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学与文献研究论稿

巴蜀文学与文献研究论稿
作者: 王燕飞,喻芳,张婷婷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巴蜀文学与文献研究论稿
ISBN: 9787547273739

作者简介

王燕飞   男,文学博士,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与四川省图书馆联合培养博士后。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四川省杜甫学会理事、四川省李冰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巴蜀文学与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厅级项目七项,校级项目一项;在《文献》《中国诗学》《历史文献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已出版《明代杜诗选录与评点研究》《河陇人物·李益》等专著2部。2016年获得西华大学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西华大学青年学者后备人才。 ?喻芳   女,硕士,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二项,厅级二项。 张婷婷   女,1987年8月生,汉族,吉林四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史,已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厅级项目一项。

内容简介

“浓妆淡抹总相宜” ——论花间词的色彩美 产生于五代后蜀的《花间集》被后人誉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81.,它以晚唐温庭筠为鼻祖,风格绮靡秾艳,清丽婉媚。花间词人使用色彩字和色彩意象相当普遍,“色彩”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正如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花间字法,最著意设色,异纹细艳,非后人纂组所及。如‘泪沾红袖黦’‘犹结同心苣’‘豆蔻花间趖晚日’‘画梁尘黦’‘洞庭波浪飐晴天’,山谷所谓古蕃锦者,其殆是耶!”(清)王士祯花草蒙拾\\[M\\].词话丛编第一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73. 一、多姿多彩、浓淡相宜的花间色彩意象 花间词的色彩意象可谓是斑斓多姿,丰富多彩,共使用了黄金、红、白、青、蓝、紫、黑等色系,其中常用的是黄金、红、白、青四个色系的意象,每个色系又由若干色彩组成,比如红色系列就有红、朱、绛、檀、丹等,青色系列就有青、翠、碧、黛、绿等。不同色系、不同色彩又互相搭配,交相辉映,形成多彩多姿的艺术境界:或富丽堂皇,令人眩目;或清新淡雅,含蓄深美,就像苏轼笔下的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具有无比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丛书之《花间词》附录三《〈花间词〉的意向表现极其感觉》里功,贵群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花间词\\[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223—249.一文分九个主题,对花间作家总体用色情况做了分析,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花间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情况,现将各主题与色彩意向的运用次数统计于下表之中:花间词主题与色彩意向对应统计表 花间词主题与色彩意向对应统计表 浪漫的情爱 女性的姿态 怨旷与伤逝 离情与别恨 游仙 咏物 入世的政治态度 出世的理想抱负 边塞与地方风物 总计 青绿系列 13 46 68 98 12 7 19 13 18 294 白色系列 14 28 44 92 8 5 13 9 8 221 黄金系列 18 22 56 66 8 15 13 8 9 215 红色系列 13 25 49 67 8 7 9 2 16 199 紫色 1 2 2 1 1 1 8 彩色 1 5 1 7 黑色 1 1 1 1 4 蓝色 2 2 4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花间词家设色,以青、白、黄金、红色系列为主,其中青色系列最多,白、黄金、红色系列相差不多,紫色、彩色、蓝色、黑色极少,相差悬殊。这样的用色偏向和特色不禁使人联想到唐代绘画: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是大青大绿,勾金填朱,呈现出富丽堂皇、厚重艳丽的风格,“唐代的敦煌壁画,以红、黄为主调,在红、黄、青、绿的强烈对比中渲染出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派富贵、欢乐的气象”陈华昌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69.。另外把青、白二色相配,又形成青绿山水的清雅明丽、天然淡远之美,而白、青、黄、红色彩的搭配又似鲜明亮丽的花鸟工笔画。从总体上看,花间词家设色,除了镂金错彩、雕金刻玉的秾艳之美,也不乏清丽淡远之趣。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其四):翠翘金缕双。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里功,贵群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花间词\\[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这是一首怀旧相思的小词,整首词色调丰富,五彩缤纷,翠、金、碧、红的多原色描绘出春水融融、水鸟双双、花红艳艳的欢悦气氛,象征着两情相悦的温馨,可它却是凄美的回忆。“青琐”“玉关”虽是物名、地名,却从清淡的色感上传递出冷落哀怨的信息。现实与回忆,痛苦与欢悦,时间与空间,就这样统一在斑斓的色彩中。 又如毛熙震的《菩萨蛮》(其一):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里功,贵群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花间词\\[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92.这首词反复渲染同一色调,设色淡雅,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片凄凉、幽冷的白色。在夜的背景下,杏花飘零如雪,纷纷扬扬,斜月照帘如水,烟影朦朦,那行踪不定的白云正轻轻飘落在相思人迷离的心中。思念的痛苦,忧怨的叹息,恍惚的情愫,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融化在一片洁白的花影月色中。 下面我们再从花间词的艺术特色来分析花间词家在创作中的总体设色特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花间词家总体设色不仅呈现出浓淡相宜的特征,甚至有清淡超浓丽之趋势。花间词家中,一向以“温韦”(温庭筠、韦庄)并称,前人一般认为温庭筠词秾艳而韦庄词清丽。“顾宪融云:‘世以温、韦并称,然温浓而韦澹,各极其妙。’周济云:‘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况周颐云:‘韦文靖词与温方城齐名,熏香掬艳,眩目醉心,犹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澹’。”艾治平花间词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82.此外,参照李冰若《栩庄漫记》对花间词家艺术风格的划分,可以看出花间词十八家中,风格近温庭筠或与温庭筠相似的有四家:牛峤、顾夐、魏承班、阎选;风格与韦庄相同或相近的词家有五位:皇甫松、薛昭蕴、张泌、牛希济、孙光宪;介于“温韦”之间的有四位:欧阳炯、和凝、尹鹗、毛熙震;别开一派的有:鹿虔扆、李珣。从以上作家的艺术色彩系列的浓淡走向来看,设色清淡一系稍压浓艳一系,呈上扬趋势。而且就“温李”两家而言,也是如此,温庭筠词中有“淡”似韦者,而韦庄词中却少有“浓”似温者。 本书主要以古代巴蜀地区的文学、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古代巴蜀地区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考证,还有文献资料的辑补和整理,尤其是对于巴蜀明、清有关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填补了巴蜀作家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