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国计算机
作者简介
徐祖哲,高级工程师、五届全国青联委员,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江西贵溪,1959年毕业于北京五中,196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进入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 196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参加邮电部长途自动电话工程计费专用计算机研制;从事过载波、微波、移动电话科研,参与电信、邮政、农业、城市管理等多领域计算机应用,荣获多项部、省、市级科技奖;自1993年起从事网络应用、电信服务研究;宣传“火炬计划”,走访27个国家高新开发区推进联网,1998年受国家科委先进表彰。 从事计算机史调研,关注“人与信息化”“科技创新”“智慧谋略”,编辑出版上千万字,2001年出版专著《信息跨越》。
内容简介
1949年春,闵乃大绕道回国途中,到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做研究,并在哈佛大学无线电实验室短期工作 ,是年暑假回到北京,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他应 刘仙洲教授(刘仙洲在1952年就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之前担负学校教务委员会的工作)要求,在暑假中提 交论文《预给频率特性的常数进端电抗阻之电讯网络 》,1950年6月,该论文编入《清华大学工程学报》 第4卷第2期。 1950年9月23日,邮电部部长朱学范、副部长王 诤签名聘任闵乃大为邮电部电信研究所顾问,每月车 马费300斤小米。1954年3月16日,铁道部滕代远部长 聘任闵乃大为铁道研究所铁路电务技术委员会委员。 从北京西单的邮电部至海淀区清华园,信函投递 次日抵达,邮戳清晰,信封上书以“清华大学闵乃大 收”的平信,直接送达本人。当年,中科院、邮电部 、铁道部、编译局、厦门大学、北京图书馆等与闵教 授联系工作和请教的单位甚多。 1955年11月14日,闵乃大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一个新的科学部门——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文 章系统介绍了计算机这种“人类智力放大工具”,指 出:历史上的发明,“都是用来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 的”,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却给我们开辟了一个 新的时代,人类开始用机器来节省人们的脑力劳动的 时代”。这一叙述,将计算机从一种计算工具、装置 ,提升到了一种技术革命的高度。从这篇文章里,可 以看出当时中国国内对计算机的认识,已经从科学、 功能,升级为与原子能相提并论的“重大发现”。 “十几年的时间,显示出它在近代的科学和生产 上的无比的重要性。”这是《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 篇有关计算机的文章。当年,社会各界对计算技术等 十分关注,范新弼、胡世华、吴允曾、陈芳允等科学 家,都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文章。 五十多年前,闵乃大就意识到电子计算机能促进 和帮助理论数学的研究,包括数论、符号逻辑、泛函 分析等等,对于当时众多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来说 ,“用机器来减轻脑力劳动”,还是难以理解的。 闵乃大的时间总是精细安排的,甚至十分刻板, 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发函向他请教缩微设备事 务,他回复说:“一周六个白天都在单位工作,没有 闲空,只有周日才能接待。” 1955年12月24日,闵乃大完成《线性网络中预给 工作递输函数由损耗网络元素实现的理论》,1957年 6月出版,国家图书馆现有“基藏书”收存。闵乃大 在此书序言中指出,撰写著作能够顺利进行,是和数 学所的安静并有研究气氛的环境密切相关的,他向华 罗庚先生表示感谢。他还说:线性网络的应用,已经 不限于电信科学,它在自动控制、电模拟、电声学、 力学和一切线性系统中的抗振荡的问题等等之中,都 有应用。这门科学已从电信科学范围中抽象地提炼出 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基本科学。 闵乃大治学严谨,注重基础理论,学术造诣甚高 。1955年,由钱学森和闵乃大两位学者在化学所礼堂 对中科院全院助理研究员讲授科研方法,时问持续了 整个下午。 1956年1月,国家首次向自然科学家颁发科学奖 ,获奖者有华罗庚、钱学森,闵乃大则在主席台就座 。闵家小辈闵蔚远一直想要近邻姑姑家中悬挂的这张 主席台照片,可惜未能如愿。 1956年4月30日,闵乃大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 表会议,5月10日科技界代表43人合影,他在二排右 五。 闵先生以数学作为交流的语言,和华罗庚、钱学 森两位大师成为挚友。在数学领域,闵乃大同华罗庚 对话;在力学方面,他又与钱学森探讨。他说,在一 个物理性体系中加入一个振荡动力,求其反映出的振 荡现象,是大家已经熟知的事实。但是相反地。让振 荡动力和所反映出的振荡现象的关系,在某一频率、 某一段频率带内或全部频率内满足预先给出的要求, 对于许多人却还是陌生的。 P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