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影视德育通识教程/人民德育系列丛书

青少年影视德育通识教程/人民德育系列丛书
作者: 编者:周星//袁成|责编:陈佳宵
出版社: 北京师大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4.20
折扣购买: 青少年影视德育通识教程/人民德育系列丛书
ISBN: 9787303268023

作者简介

1.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点教学试验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暨艺术学学位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5-6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获得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教育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美育联盟理事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 2.袁成,人民网·人民数据人民德育数据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工作专家,北京电影学院理事,在全国推动建设人民德育实验学校、人民德育百强区县、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等德育工作的开展,主导拍摄电影《十八岁,十八天》等影视作品。

内容简介

一、影片主旨 电影上映于1997年,在香港回归之际重拾历史记忆,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历史悲剧的深层原因。其创作团队、合作模式、资金投入等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历史题材电影的顶级配置。导演谢晋对本片的期许是:“我想拍一部能把这段历史准确地反映出来的影片,而不是教科书或报告文学式的影片。”著名电影学者罗艺军先生对影片的评价是:“以科学冷静的态度反思历史,反思中西方文明第一次猛烈的冲撞,《鸦片战争》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新视角。” 二、艺术特色 1.历史悲剧的真实维度影片正视历史,在查阅上百万字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适度的戏剧化改编,以叙事蒙太奇的手法构建了更为真实的历史悲剧。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各种力量的相互制衡与角逐,在片中得以清晰呈现。人物不再停留在以往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形象上,一心救国的林则徐有着愚忠的人格局限,历史罪人琦善亦有不得已之处。 2.隐喻与象征电影语法赋予视觉形象更深层的意义,也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几次出现的狮子象征着中华民族,道光皇帝身后懵懂昏睡的小皇子象征着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英国议会讨论时被打碎在地的瓷瓶象征着列强眼中中国的国力,破损的地球仪交付于琦善手中,隐喻着清政府开放之不可期…… 三、启发与思考 一个民族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从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命题。本片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以大历史为重,并不过度放大以往同类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也未将历史过度悲情化,而是冷静地呈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带来的教训。 (1)国家实力与国家安危、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国力不强,纵有关天培的忠肝义胆,也在五个时辰之内就战败了。 (2)政权的文明与开放程度、官僚体系运转的规则,是决定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光皇帝、林则徐、琦善,乃至何善之、蓉儿……没有一个国人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但对于昏聩的政权、软弱的决策者、万事唯上只求自保的官员,虎门销烟的震慑只能是昙花一现,“林则徐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国被蚕食。 (3)只有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仁人志士的韬略、勇气方能真正地推动救亡图存。也正如影片题记所言:“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本书以贯彻德育原则为宗旨,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通过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来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是一本开创性地、有助于明确青少年影视教育方向的影视鉴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