为五品官职的,也写入此书,成为“名门贵族”。这一做法,在当时*到原来的“五姓十族”等“贵族”的讥笑,他们把这个新的贵族名录称为“勋格”(立功表)。其实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打破门第观念,让寒门百姓有机会挤入“贵族”的行列,却是公平合理的,是进步的。 还有人说他“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意思是说李义府靠出卖自己的男色取媚于刘洎、马周等人才当上的官,这恐怕是*击他的话,不能全信。个人还是觉得,人们憎恶武后,从而把许敬宗和李义府都一块儿憎恶,修史之时多叙其过恶罢了。 李义府的其他诗作也偶有佳句,比如“关树凋凉叶,塞*落寒花。雾暗长川景,云昏大漠沙”(《全唐诗》卷35_27 《和边城秋气早》),“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全唐诗》卷35_30《咏鹦鹉》),也是相当不错,大家可以闲时找来一读。个活泼可爱的、和一般少妇没有什么不同的长孙皇后。这和后世儒生们笔下塑造的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标准皇后形象大大不同。从“上苑桃花”这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当作于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也即长孙皇后二十五岁以后,并非是早年时的旧作。不过诗中还是真情流露,大大方方地吐露一个女子的芳心柔情。在传统印象中,作为贤后榜样的长孙皇后,应该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则》,无情无欲,没有半点“人味”才对。而这首诗中的长孙皇后,居然像个活泼娇媚的少妇一般,而且还挺“开放”,什么“兰闺艳妾动**”之类的话,既直白又大胆,不免让旧时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时摇头,尴尬万分。 这和后来人们印象中端庄恭谨的皇后形象全然不合拍,哪里像长孙皇后的诗?明朝**文学家钟惺的《名媛诗归》卷九中就这样说:“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盛德。诗中连用井上、檐边、花中、树上、林下,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著。”我们看钟惺虽然也夸这首诗写得不错,但也觉得长孙皇后作为“开国圣母”有失“庄重”,“恐伤盛德”。 然而,这正反映出大唐的气象。大唐就是这样,正像唐代美女们袒露**一样,唐代人的真情是不*束缚的,真情流露的诗作谁也不会讥笑,在那个时代并不可耻。所以长孙皇后敢这样写,也敢于将此诗公之于众,让它流传千古。也让我们知道当年的长孙皇后,不但可敬,而且可爱可亲。 中国的历**,经常喜欢将人,尤其是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圣人”木偶化、泥塑化,将他们抽离真实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来,放在香烟缭绕的殿堂里供奉。然而,幸好有这样一首诗,能将我们带回贞观年间,充分了解到长孙皇后真实而又可爱可亲的另一面。 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大唐重臣们的娱乐节目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 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长孙无忌《与欧阳询互嘲》(无忌嘲询)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欧阳询《与欧阳询互嘲》(询嘲无忌) 这两首诗据说是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兴致很好,就命大臣们作诗互相嘲讽为乐。看来唐太宗不但文治武功出众,还有做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天分。当然,后来昏君唐中宗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让老大臣们拔河玩,但治国上和太宗差了十万八千里。 于是国舅爷长孙无忌就拿欧阳询来开玩笑。说起这欧阳询,也是贞观年间的名臣,书法尤其出众。但由于在书法界经常一说就是“颜柳欧赵”,不少人误认为欧阳询所处的时代要在颜真卿和柳公权之后。 欧阳询字写得相当漂亮——到现在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的碑帖还是青少年书法通用的培训教材之一——不过他的相貌却实在丑陋奇特,活像一只大猴子。唐代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一书中就说欧阳纥(欧阳询的父亲)率*南征,至长乐,妻为白猿精劫走。欧阳纥率兵入山,计杀白猿,而妻已孕,后生一子,状貌如猿猴。这个猴孩就是欧阳询。当然此事未必是真的,但欧阳询恐怕也长得实在太像猴了。所以诗中长孙无忌讥笑欧阳询“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活脱脱一个猿人形象。 欧阳询虽然相貌丑陋,却也机敏聪明,他马上反唇相讥。