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

《道德经》新解
作者: 姜仁东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道德经》新解
ISBN: 9787516425978

作者简介

姜仁东,高级工程师,发表过《监理过程中的“现场指令”及其应用》《水利水电工程监理过程中的计量支付程序》《监理工程师如何利用检测数据评估和控制施工质量》《物质是由电子和正电子组成的》等论文。2013年出版专著《中子的内部结构及微观元素诠释》。

内容简介

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稀少的事物不长久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大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是天地。天地使大风和暴雨这样稀少的事儿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呢?所以,研究道的人,与道同行;从事德的人,与德同行。失道失德者道德皆失。所以,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帮助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帮助他;同于失的人, 失也乐于照顾他(道德皆失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没有足够的诚信,就不会被信任。 【解析】 此章关键在于对“希言自然”的理解。大多学者认为此处“希言”是少说话的意思。“言”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指讲、说或说出的话。但是,“言”还有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意思——行。“希”可以理解为稀少,少说话,也可以理解为稀有的事情和现象。此处若将“希”理解为少说话,全句就变为有语言交流能力的人少说话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者说是合乎自然的,这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再结合后面“故飘风不终朝”等,前后没有因果关系,逻辑不通。如果把“言”当一种行为来看,或者就当是老子为了语言的简洁而省掉了一个“行”字,这样把“希言”理解成世间万事万物较少或很少的行为、事件或发生的行为、事件,那么后文就自然与其发生了逻辑关系。 或者,如果把“希言”理解成“让人们信服的具有永恒作用的话” 以及“少说大话、过头的话”,也许更贴切一些。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可以理解为遵从、遵守的意思,即遵从“道”的人,他的行为就符合“道”。“同于道”,即与“道”同行,意思是道者的行为完全与“道”一致,反过来,“道”就会伴随道者一路同行。 “德者同于德”是个简省句,完整的应该是“从事于德者,同于德”,即做有德的事,他就是一个有德性的人。“同于德”,即与“德”同行,意思是有德的人做有德的事,“德”就伴随他一路同行。 “失者同于失”也是个简省句,完整的应该是“从事于失道者,同于失道”,即不遵守“道”就会受到“道”的惩罚。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的意思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相通之处:做什么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接触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品行。 诚信是“德”的具体表现,失信就是失德;因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失德也就是失道。可见,失去诚信,就是失德失道,失德失道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观点】 老子描述自然是为了告诫统治者:物极必反,极端的事物不会长久,天地如此,人更是如此。你做了什么,必然也会得到什么,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统治者不诚信,他收获的就是不被信任。所以,统治者要讲诚信,这一点很重要。要以道德治天下,老是干那些不能长久的事,事也不能长久(这里应该是泛指所有人,包括统治者)。为人处世当依循自然,顺从民意,不可胡作非为。胡作非为必不能长久,因为天地妄作的狂风暴雨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变法和立法是天下政治不稳定的祸根,而层出不穷的思想学说则扰乱了人心,使人们的思想一直处在迷惑之中。 本章老子要讲的道理是:任何事物若要保持长久,就不能走极端。警示人们,尤其统治者要少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1〗踮起脚跟不能长久站立,迈大步不能持续行走。坚持己见的人不明智(聪明),自以为是的人不明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自命不凡的人不能长久。这样的人格和品行,从道的角度来看呀,就叫作吃了多余的食物造成形体变态。人们都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译文 2〗踮起脚跟不能长久站立,迈开大步不能持续行走。坚持己 见不能明察秋毫,自以为是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夸耀得不到功名,自命不凡不会保持长久。这样的人格和品行,从道的角度来看呀,就叫作吃了多余的食物造成形体变态。人们都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解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有学者把“企者不立”译为“踮起脚跟站不稳”,这样翻译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踮起脚跟”也是能站稳的,但一般人这样站不能保持很长时间。因此,踮起脚跟站立也是站立的一种状态,但是一种不正常的站立状态,短时间可以站得住,时间长了就不行了;迈开大步行走也是行走的一种状态,但是一种非正常的行走状态, 很难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做事违反常规,则不能达到长久的目的。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这两句都是指人的性格。“自见者不明”相当于固执己见,这样的性格会影响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所以有这样性格的人是不聪明的,其行为也是不明智的,其后果是对事物的判断失去客观性。 “自是者不彰”比前者程度更高,相当于认为自己永远正确,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很难能听取别人的观点,这样就会失去正确判断事物的机会。“彰”是彰显、明显的意思,“不彰”则是不明白事理、分不清曲直的意思。一个人老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对,怎么能够腾出时间和空间去容纳别人的思想观念呢?自然也就没法做到全面考虑问题,进而辨明 是非曲直了。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两句是指人的品格,都是自我表扬的意思。前者“自伐者无功”是指自我表扬、认为自己有功的往往不会得到众人认可而获得功名;后者“自矜者不长”则是指总是自我夸耀、自我感觉良好,时间久了,人们就不会相信他了,自我夸耀也就失去了市场。 本章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正好与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相对应,但意思相反,既前后呼应,也阐明了一般人与圣人在性格 行为上的差异。 【观点】 凡事要按照规律办,不可急功近利,否则适得其反,所以,真正有德的人不这样做。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相反现象,例如做事追求高速、追求高调,个体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超前消费等,这些行为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环境恶化,个人生活压力大、未老先衰、早生华发等,很值得人类反思。 本章老子一方面强调凡事要按规律循序渐进,才能保持长久有效,不能图快而采取非常规措施,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同时还强调个人不能 太“自我”,过于“自我”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的。这两个方面也告诉人们,保持平和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这是一部《道德经》的全新译本。译文力图准确还原老子的思想本意,从本质上摆脱了以往人们对“道”的玄奥认知,从全新的视角解析了老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为学习研究《道德经》打开了新的天地。 本书第一部分对有关《道德经》理解存在差异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然后对《道德经》的“道”“德”“天地”“鬼神”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做了细致分析,第二部分对《道德经》做了全文译解。 译解包含原文、直译、意译、分析、观点等几个板块,观点多联系社会实践,饱含辩证哲理,仔细读来会有很多启悟。全书用普通人都能看懂的平实语言,将原来人们认为玄奥难懂的《道德经》解释得清晰明了,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国学爱好者阅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