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

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
作者: 刘衍淮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45.00
折扣价: 100.10
折扣购买: 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
ISBN: 9787100199353

作者简介

刘衍淮(1908—1982),山东平阴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1930年参加西北科学考查团,担任气象生。后赴德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地理与海洋等学科。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归国,曾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其间由竺可桢推荐从事空军气象教学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西北科学考察的先行者,更是我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气象教育的奠基人。

内容简介

不想做路线图 1927.11.9 九日 清晨六七点钟,就被人家叫醒了。起来,晚间的盆火,余烬犹燃。洗脸、吃饭,收拾东西,自然要忙一顿。八点三刻走开,风虽不甚大,而冷得却有点要命,手冻得拿不着东西,脚冻得像履冰一般。对襟的外衣,风能长趋直入,直接去和我的皮肤接洽,“透心凉”,一点也不错。大队早已走了,后边只有我和徐先生的一队,和黄、丁二君的一队,走得既慢,且时常停,和大队越离越远,有时简直望不见大队之所在,好则沙碛上的路,很显明的先西偏南,后西偏北,一个歧路也没遇着。沙碛之中,也间或地有点草,丛生的小植物,树。 歧路虽没有,路却曲折得厉害,作图的人自然麻烦,更加高低不平,走的速率也不等。有时我灰心了,天这样的冷,路这样的难走,并且老王的骆驼座很高,挡得我一点路也看不见,他并且还拉着好几个骆驼,时停时走,画图?怎能有好的结果。我竟想着自明日起就不作了,把纸给老丁罢!让他一个人作,我再也不受这样的罪了。一个人披上皮袄,骑上一个骆驼,高兴快,就快走,高兴慢,就慢走,是何等的舒服!何等的随便! 走到快到一点的时候,是经过的有树有草的地方,虽然树草有,然而人烟和水,却是除本队的人员外和自己带的水外,连个人毛、水滴也没有。大队住了,我们也就赶到住下。人家早到,已吃饭,我们也就下驼去吃饭。赫定问我多远,告以15.2km,赫云彼为15.4多,他的方向是西到北8度多,我却有20度呢!我告以我将不作图了,彼不之许,云无论如何要作下去。徐先生亦替我出主意,我意又活动。饭后,头晕痛,睡了有两点钟,好了。饭罢,围大火,赫定学说中国话,颇饶兴趣。与老丁闲谈,十一时才睡下。 (摘自第五卷《从额济纳到哈密》) 试读章节2: 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的学术价值 刘衍淮承担了西北科学考察中气象观测生的角色,因此这部日记首先是一份工作日志,为我们展示了西北科学考察中气象观测的方方面面。 刘衍淮在5月10日到达包头,并从5月14日开始接触气压表、寒暑表,也翻出之前北大的德文讲义开始攻读德语。科考团在包头汇集并凑齐运输的骆驼后,5月20日开始了西征的长途。5月21日第二天宿营,他“就帮着郝德安置仪器,测量气象”。5月25日,开始记录沿途气候。5月29日起,中国气象生四人被安排在包头北边的呼加尔图河畔,由郝德传授观测方法、指导阅读德文气象书籍、考验实测记录本等,开始了气象测量的实战训练。他们轮流值班,每个小时要记录一次气象。他的日记本也不再抄袭郝德的记录,而是记下了自己参与观测到的数据。同时,每天的日记也形成了必然记录当天气象状况的程式。中国气象生的工作显然获得了郝德的好评,7月20日大部队开拔,刘衍淮被留在呼加尔图开始了独立作业,直到8月2日结束这里的工作。 之后,刘衍淮又在天山博格达的福寿山观测点完成了一个多月的高山气象观测,最终被派驻库车建立气象站和喀拉古尔高山观测点,在那里持续了一年多的观测任务,并培养了新疆本地的气象生张广福接续了他的工作。他的日记记录了每天从事气象“例事”的情况。如在库车,每天晨7时、午后2时、晚9时,是固定的观测时间;每个月末、月初,则完成月表寄往迪化和南京;外出活动,必定要在下午2时以后(如1929.1.1:“二时,观测毕,吃饭。饭后同赴朱寓,阅《教育杂志》。”),外出归来,则要赶在晚9时以前(如1928.12.24:“又稍坐,以九时观测故,急归。”);有时错过观测的时间,则懊悔不已(如1928.6.29);填错了月表,也要到邮局将信件追回(如1929.1.6)。总之,每日枯燥而寂寞的坚守,使他逐渐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气象人。 刘衍淮后来发表《天山南路的雨水》《迪化与博克达山春季天气之比较》,不仅是他在天山博格达和库车气象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他一生从事气象研究最早的一批成果。如今日记的出版,可以看到他获取这些成果的工作过程和成长为气象学家最早的训练实录。 这些西北科学考察日记跟随刘衍淮一生,也意想不到地部分弥补了西北科考气象资料的丢失。西北科考团完成气象观测任务后,所有的气象资料都由郝德带回德国整理,他只来得及发表了1931再次来华考察的部分成果,其他的资料都在二战中毁于战火。刘衍淮曾经沉痛地记载:“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数十人跋涉万里,辛劳累年,耗金巨万,所换来的完整气象观测成果,遭遇了空前的浩劫,从此胎死腹中,永无问世希望。”但是,他又说:“所幸作者参加西北科学考查团时期所作的日记,完整无缺,其中不同西北地方的气象观测记载,可以摘录整理,公诸于世。”因此,当1965年郝德来信,说起西北科考团成员那林(E. Norin)正在从事中亚地质图的制作而需要沿途气压观测记录、希望刘衍淮予以提供时,他整理日记中记录的气象资料,发表了《中国西北气象考查与旅途部分观测资料》。…… (摘自朱玉麒《大漠观风起,天山测云高——前言》) 1077篇日记,200余幅旧影,详细记录丝绸之路考察研究的发轫者——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西行之旅。近百年前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漫漫丝路上一首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歌谣。本书包含随团气象生刘衍淮近三年从未间断的西北考察日记。 气象考察的观测实录、“流动大学”的进步足迹、五四青年的精神风貌、西北地区的世态人情、科考团队的人事细节、斯文?赫定、徐旭生、黄文弼、袁复礼、丁道衡……详细记录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历尽艰辛、锲而不舍的西行之旅。 精心整理,分章立目,穿插旧影、速写200余幅,图文并茂,实景再现民国西北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