长孙无忌长得比较矮胖,一张大圆脸,所以欧阳询说他“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索头,是说头戴大厚皮帽,也有说是后脑勺上的头发,总之是说长孙无忌脖子粗短,帽子或头发直接盖满了后背;所谓“漫裆”,因为古人的袍服里面的裆是开着的,当时也没拉锁什么的,可能是由于长孙无忌太胖,大肚子一撑,裤裆就开得太厉害了,于是长孙无忌不得不缝紧了裤裆。 接下来这两句说得就有点过了。长孙无忌的诗中只是嘲笑欧阳询的相貌而已,而欧阳询却*击得*过分:“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溷,是肮脏污浊的意思,长孙无忌就算长着一张大饼脸,和心地肮脏不肮脏有什么关系?而且长孙无忌身居高位,本来就有不少人猜忌他,所以说这样的话,确实有点过分了。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长孙无忌,他是“玄武门之变”*得力的鼓动者和协作者,李世民曾感慨:“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所以,他位列凌烟阁功臣的首位,并升为左武侯大将*,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但正因如此,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权势过重,一旦有不臣之心,将难以制御。但李世民一直对长孙无忌十分倚重,有人密奏其权*过盛,不利于国,李世民召集百官,重申对长孙无忌的无比信任。 所以,欧阳询此话一出,李世民见闹得比较过分了,沉下脸来说,你难道不怕皇后(长孙皇后)听见吗?(太宗敛容曰:“汝岂不畏皇后闻耶!”)抬出长孙皇后来,比较恰当地中止了两人的争执。有文章说,从此事可以看出,唐太宗还是偏袒自己的大舅子,大舅子嘲笑人家可以,人家说他舅子两句就不行了。个人觉得,并不**是这么回事,欧阳询那句“只因心溷溷”,确实有点越界犯规了。 另外,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虽然欧阳询和长孙无忌在《全唐诗》中都存诗不多,但他们俩的诗才都还是不错的。长孙无忌的以下两首诗写得也还不错,请欣赏一下: 新曲二首 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 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 玉珮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 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待听琴声。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 婉约娉婷工语笑,侍兰房。 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 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凰。 这两首似乎早早就有了宋词中的风味,权倾一时的重臣长孙无忌心中也是有儿女柔情的一方天地的。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奇宝《兰亭序》后的阴谋和友情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 ——萧翼《答辨才探得招字》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辨才《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全唐诗》中的这两首诗,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不免也就轻易地揭过去了。这两首诗也是一唱一和之作,看起来貌似相见恨晚,彼此惺惺相惜。不像长孙无忌和欧阳询那两首诗一样,唇*舌剑各不相让。可谁能想到,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惊天大阴谋。 **首的作者萧翼,当时正穿着一身破旧的黄衫,而且显得十分潦倒贫困。他在黄昏时分来到古寺中。而辨才是寺中的一个和尚,注意,是辨才老和尚,不是那个和高阳公主有私情的辨机。辨才见他仪表非俗,就和他攀谈上了。两人都是喜欢琴棋书画的人,越聊越是投机。 辨才一高兴,就把萧翼请入僧房,两人下围棋、弹琴、投壶、握槊(类似于掷骰子,传自胡人的游戏)、谈说文史,越来越感到相见恨晚。于是当夜就把萧翼留宿在寺中,当时一缸酒初熟(即诗题中的“缸面酒”),两人对饮酣醉后,赋诗为乐(看来唐朝时佛寺的戒律也不严,佛寺中也能饮酒),于是两人探字作诗(随机选字为韵),辨才探得“来”字韵,写下了后面那首诗。 在诗中,他称萧翼为“新知”,并且诉说夜久琴孤、知音难觅的寂寞之意,通过“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之句,可以看出辨才自比不燃的死灰,本无有**,无人理睬,但萧翼的到来使他的心情大为快慰。而萧翼选到的韵是“招”字,所作的这首诗充满愁苦之色,穷书生的样子装得可是活灵活现。其实,他并非是穷酸书生,而是唐太宗李世民派来的一个“**特工”。 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原来,李世民酷爱书法,对王羲之《兰亭序》这篇千古名作*是如痴如狂的喜爱。