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精)
作者简介
唐纳德·普拉特,毕业于牛津大学,主修文学和语言学,精通多门语言,曾在多个**担任外交官,对20世纪欧洲的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对20世纪一些重要的文化人物如斯特凡·茨威格、托马斯-曼、里尔克等有独到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昨*的欧洲:茨威格传》《托马斯·曼传》《里尔克传:呜响的杯子》等,并在德国编辑出版了里尔克和茨威格的书信集。
内容简介
1873年5月24*,他娶了22岁的索菲。她的父亲 卡尔·约瑟夫·恩茨是一位布拉格商人和帝国议员, 母亲叫卡罗琳,娘家姓金策尔贝格尔。这个定居布拉 格的家族的起源少有文献记载,但恩茨家族稍早的先 辈据说移居自阿尔萨斯。这是另一个对里尔克有吸引 力的传说,可以解释他对法兰西和法国人怀有的强烈 的亲密感。卡尔·恩茨是波希米亚储蓄银行的经理, 并且岳父经营着生意兴旺的染料和化学制剂企业,因 此他的境况相对富裕。他们住在金策尔贝格尔家族地 处绅士街(Panska ulice)的宫殿里,这是一栋带有浪 漫格调的巴洛克式建筑,菲亚——她总是喜欢别人这 么称呼自己——出生在这里。这个家族世俗的成功与 里尔克家族相对平凡的成就形成了对比。里尔克从母 亲和外祖母那儿继承的强烈意志正是这个家族的杰出 品质。 菲亚小时候相当任性,梦想着自由和上层社会的 生活。嫁给约瑟夫-里尔克之后,她很快发现在这位 求爱者简洁优雅的魅力背后是单调的沉闷。与粗枝大 叶的**丈夫待在一起,既不可能满足她对爱的渴求 ,也无法满足她怀有的社会抱负。这对夫妇气质上很 不般配,在失望之余,她像他一样,在装点门面的生 活中寻找安慰。为了给人以一种很有社会地位的印象 ,他们花了不少工夫布置绅士街的公寓;在宴请宾客 时,她只好在廉价葡萄酒的瓶子上贴上高品质酒的标 签。约瑟夫家庭的社会关系并非毫不起眼:有一位表 叔约瑟夫·冯·魏森布格在摩拉维亚有一处地产,并 且关于里尔克家族有贵族血统的传说对菲亚颇有吸引 力。当她发现,雅罗斯拉夫无法找到文献证明他有祖 先曾拥有过他刚*封的世袭贵族头衔,也即排除了她 的丈夫约瑟夫·里尔克出身高贵的一切说法之后,她 对婚姻的前景*加心灰意冷。 她总是一袭黑衣,影响过一位贵妇人的行为举止 ,还引发了一阵带着忧郁气质的流行风尚。她偏执地 醉心于**礼仪和天主教堂的仪式,到后来几乎变得 狂热起来,因为她不仅在**中寻找刻薄命运下的慰 藉,还试图寻求童贞马利亚的保护,以对抗来自她深 深信仰的精神世界的危险。在智力方面,她感到——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己优于她那古板迟钝、不苟言 笑的丈夫。她写*记、作诗,把她对人类状况的观察 写成格言体的短文。这些文字在世纪之交出版,是一 本书名为(《*志》的小册子;书的内容颇为机智, 不时苦涩地评论她失败的婚姻,同时也表现出将自己 从婚姻中解放出来的决心:“多数婚约不过是战斗前 的祈祷”……“有时候,整个矿藏王国的石头都无法 砸死一个幸福的女人”……“一个从未爱过的女人, 也从未活过”……“不幸能增强我们的意志”。很奇 怪,具有如此强烈的个性的女人,竟然会长期屈服于 已婚命运的狭隘限制,在寻求自由时表现出包法利夫 人式的胆怯。 像里尔克这么早熟的孩子,很快就感觉到父母之 间逐渐恶化的关系,并意识到他们在海因里希街生活 中的虚情假意。“一个**黑暗的童年,”他在22岁 的时候如是说,几年之后,他说:“我出生之际,我 父母的婚姻已经岌岌可危……我母亲**神经质、纤 弱、阴郁,渴望从生命中获得某种神秘之物。并且她 一直如此……我只得穿精美的衣服,直到上学我都被 当作女孩儿打扮;我觉得,对我母亲来说我只是个玩 物,就像一个大**。当人们称她‘小姐’时她总是 很乐意。她希望自己看起来年轻、痛苦、不幸福。她 确实也不幸福,我敢说。我认为我们全都不幸福。” 。很自然她会*坏小勒内,一开始就把他当作失去的 那个女孩儿”。,并且害怕他的早产会让他变得脆弱 ,因此围绕他的是令人窒息的关爱;同样自然地,这 样的关心造成的后果是他终生对母亲怀着根本的敌意 。他从未停止过给她写信,尤其在圣诞节时,但这种 义务性的信件只写那些他知道她愿意听的话,很少表 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每次看到她,他在29岁时写道,他都会再次体验 到孩童时期想从她身边逃开时的那种挣扎,并且感到 ,在年复一年的奔跑之后,他仍然没有走多远——他 生活之处仍然有母亲姿态的映象,伴随着对她的回忆 的碎片。 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