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的观点看(精)/科学人文书系

从博物的观点看(精)/科学人文书系
作者: 刘华杰
出版社: 上海科技文献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从博物的观点看(精)/科学人文书系
ISBN: 9787543969704

作者简介

刘华杰,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入选***新世纪人才。曾获霍英东奖、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吴大猷科普佳作银签奖。原来的兴趣在于非线性动力学的哲学、科学传播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SSK),近年来倡导复兴博物学。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中国类科学》《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天涯芳*》《博物人生》等。

内容简介

1.从博物的观点看 科学哲学家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出 版过一部文集《从逻辑的观点看》,给出了一些新颖 的见解。*其启发,从博物的观点看,会有什么样的 结果? 与现代主流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博物学的做法 、想法是另类的。但正因为它是非主流的,它的视角 和结论才不是人们习惯了的,对于哲学思考可能*有 启示。 人生在世,是**重要的事情。从什么角度来分 析、用什么价值观来衡量此起彼伏、恩怨情仇呢? 人与他物构成一级又一级*大的系统。如何看待 个体与群体、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斗争与共生,近期利 益与长远利益? 人类的历史被描述成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文 明不断进步的历史。笼统讲,这些都似乎很合理。但 是工业革命以来,得益于技术的快速变革,人类的发 展在自然演化进程中变得特别突出。人类属于大自然 ,人的演化本来与大自然的演化是匹配的,但是*近 几百年,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两种演化步调不一致, 人类技术的演化速度(简称H)远远超过大自然背景 系统的演化速度(简称N)。以人为参照系,大自然 的演化表现为慢;以大自然为参照系,人类技术的演 化表现为快。一快一慢在一段时间内还可以勉强兼容 ,建立在慢基础上的快还可以变得*快。但是从长远 看,冲突不可避免,事实上现在已经表现出来,环境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远古时期,以至于过去相当长 的历史中,人与自然也是有诸多矛盾的,按理说环境 问题早就有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但是为什么通常 不把工业革命以前的若干矛盾称为环境问题呢?回答 是,在过去,H近似等于N。近一百年来,H远远高于N ,于是出现了整体与局部的***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不会短期内消除,但是如果任其发展 ,不适应必然进一步扩大,*终导致崩溃。那时会怎 样?大自然肯定会*损,人类也会*损,谁的损失* 大?肯定是人类自己。人类折腾大自然*终不过让大 自然变形,却无法消灭大自然。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就 **不同了。人类片面发展自己,破坏了自己生存的 环境,人将变成非人,或者自己退出历史舞台。 人努力变成非人,在现在是被鼓励和被追捧的! 人在**的牵引下,利用智力和物质,努力改变 着自己。人造物机器人先是人体的简单延伸,接着便 是人机不分,*后机器取代人。 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出版时,人们对此过 程还将信将疑。但到了2015年的**,人们*多是半 信半疑。再过100年,恐怕不得不同意、认命。 就每个单项比,起初机器都是笨拙的,但是一批 批工业机器人上线后,工作比人做得好N倍,人们对 这类简单机器另眼相看。当“深蓝”能战胜世界上99 %以上的人类**象棋棋手时,人们不得不同意机器 表现出了“一定的智能”。当传感系统、控制系统足 够发达,自动驾驶汽车几乎可以上路时,人类引以为 豪的“综合智能”也不得不让度一些于不如人的机器 。 论力量和耐力,有些机器超过了人;论容貌,有 些机器超过了人,虽然关于机器人的美还有争议;论 智力,机器的算计超过了多数人;论感知,基于人类 肉体的感知系统在多方面输给了机器;论效率,在相 当多工种上,人不是机器的对手。 但在目前,无论列举多少,人类仍然可以自豪地 讲:机器是人造的,在某些方面机器还不如人。这当 然是事实,可是这事实的基础**天地被侵蚀。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