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刘伯承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作者: 编者:李曼村//陈煐//黄玉章
出版社: 当代中国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刘伯承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ISBN: 9787800921018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泥脚文人”的爱子 第一节 家世 1892年12月4日(清光绪十八年十月十六日), 刘伯承诞生在四川省开县浦里区赵家场乡张家坝。在 两个多月以前,刘伯承的祖母和祖父相继去世。他是 在举家服丧的哀痛中呱呱坠地的,所以乳名孝生。后 取名刘明昭,字伯承。 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家的祖籍原在湖北荆州 府江陵县。后来,随着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 民浪潮,迁到四川省云阳县关口乡定居,世代以农耕 为业。到咸丰年间,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1819- 1892)因交不起租佃押金,佃不到十地耕种,被迫从 长江边移向川东山区,流落到开县的浦里河畔开荒度 日。刘正富体格壮健,精明强干,种田兼做铁匠。经 他修理的农具及铁锅、勺铲、钳子、剪子之类,坚固 耐用。他还吹得一手好唢呐,乡邻间的婚丧嫁娶少不 了要请他去吹奏。多种的生活手段、广博的见闻造成 了他开明通达、乐于助人的性格和比较丰富的阅历, 使他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经济来源也多于一般农户。 就这样,刘铁匠立住了脚跟,正式在赵家场对面的张 家坝定居下来。他的六个儿子——刘文培、刘文德、 刘文瑞、刘文祥、刘文吉、刘文炳,渐渐长大成人, 人丁兴旺,日子愈见红火。刘正富和妻子杨氏克勤克 俭,儿子们舍力劳作,这一家有些发起来了,先后积 攒起一些钱财,购置了一些田产,开设起粉房、榨房 。 刘铁匠的小儿子刘文炳(字虎臣,1862—1907) 比较幸运,靠着家境殷实读了十多年书。他就是刘伯 承的父亲。中国封建时代稍有条件的平民,几乎毫无 例外地进行过培养子弟读书入仕以求改换门庭的努力 ,尽管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刘正富尽力供刘文炳读书,盼望从儿子一辈起能改 变世代农门的低贱地位。刘文炳深知父兄的苦心,寒 窗孤灯,年复一年,终于积下了满腹的经书和八股文 章,名闻乡里。他憧憬着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的美妙前程。可是他的梦想很快破灭了。一年 秋天,刘文炳满怀希望到县城参加秀才考试,不料被 人举发说他家祖辈是吹鼓手,属“倡优”之列,出身 微贱,遂被逐出考场。不仅如此,还被控为触犯大清 王法,要吃官司。结果花钱疏通,才算了案。从此以 后,刘文炳只得弃文务农,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 脚文人”。 1894年中日战争中清兵大败,1900年八国联军占 领北京,标志着清王朝江河日下。英、美、法、德、 俄、日、奥、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上,争抢东 方这块富饶的土地。清政府接连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 等条约。为了支付给帝国主义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加 紧了对人民的搜刮和压榨。整个中国内忧外患,民不 聊生。 在刘伯承刚满三岁这年,也就是父辈们“庐墓三 年”服丧期满的日子,父辈的六兄弟分家了。每人获 得了十多石谷(当地一石相当于一亩)的田地。同时 ,也分摊了因疏通官司欠下的120两银子的债。兄长 们因为债务拖累而心中有气,再添上妯娌们的七嘴八 舌,便把往日家庭中的脉脉温情吹刮得荡然无存。刘 文炳虽排行最末,非但不受照顾,反而只分到了沈家 湾一带土质比较差的坡地田和3间破旧的茅屋。这3间 茅屋,就是刘伯承度过童年生活的所在。地面是用泥 巴夯实过的,又潮又硬。没有窗户,全靠门里透进光 亮。3间屋并列着,门全向南开。其中一间是大人和 孩子睡觉的,一间搁置家具和做饭用,剩下一间,按 农家习俗辟为堂屋,全家人在里面吃饭或接待客人, 雨天和夜晚就在里面干编织筐篓的活计。刘文炳雅趣 未灭,在里面挂起几幅发黄的旧字画,又将先辈制订 的《齐家规训》,用楷书恭抄,贴在发黑的墙上。这 位被摈出科场的“泥脚文人”,别出心裁地把这间破 屋命名为“权理堂书室”。 刘文炳虽然刚到中年,考场被逐的刺激和贫困的 煎熬使他过早地衰老,性格刻板,心情抑郁。加上身 体瘦弱,又常患病,话很少,笑容更难得见。有时说 上几句,声急气短,招人不悦。对孩子更偏于严厉。 在刘伯承四五岁时,他就捧着《刘氏家谱》教他认字 、记事。这本足有五个铜钱厚的谱书,是刘文炳在遭 受挫折以后,“敬承先命”,“掩卷而长思”,苦苦 修订出来的。他把自己的意愿、主张、愤懑和希望, 都倾注在这册小型的“家史”里。期望刘家子弟能“ 贤哲挺生,簪缨叠起”,“令宗祧生色,谱牒增辉” 。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