《兰亭序》此帖一向被王家人视为至宝,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这一代时,智永没有子女,死前他便将《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将之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太宗听说《兰亭序》在辨才那里,便三次召见,想要他捐献出来。但辨才诡称经乱已毁于兵火。太宗不是蛮不讲理的皇帝,也不好来搞刑讯逼供什么的,于是强*不成,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并带王羲之的其他几幅杂帖,找机会接近辨才和尚,相机取事。 这一切,蒙在鼓中的辨才哪里知道。他和萧翼越聊越高兴,萧翼渐渐把话题引到书法上面,他夸口说:“我得到二王(羲之、献之)的真传,还携有二王难得的真迹。”于是他掏出来给辨才看。辨才酒也有**分浓了,争胜之心已起,微微一笑,对萧翼说:“你那几幅虽然也是真迹,但真迹和真迹也大不一样,你这都不是王羲之*佳的作品。”萧翼问:“那你收藏有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序》。” 萧翼当时想必内心中激动得不得了,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地假意道:“《兰亭序》据说早就毁于兵火了,哪里还有真的,你的是假的吧?”辨才见他不信,一激动,就从梁上拿下*世奇宝《兰亭序》给萧翼看。萧翼于是趁辨才不备时找了个机会偷走了《兰亭序》,赶快跑到一个官家驿站上,出示密旨给兵卒看,当地都督齐善行听到讯息,赶快来拜见。 这时候萧翼换上了官服,和齐都督一起又回到寺中。萧翼对辨才和尚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序》的,现在已经得手了。”辨才和尚惊怒之下,当场晕死过去。萧翼乘上快马,以*快的速度赶回去给唐太宗报喜。 唐太宗大喜过望,加封萧翼为员外郎,升为五品,赐银瓶一个、金镂瓶一个、玛瑙碗一个,并装满珍珠;还有皇宫内厩带着宝袞勒辔的良马两匹,大宅院、田庄各一处。一开始唐太宗很是恼恨辨才和尚欺君罔上,但看在他年老的分上,也没有加罪,赏赐他帛三千缎,谷三千石,下旨从越州财政中支付。 辨才领了这些“赏赐”,心里也恐怕不是滋味,他用这些钱财造了三层宝塔。经此事后,辨才又惊又气,从此吃不下饭,没到半年就死了。 唐太宗对《兰亭序》太过喜欢,于是死时将其随葬于墓中,《兰亭序》自此不复存世,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冯承素(唐代书法家)等人的摹本。 说来唐太宗此举也有点不怎么高尚,但辨才和尚身为佛门中人,也有点太看不开了!《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苦修一生的内力被段誉吸去,人家却自己找到解脱——“如来教导佛子,**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如果辨才和尚也能这样想,恐怕也不会早早地伤痛而逝了。 憔悴支离为忆君 ——当年忐忑不安的武媚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曌《如意娘》 这首小诗,看起来和一般的小儿女们的作品也没什么不同,可是,此诗出自我国历**一个惊天动地的奇女子武则天之手。作为我国**的女皇帝,武则天的铁血手腕和手下的一班酷吏,足以让整个大唐帝国的臣民们梦里都要发抖。然而,在武则天没有登上宝座前,她同样也有忐忑不安的时光。我们知道,武则天在唐太宗生前,就和唐太宗的儿子李治情愫暗生。太宗死后,她按照规定去感业寺出家,虽然李治可能和她有过海誓山盟,但是新登大宝的唐高宗,被如花的六宫嫔妃们围绕,再想起她的可能性有多少? 这首诗,从诗意中来看,大概就应该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那段*子中写的。正像萧让在《武则天——女皇之路》一书中写的那样:“这首哀婉**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当时的心境。年华已经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无期的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在李治未去感业寺的*子里,那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门而望的缁衣女子,一定有无数次,为这样莫测的未来而战栗。” 当时的武则天还是个年轻美貌的妙龄女郎,心怀中也有过和天下普普通通的众女儿一样的柔情离思,所以这首诗写得**出色。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有“昔*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对他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柳亭诗话》)。 是的,李白的这首诗和武则天的诗立意近似,而且艺术手法上也并没有超过武则天,所以觉得很不爽。后来有“刿目 心、掐擢胃肾”之称的孟郊又写出了“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样语出惊人的句子。但溯其本源,还是承袭了武则天的创意。 