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商道(从李嘉诚到黄光裕的赚钱秘笈)

潮州商道(从李嘉诚到黄光裕的赚钱秘笈)
作者: 黄晓阳
出版社: 经济日报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46
折扣购买: 潮州商道(从李嘉诚到黄光裕的赚钱秘笈)
ISBN: 9787801806642

作者简介

黄晓阳,湖北大冶人。 著有《王菲画传》、《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印象中国——张艺谋传》等作品,常感弱者之无助屈辱,从此洗脚上岸,静心入世,惊悟结构体系之要害:当官是一门技术活,对智商情商的要求以及智慧谋略的运用,超过世上任何一门学问。惜技益精而时不再,于是写成官场小说,与同道者锵锵而行。

内容简介

李嘉诚和商界的渊源 2007年3月19日,中国慈善事业最高政府奖项——2006年度“中华慈善 奖”获奖名单揭晓,我们本章讲述的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荣获“中华慈善奖终 身荣誉奖”。李嘉诚是中国所有想未来从商的少年的偶像。和比尔·盖茨一 样,他是一个模板,大家都想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学到精髓所在。 李嘉诚既是华商首富,也是潮州商人最成功的范例。他出生于潮州府海 阳县(今潮州市),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父亲李云经,省立金山中学毕 业,如果不是家道中落,他很可能像两个哥哥李云间、李云梯一样东渡日本 留学。 如果李云经出国留学了,后来的李嘉诚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设想。正 因为没能读成大学,李云经最初只能在家乡执起教鞭,几年后又弃教从商, 远渡重洋,到爪哇国的一间潮商开的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店员,不久又回到家 乡潮安,在恒安银庄工作。这间银庄倒闭之后,他又再一次执起教鞭。 尽管后来无数为李嘉诚立传者将李云经的这段经历写得很冠冕,实际上 ,应该说李云经的事业是完全失败的。其时正值国内动荡不安,富有海外经 商传统的潮州人,一拨又一拨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李云经不仅 未能在异邦立足,在家乡也未得机遇,一家人只能惨淡度日。李嘉诚就出生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 因为父亲是教书先生,对儿子的学业督促甚严,这一点可以想像。接下 来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其后,日本人在惠州登陆,广东从此沦入战 火。李云经拖家带口,开始了逃避战乱的日子,辗转一年有余,苦无生计。 实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李云经想到投靠妻弟庄静庵。庄静庵在香港经营钟表 生意,由生产表带做起,尚算富足,尤其重要的是,香港是英国人的殖民地 ,暂时幸免于战乱。 1940年冬天,李云经带着妻子庄碧琴、长子李嘉诚、次子李嘉昭以及女 儿李素娟,翻山越岭逃到了香港。 此时,内弟庄静庵正考虑企业转型,由当初单纯制造表带开始代理瑞士 手表。业务的扩大,原本可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不知是庄静庵对这个一事 无成的姐夫怀有看法,还是觉得在家族企业安排亲戚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发 展,抑或李云经只适合当教书先生,不适宜商场。总之,庄静庵给姐夫一家 安排了相应的生活,却没有在职业上施以援手。李云经初到香港,迫切需要 一份收入,只好自己出去找工作。 这件事最初给李云经一家的打击是巨大的,成年后的李嘉诚回忆这段生 活时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但另一方面,李嘉诚 后来成了华人首富,旗下企业拥有20万员工,别说安排一两个亲戚,就是安 排几百人几千人,也不会成为问题。可在用熟人用亲戚方面,他异常谨慎, 不能说当年舅父的做法没有道理。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海军航空兵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 洋战争爆发,4个小时后,日军开始入侵香港。经过半个多月的抵抗,英军 的意志被击溃,向日本投降,港督杨慕琦及部分港英军政官员被日军俘虏, 日本统治香港时期开始。为了掠夺香港财富,日军推出军票,一夜之间,港 元崩溃。同时,日本将大批物资当成敌产没收,装船运往日本,造成香港市 场物资紧缺,米价飞涨。 