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讲演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引言:演讲与讲演 公开讲话的艺术,往大 了说叫讲演,但照稿念的另 算。 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 不大在公众面前讲话。为什 么呢?中国人强调“含蓄为 美”。人得含蓄,别那么张 扬,不喜欢出风头。一说出 风头,就是“出头的椽子先 烂”“枪打出头乌”“言多必失 ”“祸从口出”……魏晋人李康 早就总结过了:“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 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 之。” 第一句我们常说,都懂 ,不用解释。第二句是什么 意思?如果岸上有一个土堆 突然滑落到河里,水流立刻 就把它冲没了,这叫“流必 湍之”。第三句呢,一个人 在社会上,如果表现得高于 别人,大家一定在背后说他 坏话。 这都是我们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造就了中国人 在众人面前说话一定要思索 ,导致中国人不大愿意在众 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跟 西方人比起来,我们在公众 面前的表达能力明显是弱的 ,从小缺乏这个训练。学校 里的语文课,本来是“语”在 前,“文”在后,可是今天, 不重“语”,只重“文”。孩子 作文写得再好,也很难在公 众面前说话,顶多是当众朗 诵他的作文。 西方的小学经常有这样 一堂课:刚放完假,每个学 生都上台,把自己假期里经 历了什么讲一遍。讲完老师 点评,谁讲得有意思,谁讲 得有重点,谁讲得有细节。 我们今天的小学、中学 ,也应该让孩子们锻炼当众 说话。每个月可以有一堂课 ,让每个人都讲一讲郊游的 记忆、春节的见闻、电影的 观感等。这是一种基础训练 。小时候不训练,长大了肯 定没法在公众面前表达。 讲之演之,自信自如 我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 课堂训练,但是从小上台的 机会就不少。第一次面对百 人以上的场合当众说话,是 十四岁。那个年月,我在东 北的五七干校,上台之前, 腿肚子就转筋,紧张得不行 。上去说什么呢?基本照稿 子念,“誓死保卫祖国”一类 的话。但这毕竟是一个锻炼 。 后来到农村去,十八岁 了,当时算知识青年,没少 替各位农民叔叔、村主任伯 伯写讲话稿。有时候,他们 念我写的讲话稿,因为在现 场太紧张,导致失去了基本 的辨识力,闹了不少笑话。 能不能在公众面前脱稿 讲话,也是一个人的能力。 过去我们看到各种单位,各 级领导,只要发言,就从兜 里掏出一张稿子来念,干巴 得要死。我在单位上班的时 候,就怕听报告会,一点儿 都不生动,没意思。领导拿 一大摞子纸,念完拉倒。 我们为什么不能脱稿讲 话呢?因为怕犯错误。说话 很容易说错,比如我录节目 ,经常打磕巴儿,脑子短路 。如果这番话还承担着某种 责任,压力就更大。与其出 错,不如不说。 可是你越不说,就越不 能说。很多人都怵上台发言 。我参加过一个很大场面的 会,那个单位有一位副总, 从来没上过台,那天也不知 道为什么,非让他上台先讲 两句。好嘛,副总上台以后 ,就剩下嘴唇哆嗦了。我坐 得比较靠前,看得很清楚, 简直替他难过。哆嗦半天, 一句也说不出来,脸色煞白 ,紧张到那个程度。 其实在公众面前讲话, 尤其是人多的大场面,每个 人都紧张。有一次我跟濮存 昕一起参加一档节目。我说 ,我上过很多很多次台,按 说不该紧张,可还是有点儿 紧张。他说这是好事儿啊, 适度的紧张对发挥特别有好 处。他还说,他现在的“毛 病”就是上台紧张不起来。 他是演员,演一出戏,可能 连续一个月每天晚上都要上 台,太习惯了。 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 发。听他这么一说,我发现 自己就属于那种“适度紧张” 。上台之前一定是紧张的, 上去以后就不紧张了。原来 这是好事儿。 过了紧张这道坎儿,讲 什么,怎么讲,也是需要斟 酌和练习的。往台上一站, 你的姿态,你的口吻,你的 节奏,跟平时说话真不一样 。 我碰到过一个人,自觉 特别能说。有一回参加活动 ,主办方请他上台,给他留 了十五分钟的讲话时间。他 还嫌少,就给我这么点儿时 间?信心满满地上了台,呱 呱呱呱开始讲。讲了五分钟 ,没词儿了,一看表,还有 十分钟呢,脑子“嗡”的一下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样的人有很多。平时 夸夸其谈,话与话之间没缝 儿,想扎都扎不进去。但是 一上台,前言不搭后语,没 文采没逻辑。 好的讲演要靠好的细节 对于公众人物,讲演是 一个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 机会。把握好了,可以极大 地给自己的形象加分。好的 讲演要靠好的细节来支撑。 比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 讲演,短短十四分钟,不讲 大道理,只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我的来历。我的 父母不是生我的父母,是养 父母。他们把我养大,供我 上大学。大学的学费太贵, 几乎令他们倾家荡产,我又 学不到想学的东西,于是退 了学。这是真正属于我的人 生的开始。 第二,我在而立之年栽 了一个跟头,创办了“苹果” ,却被“苹果”开了。这场意 外出局,让我抛开负担,重 新开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和家庭。 P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