所以个人觉得《如意娘》这首诗,在唐诗众采纷呈的无数**诗篇中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 ——母子相残的皇室血泪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抱蔓归。 ——李贤《黄台瓜辞》 这首诗出自武则天和唐高宗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之手。说来这李贤英武聪明,颇有当年唐太宗的气质。他曾召集众学士一起来为《后汉书》作注,得到父亲高宗的称赞。他的哥哥李弘被亲生母亲武则天毒死后,当时他就被立为太子,也就是所谓的“章怀太子”。 然而,与生俱来的血性,让他不会像他的弟弟李显和李旦那样俯首帖耳地做个稻*人一样的角色,他身上有其母武则天给他的血液,有其祖父李世民的冲天气概。但不幸的是,他面临的对手,却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如果李贤面对的是重重山岭,他也**有勇气踏平;如果面对的是百倍于他的强敌,他**可以拿出像李世民一样率三千玄甲*虎入羊群一般冲锋的胆略。但是,他面对的却是他自己的母亲,那个已经对权力十分迷恋的母亲。于是,再锋利的刀剑,他也没有办法举起。 武则天和一般女性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换成别的女人,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早就已经心满意足。而武则天不是,她对权力的渴望就像一个吸毒成瘾的人对**一样,她已经离不开权力。权力是什么?这是一种可以让不喜欢的人统统消失,让*骄傲的人也跪在地上,让*勇猛的人也梦中发抖的东西。所以当年为了权力,她可以掐死自己亲生的小女儿,现在为了权力,她也不惜除掉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 武则天派人全面搜查太子府,搜出了数百具甲胄,于是就扬言太子谋反,并决定“大义灭亲”,杀掉太子。但在高宗的反对下,饶过李贤一死,将他幽禁在宫中,第二年又将他迁往巴州,而高宗死后,武则天重新掌了权力,马上就派酷吏丘神 逼李贤**而死。李贤的尸体一直被停放巴州,直到中宗神龙复辟、武则天被迫退位后才迎还长安,陪葬乾陵。李贤的这首诗,就是作于在巴州的时间中。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则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多的是一种哀婉。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 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黄台瓜辞》不惟音节似古乐府,‘三摘犹自可,摘*抱蔓归’,言外有身不足恤,忧在宗社意。”是的,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抱蔓归”,不要对亲生的儿女们赶尽杀*。 《黄台瓜辞》这首诗,虽然现在知名度不高,但在李唐宗族中却影响极大,后来的唐朝皇族们一提起此诗,都不禁唏嘘感慨不已。唐代宗当年当太子时也是惶惶不安,因为唐肃宗因**妃张良娣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就杀过儿子建宁王李倓。当时大臣李泌为了保全太子,就对唐肃宗背诵了一回这首《黄台瓜辞》,唐肃宗当场泪下,悔恨不已,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废唐代宗的意思。 说来唐室宗族间互相仇杀,父子母子相残的事例实在不少,这首《黄台瓜辞》正是李唐皇室血泪的写照,看来生于帝王家未必就是幸事。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嫁的盛景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高宗李治。提起李治来,人们常会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窝囊废,差不多和后主刘禅等是一路人。其实纵观唐高宗一生,并无太大的过恶,也没有太荒唐的举止,如果写个“工作总结”的话,成绩倒有不少。 他在统治时期,曾派大将李 为帅,一举征服高丽,实现了隋炀帝征兵百万、唐太宗数次讨伐也没有达成的目标。白江口一战,*是杀得倭人千余年来都不敢小看我中华上国。这些事情虽然有唐太宗打下来的好基础,但应该说李治也是比较称职的守成之主,唐代疆域*大的时期就是在他治下的永徽之时。 如果没有武则天乱政一事的话,他的声望肯定会和汉代文景二帝相媲美。但从另一角度看,之所以出现武后专权乱政的局面,又和他过于“仁厚”有关。 武则天在李治生前,虽然把执朝政有些过分,但恐怕还没达到**将李治玩于股掌之间的程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李治能包容,倒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好男人、好老公。当然他的性格有些拖泥带水,类似《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那种人。这样的男人是理想的老公,可以相交的朋友,也会是个慈爱的好父亲,但这对于做皇帝来说却都是缺点。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开耀元年(681)七月,当时正是李贤刚刚被诬谋反,废去太子之位后。