由于生活的压力以及命运的打击,李云经病倒了,并于1943年冬天与世 长辞。此时,李家迁往香港才三年时间,李嘉诚年仅14岁。 家庭的脊梁突然断裂了,一家人由此陷入绝境。李嘉诚作为长子,他必 须顶上去,成为家庭的另一根脊梁,哪怕他的肩膀再弱,也责无旁贷。事实 上,当时李嘉诚辍学了,进入了一间茶楼当堂仔,却没有进入舅舅的中南钟 表公司。 一年多后,他又离开茶楼,进入了舅舅的公司。在舅舅的中南公司干了 几年,日本人战败投降,曾经逃出香港的人大量回流,香港经济又一次腾飞 。庄静庵的钟表公司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较大发展,业务再一次跨出香港, 进入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按理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李嘉诚继续留在舅舅 的公司,未来即使当不了老板,一个高级白领肯定跑不了,说不准舅舅还会 给他一定的股份,成为股东之一。如此美好的前途,李嘉诚却不要,而是跑 到一间很小的五金公司当行销员。在那里仅仅干了一年,李嘉诚再一次跳槽 ,来到一间塑料制品公司。 这两次跳槽经历,对于李嘉诚日后的人生道路,确实有百利。正因为不 稳定,他才会想到自己创业,如果仍然留在舅舅的公司,担任中级或者高级 职务甚至成为股东之一的话,他或许就不会想要自己创业了。就当时的形势 分析,出去自己干,从眼前的收益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来看,显然远不 如留在舅舅的公司。 但是,李嘉诚在职场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成功,可说至关重要。 进入茶楼时,他养成了自己的第一个良好习惯:每天将闹钟调快10分钟 ,以便能够第一个出现在岗位上。这一习惯保持了一辈子,直到今天,他仍 然如此。有人因此将李嘉诚说成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茶楼的工作非常辛苦 ,收入也极其低微,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回到家里,李嘉诚还要抽 出一点时间学习。因此,他每天用于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大概在18小时以上 ,睡觉的时间仅仅6个小时而已。 后来,李嘉诚谈到这一年多的经历,他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 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这次在茶楼当堂仔,是李嘉诚第一次涉足商场,也是他第一次涉足社会 。几乎所有的传记对于这段都简略带过,很少有人考证在茶楼期间,李嘉诚 所获得的人生积累。 日据时期,茶楼堂仔的日薪,通常只领不值一港元的军票。仅仅这点钱 ,他不仅要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还要供弟弟妹妹们读书。因此,李嘉诚养成 了克勤克俭的习惯。日后的李嘉诚,富可敌国,勤俭始终不曾’改变过,既 便在马路上看到一枚硬币,他一定会弯腰捡起来。 这一时期,李嘉诚人生积累的另一件事,大概应该算勤力。对于一个14 岁的孩子来说,贪玩是人之常情,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和学习,如果有人说 成是他的自觉,笔者认为是天方夜谭。比较令人信服的是,李嘉诚并非自觉 而是被迫,至少,他从这种被动的勤勉中获得了某种人生的启示,比如工作 努力能够讨得老板的欢心。另一种被迫是生活压力的被迫,作为长子,他有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得不挑起这个家,因为他的肩膀太弱,只有 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能够勉强撑起这个家。 此外,茶楼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场所,在这里,他可以接触到行行色色的 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从而启迪自己的人生,也因此学到一 些察言观色的本事。最为重要一点,他由这扇特殊的窗口看见了真实的社会 ,与那些关在象牙塔里的温室花朵相比,他对于人生的种种磨难,更有免疫 力。 至于在中南公司的经历,有人说,李嘉诚差不多等于小开,在店里地位 虽低,可每一个师傅对他都是毕恭毕敬,他觉得这样下去根本学不到东西, 因此不久便换了一家店。可是,他的身份还是很快被店员搞清楚了,因为学 不到真正的本事,他才想到离开。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