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进展(第11辑)

旅游研究进展(第11辑)
作者: 保继刚 主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旅游研究进展(第11辑)
ISBN: 9787100196697

作者简介

保继刚,男,1964年生,云南人,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地理学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内容简介

旅游地演化中的“无为而治”与“有为不治 ——基于阳朔西街和遇龙河景区的历时性解释 杨 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1. 现实背景:中国旅游市场乱象频出,为何屡治不力 当前,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民众出游意愿较高,旅游需求呈现井喷式发展。三十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正逐步过渡到全域旅游阶段,以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民旅游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欺客宰客、强制消费、恶性低价竞争、虚假广告、不规范经营等市场乱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环境,不仅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影响到中国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整顿和治理旅游市场秩序成为国家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议题之一,然而大多数治理行动都是临时性的突击应付,制定的各种规则也流于形式而难以发挥根本作用,导致旅游市场陷入了“游客屡屡受骗、媒体经常曝光、领导多次批示、秩序时好时坏”的“怪圈”,无法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治理机制(王德刚,2015)。 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是否必然会遭遇大众旅游阶段的治理瓶颈?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旅游市场的乱象频出?为何长期以来各部门制定的规则、采取的整顿措施都很难达成根治的目标?从景点式旅游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怎样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寻找到有效治理的途径?这些是关乎目的地进入到旅游大发展阶段的产业升级换代,乃至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不仅是旅游业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值得从学理上关注和探究。 2. 案例背景:阳朔旅游地演化中的“秩序”与“乱象” 与当今旅游乱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西南边陲有一个小县城——桂林阳朔,在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曾出现过一段“旅游乌托邦”式的“西街现象”:漓江山水如诗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百姓安居乐业,游客流连忘返,主客关系融洽,诞生过众多跨国婚姻。街上所有商家都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随意去到任何一家店铺消费不仅不会碰到宰客事件,还能享受到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原住民发展旅游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游客则在旅行中回归到生活的最本质,衍生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旅游理念(黄伟林、何金桃等,2007),主客交融的良好氛围构成阳朔旅游的精神基础与核心竞争力(张文,2003),成为目的地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阶段,极具学理层面剖析的典型意义。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一个经验问题:早期的阳朔西街到底发生了什么?何种原因促成其市场秩序规范、人地关系和谐的良性发展?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对当下旅游市场乱象的治理能带来什么启发?为了更好地回应这些疑问,有必要将其放到阳朔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旅游地发展演化的历史语境中。 ………… 本书是中山大学保继刚主编的旅游学研究系列选题的第十一辑,既有对研究热点的商榷探讨,也有对理论解释的创新开拓,既为案例地的旅游开发献策,也为全国旅游发展提供普适性的借鉴意义。《旅游研究进展(第十一辑)》选题开阔,既有对研究热点的商榷探讨,也有对理论解释的创新开拓,既为案例地的旅游开发献策,也为全国旅游发展提供普适性的借鉴意义。全书案例丰富、论述充分、旁征博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旅游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了解学习相关议题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