此时的唐高宗李治身体状态很不好。李弘不明不白地暴卒和李贤“谋反”被废这两件事,对他的打击也是相当大的。阴谋得逞的武则天大概也是想驱逐一下弥漫于宫廷中血腥阴郁的气息,于是给继位为太子的李显重新娶了一个妃子,这个太子妃就是后来的韦后。 李显原来有过一个太子妃,姓赵。赵妃的母亲,是太宗的女儿常乐长公主。武则天对常乐长公主母女很讨厌,居然找个机会把赵妃关起来活活饿死了(据说武则天并未授意饿死赵妃,但看管她的人偷懒,丢进去些生米干柴,让她自己做饭。赵妃锦衣玉食出身,哪里懂得怎么生火做饭,加上心情不好,于是饿病而死)。 另外,同在此时,武则天心爱的女儿太平公主也下嫁给薛绍。太子公主,双喜临门,尤其太平公主*是深得武则天*爱的女儿,这场皇家盛事自然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可想而知,那时的长安城内,肯定是到处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据载,当时点的灯笼火把把道旁的树木都烤焦了,有的地方窄,公主盛大的车驾过不去,官府下令当场拆墙多处。 当时的唐高宗李治恐怕也略微舒展了一下眉头,写了这篇《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一诗。皇帝带头,小臣们当然不敢落后,纷纷和诗称颂。全唐诗里有九篇《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这样的诗,分别为任希古、刘祎之、郭正一、胡元范等所作。这些诗当然都是大拍马屁之作,我们不看也罢。其中胡元范说的*为卑下,居然说“小臣同百兽,率舞悦尧年”,把自己和牲畜动物们归于一类。不过此人倒也不是无耻之辈,武则天时他坚称裴炎无罪,从而获罪流放琼州(今海南岛)并死在那里。 李治的这首诗,写得辞藻华美,但其中却看不到盎然的诗意,从艺术角度来看,只能算二流。这类诗常有“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之感。不过这首诗华丽中的苍白却正如当时的他,尊贵无比的皇袍中裹着的强自支撑的病弱之躯。 然而,李治当时还不知道,此时太子李显所纳的这个王妃,后来会亲手在汤饼中下毒,将自己的儿子李显毒死;而女儿太平公主嫁的薛绍,也在七年之后,被武则天杖打一百,饿毙于狱中。豪华热闹、盛极一时的盛大婚礼后却是充满死亡色调的黑色阴霾,正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但李治当时当然不会知道。如果他知道此后的种种结果,恐怕就没兴致说什么“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 ——大奸臣许敬宗的雅句 (其一)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 **应未满,请待诗人开。 (其二)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 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 ——许敬宗《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赋》 这两首看起来比较清丽的五*,谁写的?我在网上问过几个好友,先声明不用搜索引擎,结果朋友们有的说像陶渊明的,还有的说是孟浩然的。看来这两首诗读起来还是挺不错的,我也有这种感觉。但这两首诗的作者却是《新唐书·奸臣传》的人物——许敬宗。 对于许敬宗,一般人主要是因为他曾大力赞同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对其有些印象,他也被认为是武则天的得力走狗之一。笔者小时候看过一本小画书,讲的是武则天的故事,书名也忘了,但*早知道许敬宗这个人名,就是从这本小画册上看到的。 画册上许敬宗是个獐头鼠目的老奸贼形象,正在那里摊开双手跟众多等待上朝的大臣讲:“田舍翁多收了几斗麦子,还要换个老婆,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废一后,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在笔者心中,许敬宗就一直是个大白脸奸臣,根本没想到他也会作诗。 后来才知道,许敬宗其实也算得上是三朝老臣,并非是新发迹的小丑式人物。他比李世民还要大七岁,和魏征是老同事,曾一起在李密手下当幕僚,后来又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 许敬宗其实也相当有水平,李世民曾问:“我看你这人也不错,但为什么人家都说你不好?” 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贞观政要》)看人家许敬宗这一番话,比喻生动,说理透彻。于是太宗听了,也点头赞许。 不过许敬宗也是那种有文人之癖,轻狂傲慢的人。《刘梦得嘉话》云:“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或谓之不聪。敬宗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莫索著亦可识之。” 意思是说许敬宗不大注重人际关系,不大认人。人家见许敬宗老记不住自己的名字,自然不高兴,就说他脑子不管用。许敬宗说:“不是我脑子不行,是你这人太不行,如果是何、刘、沈、谢(何晏、刘桢、沈约、谢朓都是前朝的**文人),我黑影儿里摸索着也能认出他们来。” 