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手迹故事(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1947年5月15日邓小平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 关报《人 民日报》创刊一周年所写的题词。 《人民日报》作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秉承 “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在宣传边区发展建设、号召全国各族 人民、团 结广大民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解放战争形势 的变化, 邓小平对《人民日报》有了更多的期望。 抗日战争结束后,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当其冲地抗 击了国民 党军的进犯,进行了上党、邯郸等战役,歼敌约13万 人,极大 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战胜国民党军进攻的信心,配合了 重庆谈 判,对打击蒋介石的内战阴谋,守住华北南大门,掩 护我军向 东北的战略展开,促进我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 转变,都 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解 放区认真 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进行了定 陶、同蒲、巨(野)金(乡)鱼(台)、豫皖边等13 个战役, 粉碎了敌人打通平汉路、津浦路,歼灭我军主力的企 图,配合 了山东、苏北战场的作战,初步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1947年 夏,晋冀鲁豫解放区还首次在豫北、晋南举行战略性 反攻,破 坏了敌人联系东西两战场枢纽地区的防御体系,有力 地配合了 山东、陕北我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作战,也为 我军战略 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是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 阶段。 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方针,晋冀鲁豫解放区一面进行 战略防 御,粉碎敌人的进攻;一面进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 民在政治 上、经济上都翻了身。同时,从各方面为战略进攻作 准备。这 一年,全国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解放区成功 粉碎了敌 人的全面进攻。到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 已由战争 开始时的430万人降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 人降到 150万人。我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上升 到195 万人。当时的战场形势是:在北线,国民党完全处于 被动地 位;在南线,国民党还在对我陕北、山东两地实行所 谓“重点 进攻”,其主力已深深地陷入这两个战场。而连接这 两个战场 的中间地带,即晋冀鲁豫战场,国民党的防御力量大 为削弱。 因此,国民党指望以所谓能代替“40万大军”的黄河 天险来阻 挡我军的进攻。在国民党战略纵深的中原地区,则兵 力薄弱, 守备空虚。 在战略进攻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的有利形势下 ,中共中 央和毛泽东决定我军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 去,并将 进攻的重点置于敌人兵力薄弱且是要害的中原地区。 为了实现 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中共中央和 毛泽东作 出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三军配合 是:以刘 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首先突破 黄河天 险,而后挺进大别山;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 豫野战军 第四、第九纵队和第三十八军挺进豫西,在豫、陕、 鄂边实施战 略展开;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六个纵队组 成一个兵 团,并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边 区实施战略 展开。三军形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机动歼 敌。两翼 牵制为:以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调动 进攻陕北 的敌人北上;以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四 个纵队组 成的东线兵团在胶东发动攻势,把进犯山东的敌人引 向渤海边。 为开展战略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作了长期而又 充分的准 备。1946年11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在解放区和敌占区 之间, 建立了豫皖苏解放区,作为战略进攻的跃进基地,同 时在组织 领导上也作了分工,由薄一波、徐向前、滕代远主持 晋冀鲁豫 中央局和军区的日常工作,由刘伯承、邓小平、张际 春指挥野 战军作战。在邓小平的全面领导下,各有侧重地抓紧 各项斗争 和准备工作。全区各级政府都组织了战略进攻支援指 挥部,负 责筹集物资,以百万民兵民工组成支援供应线,以8 万民兵民 工随军参战。因此,部队出征时,做到了兵多将广、 粮弹充 足。而部队进至中原地区后,晋冀鲁豫解放区仍主动 做后方补 给基地,经常远程补充兵员,运送经费、弹药和其他 物资。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 豫野战军 主力第一、第二、第_一、第六纵队共12万余人(简 称“刘邓大 军”)突破黄河天险,吹响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 号角。邓 小平后来回忆说,他这辈子最紧张的时刻就是过黄河 ,那时候 紧张得能听到心脏咚咚咚地跳。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乘胜发起鲁西南战役,歼 敌6万余 人,打乱了敌人的战略计划,为挺进大别山开辟了道 路。面对 敌人的围追堵截、缺乏山地作战经验、非战斗减员和 物资补给 不足等多方面的困难,邓小平通过召开“不握手”会 议,积极 动员军队指挥员,为大家鼓舞士气。到1947年12月底 ,经过 艰苦卓绝的斗争,刘邓大军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实现了 中共中央的战略反攻决策。挺进大别山的胜利,有力 地推进了 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基础。毛泽东 曾这样评 价:“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 革命统治 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 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这个事 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对《人民日报 》提出了 新的希望,希望它能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历程中发 挥更为重 要的作用。 P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