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张良)/辅国良臣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出身世家 将相之才 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末期,统一中国已成为一股 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以秦王赢政为代表的新兴地主 阶级,为建立中央集权封建**的斗争,在客观上符 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早在春秋与战国 之交,风起云涌的奴隶起义,推动着新兴地主阶级在 各国所进行的封建革命。但是东方六国(韩、赵、魏 、齐、燕、楚)的封建改革,先后由于奴隶主贵族的 阻碍在不同程度上遭到挫折或失败,唯有秦国的新兴 地主阶级继承和发展了商鞅变法的事业,在各个方面 厉行法家路线,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封建的政 治、经济制度,逐步使秦国变为七雄中*强盛的** 。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公元前230年开始 ,秦王赢政发动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首先向关东六国 中*弱的韩国开刀。 公元前350年初春,春风吹绿了黄河**,人们 已开始在田间繁忙地耕作,大地又恢复了生气,可是 ,韩国的国都郑(今河南新郑)还是死气沉沉。 这韩国原是从春秋时的晋国中分出来的,其疆域 *初在**山西省的东南部,后来扩大到河南省的中 部。国都也曾多次迁移,公元前375年,才*后定都 在郑。 韩国坐落在中原地带(今河南中部颍河流域), 它介于魏、秦、楚诸国之间,历来是*事上的战略要 地。春秋末期,韩氏与魏氏、赵氏同是晋国代表新兴 地主势力的三家大夫。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作 为独立的封建**出现在战国七雄之中,它境内一马 平川,无险可守,经常*到邻国的*击。多年来,韩 国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艰难生存的。 当时当政的韩昭侯倒不是个暴君,也不是个昏君 ,他很想有一番作为,很想挺起腰杆,像个国君的样 子,很想像别国那样,重新造一座气派的王宫。可是 一想到敌国大兵压境,他就不寒而栗;一想到乱糟糟 的王宫,他就不免有些气馁,甚至痛恨自己无能。他 不仅感到自己比其他国君矮半截,就是在自己的臣民 面前,他也觉得惭愧无比。一想到这些,他就心烦意 乱,彻夜难眠。做国君的是这种心态,**怎么会有 生气呢? 这天,韩昭侯正闷闷不乐地坐在宫中,相国张开 地突然前来拜见,说有要事禀报。韩昭侯不假思索, 立刻传令进宫。虽说张开地年纪还不算老,可是进宫 辅政也有些年头了。他老实巴交,没有什么才干,也 没有惊天动地的政绩,但他倒是尽心国事,为人正直 ,所以国中遇到事情,韩昭侯总是愿意听听他的意见 。现在,他突然进宫,韩昭侯便问道:“爱卿有什么 事吗?” “臣发现大王近*总是闷闷不乐,甚是忧虑。” 张开地说。 “让你说对了,我已经有两夜没有合眼了。” “又是因国弱民困、敌国入侵而忧虑吧?” 韩昭侯想,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可是又一想,作 为一个大臣,能和自己说说心里话,这也是难得。他 **突然进宫,说不定还有什么高见呢,于是就如实 说:“从先祖立国以来,我们韩国算来已有一百年了 。我们的历代先君可谓尽心竭力,可是**硬是没有 强盛起来;寡人继位以来,可谓礼贤下士,可是臣民 们硬是不把寡人放在眼里。我们**是这般样子,周 围又都是虎狼之国,经常夺我土地,抢我财物,搞得 我们人心惶惶。寡人多次召集群臣,共商退敌之策。 有的大臣主张割地求和,可是敌国的贪欲是无限的, 而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割地求和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你倒是主张武力御敌,可是以我们的兵力,能和哪 个**相抗呢?只要一想到这些,我就食无味、寝不 安。” 张开地见国君如此坦诚,于是就大胆地将**进 宫的目的和盘托出:“微臣有个要好的朋友,叫申不 害。这人虽然出身卑贱,但**关心国事,而且很有 见地。近*微臣谈到大王闷闷不乐时,申不害直言不 讳地说:‘大王这是在为国事*心。大王能安而不忘 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就是我们**的希 望所在。’然而他又认为,**的危、亡、乱,主要 的不是来自敌国。做小民的总是牢骚满腹,做臣子的 只是相互埋怨,做国君的只知唉声叹气、优柔寡断, 这才是*危险的。” “说得好,继续说下去。”韩昭侯听着,一下子 打起了精神。 张开地接着说:“申不害提出,**的当务之急 是上下团结,振奋精神,而且要首先从大王做起。” “好!不过你再说具体些。”韩昭侯显出**兴 奋的样子。 张开地说:“申不害识文断字,读过不少书。他 说《诗经》中有一句话: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意思是说,国君要有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勤于政 事。只要大王不再整天唉声叹气,大臣们就会振作起 精神来。他还引用《诗经》中的话说,国君要‘敬慎 威仪,维民之则’。就是说,大王要把庄重威严的举 止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大王的举止庄重威严了,臣 民们还敢牢骚满腹、胡言乱语吗?而要做到庄重威严 ,就须谨言、慎行,大王的一言一行都应有一定的用 意。长此下去,臣民们对大王就会产生敬畏的心理, 对大王的一举一动就会**在意。这样一来,政令不 就通了吗?各级官吏都尽心国政,**自然会富强起 来。” 韩昭侯听了,连声称赞说:“申不害这人不简单 ,说得确有道理,能把他请来让我见见吗?” 张开地满口答应,第二天,就领着申不害来到王 宫。在韩昭侯面前,申不害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有 条有理。韩昭侯听了,*是赞叹不已。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