许敬宗不但狂傲,还喜欢说怪话。唐太宗率*征辽东时,城中矢石如雨,有一勇士率先冲锋,主帅李勣指着他对许敬宗说:“这人何等勇敢!”按说许敬宗随声附和就是了,但他却说:“头脑简单的人才这样不知死。” 这话让李世民听到了,很不高兴,虽然没像曹*那样以“乱我*心”的罪名将他杀掉,但许敬宗的官职晋升却是一直像蜗牛上树一样慢。许敬宗好容易熬了几年,却因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放声大笑而又前功尽弃。 事情是这样的,长孙皇后开“追悼会”时,百官默哀致礼,许敬宗突然看到长得活像一只猕猴的欧阳询也穿戴整齐,一本正经地默哀,简直就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生动写照,不禁失声大笑。这一笑不要紧,唐太宗大怒,把许敬宗贬到洪州。 到了李治继位时,许敬宗才又熬到了礼部尚书,在对待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许敬宗表示支持,并前去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大怒,将他狠熊了一顿。老许也是年纪一大把的人了,从此怀恨在心。 对于唐高宗要废去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不少大臣坚决反对,而重臣李 持中立态度。老许瞅准时机,于是“挺身而出”,在朝堂上大造舆论,于是出现了前面所说小画书上的那一幕。其实许敬宗这些话也有很多破绽,如把高宗比喻成田间老农民,而且“富易妻”这样的行为在当时也不是很光彩的做法,比之前面和唐太宗说的“春雨如膏……”那段话水平差了好多,简直是判若两人。 但以唐高宗当时的状态,武则天快乐就是他*大的快乐,看到群臣中居然真有人支持废后的做法,而且许敬宗还毕竟是个参加“朝廷工作”很久的“老同志”,不禁大喜过望,也就不计较老许的比喻是否粗鄙。从此老许深*高宗和武后信任,并派他扳倒了长孙无忌,老许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有人说老许谄害忠臣,乃是大奸大恶。但官场之中倾轧乃是家常便饭,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善人,他也诬陷过吴王李恪等人。再说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就算不谋反,但他有谋反的能力,这就是潜在的危险。正所谓“王莽谦恭未篡时”,长孙无忌现在是被端掉了,如果没被端掉,以后会怎么样,难说。 其实说来许敬宗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恶行,但人们因为他支持武后,所以千余年来一直被评为“奸臣”。有趣的是,有的书上把武则天评为杰出“女政治家”加以颂扬,而许敬宗照样还是奸臣角色。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许敬宗就是大好人,但许敬宗和武则天称帝后任用的来俊臣等人并不**一样。许敬宗也没有活到武则天称帝,他死于高宗前面。当然他的寿数还是比较大的,终年八十一岁。 许敬宗曾主编整理过《晋书》,还有其他诸多文献。我们看许敬宗写的这两首小诗,还是蛮不错的。**首“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虽然不如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巧妙,但也是相当不错的两句,“**应未满,请待诗人开”(《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赋》),似乎也不弱于孟浩然的“待到重阳*,还来就**”(《过故人庄》)。看了这两首诗后,笔者觉得岑参那首“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九*思长安故园》),也有引许诗之意。 平心而论,许敬宗的这两首诗,即使算不上**,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个人觉得之所以历代选本中都不选,主要还是因为许敬宗有奸臣之名,而将之摒弃了。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笑里藏刀的“李猫”名句 (其一)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其二) 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李义府《堂堂词二首》(一作《题美人》) 这两首五*是李义府所作,和许敬宗的诗在同一卷。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哼哈二将”正是李义府和许敬宗,具体来说率先打响废王皇后拥立武后“***”的是李义府。许敬宗看到李义府这样做,不但没有风险,反而官运亨通,于是才“赤膊上阵”。 所以《全唐诗》的编者就理所当然地将他俩放在一块儿了。说来李义府的诗似乎比许敬宗写得*好,上一篇笔者将许敬宗的诗评为中等偏上,而本篇中李义府的诗似乎已经达到**的境界。 我们来看这两首诗,** 感*唐诗之美,齿颊生香 品读唐代历史,回味悠长 有解析 有典故 有揭秘 唐诗纪事、资治通鉴、红楼梦、金庸小说等 几十部各类文史作品相互印证 一部视角独特好读有料的解析唐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