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桃(经典美绘本)/百草园唯美品读书系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1941),中国作家。名赞堃,笔名落华生,原籍台湾台南,寄籍福建龙溪(今漳州)。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神学士学位。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并赴印度研究佛学。回国后先后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小说创作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并带有宗教意识和浪漫色彩;后期作品趋于写实。作品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商人妇》《春桃》《危巢坠简》等;编著《印度文学》《大藏经索引》及《中国道教史》(上)等。
内容简介
这年底夏天分外地热。街上底灯虽然亮了,胡同 口那卖酸梅汤的还像唱梨花鼓的姑娘耍着他的铜碗。 一个背着一大篓字纸的妇人从他面前走过,在破草帽 底下虽看不清她底脸,当她与卖酸梅汤的打招呼时, 却可以理会她有满口雪白的牙齿。她背上担负得很重 ,甚至不能把腰挺直,只如骆驼一样,庄严地一步一 步踱到自己门口。 进门是个小院,妇人住的是塌剩下的两间厢房。 院子一大部分是瓦砾。在她底门前种着一棚黄瓜,几 行玉米。窗下还有十几棵晚香玉。几根朽坏的梁木横 在瓜棚底下,大概是她家最高贵的坐处。她一到门前 ,屋里出来一个男子,忙帮着她卸下背上底重负。 “媳妇,今儿回来晚了。” 妇人望着他,像很诧异他底话。 “什么意思? 你想媳妇想疯啦?别叫我媳妇,我说。”她一面走进屋 里,把破草帽脱下,顺手挂在门后,从水缸边取了一 个小竹筒向缸里一连舀了好几次,喝得换不过气来, 张了一会嘴,到瓜棚底下把篓子拖到一边,便自坐在 朽梁上。 那男子名叫刘向高。妇人底年纪也和他差不多, 在三十左右,娘家也姓刘。除掉向高以外,没人知道 她底名字叫做春桃。街坊叫她做捡烂纸的刘大姑,因 为她底职业是整天在街头巷尾垃圾堆里讨生活,有时 沿途嚷着“烂字纸换取灯儿”。一天到晚在烈日冷风 里吃尘土,可是生来爱干净,无论冬夏,每天回家, 她总得净身洗脸。替她预备水的照例是向高。 向高是个乡间高小毕业生,四年前,乡里闹兵灾 ,全家逃散了,在道上遇见同是逃难的春桃,一同走 了几百里,彼此又分开了。 她随着人到北京来,因为总布胡同里一个西洋妇 人要雇一个没混过事的乡下姑娘当“阿妈”,她便被 荐去上工。主妇见她长得清秀,很喜爱她。她见主人 老是吃牛肉,在馒头上涂牛油,喝茶还要加牛奶,来 去鼓着一阵臊味,闻不惯。有一天,主人叫她带孩子 到三贝子花园去,她理会主人家底气味有点像从虎狼 栏里发出来的,心里越发难过,不到两个月,便辞了 工。到平常人家去,乡下人不惯当差,又挨不得骂, 上工不久,又不干了。在穷途上,她自己选了这捡烂 纸换取灯儿的职业,一天的生活,勉强可以维持下去 。 向高与春桃分别后的历史倒很简单,他到涿州去 ,找不着亲人,有一两个世交,听他说是逃难来的, 都不很愿意留他住下,不得已又流到北京来。由别人 底介绍,他认识胡同口那卖酸梅汤的老吴,老吴借他 现在住的破院子住,说明有人来赁,他得另找地方, 他没事做,只帮着老吴算算账,卖卖货。他白住房子 白做活,只赚两顿吃。春桃底捡纸生活渐次发达了, 原住的地方,人家不许她堆货,她便沿着德胜门墙根 来找住。一敲门,正是认识的刘向高。她不用经过许 多手续,便向老吴赁下这房子,也留向高住下,帮她 底忙。这都是三年前的事了。他认得几个字,在春桃 捡来和换来的字纸里,也会抽出些少比较能卖钱的东 西,如画片或某将军、某总长写的对联、信札之类。 二人合作,事业更有进步。向高有时也教她认几个字 ,但没有什么功效,因为他自己认得的也不算多,解 字就更难了。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