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朋友圈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教授的教授陈寅格 陈寅恪是赫赫有名的学术大师,他与季羡林的关 系,可用“名师高徒”四个字来概括。季羡林与陈寅 恪的接触是从清华大学开始的。他在清华西洋文学系 (后来改名外文系)读书四年,除了一大堆必修课, 还选修、旁听了一些名家的课程。朱自清、俞平伯、 朱光潜、郑振铎、谢冰心等先生的课他都听过。后来 他总结自己的求学收获时发现,必修课乏善可陈,而 选修的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旁听的陈寅恪先生 的佛经翻译文学课,却印象深刻,受益匪浅。陈寅恪 的课在季羡林心中播下了一颗学术种子,季羡林去德 国留学,选定的专业是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 文,陈师播下的种子便生根开花了。 陈寅恪(1890年7月-1969年10月),字鹤寿,江 西修水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 言学家、诗人,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 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 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 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当年陈寅恪先生教课没有讲义,用的参考书是《 六祖坛经》,季羡林专程进城到王府井北边的大佛寺 请回一本。陈先生上课时,先把相关资料抄写在黑板 上,然后对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其 中的人名、地名格外留意。他做学问有实事求是精神 ,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学生听他 的课,如同夏日饮冰,如沐春风,是一种无法比拟的 享受。 除了听陈先生的课,季羡林上学的时候,与陈寅 恪没有更多接触。他一次都没有去过陈先生的家。只 是有时在校内的林荫道上,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看 到陈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肘下夹一个装满资料的布 包,匆匆走过。 在哥廷根留学的时候,教季羡林梵文的是瓦尔德 施密特。瓦尔德施密特是陈寅恪在柏林大学的同学, 都是吕德斯教授的弟子。到德国以后,季羡林读吕德 斯的著作,发现自己的两位老师都得了吕德斯的真传 ,从心底感到三生有幸。吕德斯是举世公认的考据大 师,这种学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不主 观臆断,不穿凿附会,这才是做学问的正道。他认准 了这条正道,顶住“政治挂帅”、“以论代史”的巨 大压力,艰难跋涉,终于登上20世纪学术顶峰。这些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赖恩师陈寅恪和瓦尔德施密特 之赐。 1945年“二战”结束后,季羡林听说陈寅恪在英 国治疗眼疾,立即写了一封长信,向老师汇报自己10 年来的学习情况,并附上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和其他 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他很快便收到了老师的回信。陈 寅恪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说很快就要回国。最 重要的是,陈先生说准备向北大校长胡适、代理校长 傅斯年和文学院长汤用彤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