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文艺原创精品丛书

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文艺原创精品丛书
作者: 彭素虹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文艺原创精品丛书
ISBN: 9787552635003

作者简介

彭素虹,四川广安人,《北仑新区时刊》专刊编辑,鲁迅文学院浙江作家**研修班学员,曾被媒体报道为打工作家。 曾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数十篇,浙江省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三级作家,有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选登,小小说作品入选“2015中国小小说排行榜”,入选浙江省作协“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2015中国小小说十大新秀。 已出版散文集《隐形的翅膀》《往前赶路》,小小说集《花镇红颜》。

内容简介

1.“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里是中 国***的诞生地。在秋*明媚的阳光照射下,这座饱经 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在林立的高楼中*显庄严肃穆。 2017年10月31*,*的***闭幕仅一周,***总 **带领********来到这里,集体瞻仰中共一 大会址纪念馆。 “***,您可以再往前看一下,在这本书封面上有 一个长方形的书章。”当***走到1920年9月出版的《共 产*宣言》中文译本展柜前时,讲解员说。 ***驻足细看,书章上面有“张静泉‘人亚’同志 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个字。他对讲解员说:“很 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 “1932年在中央苏区积劳成疾去世了,但是家人都不 知道他去世的消息。”讲解员说。 ****口中的“那个人”,就是张人亚。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年出生于镇海霞南村(今 北仑区霞浦街道),父亲张爵谦为农民。他幼年就读于霞浦 学堂,后人镇海县立中学读高小,16岁时离开宁波到上海 银楼做学徒。1922年4月加人中国***青年团,同年11 月加人中国***。1932年,34岁的张人亚病逝,把自己 短暂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关于1920年9月出版的《***宣言》中文译本上, “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这一书 章的出现,还有一段父子接力守护革命信仰的传奇故事。 在1927年末的**,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和宁波,张 人亚从上海返回宁波北仑霞浦的家中,将一包文件和书刊 交给了父亲张爵谦,托其保管。天色渐晚,张爵谦来到自 家菜园里一间放有张人亚亡妻顾玉娥棺木的*棚,将张人 亚托付的文件和书刊放了进去。那时,当地人有将装有亡 者的棺木放置于*棚内,等上一段时间甚至数年才放人墓 穴的习俗。 几天后,张爵谦装作很伤心的样子对邻居说,张人亚 长期在外未归,可能早已离世。不久,张爵谦在村旁的长 山岗上为张人亚和顾玉娥修了一座合葬墓,一边是张人亚 的衣冠冢,放置的是藏有那些文件和书刊的棺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张人亚还没有回来 。张爵谦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寻找张人亚的启事,但一直 没有消息。 “***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1950 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爵谦将用油纸包裹的文件和书刊从 衣冠冢里取了出来,让在上海工作的三儿子张静茂交给国 家。这些文件和书刊中,仅**一级文物就有21件。捐赠 前,张静茂刻了一枚书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 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在文件和书刊上盖章留念。 由于这批文件和书刊中有中共**部*章,再加上被 藏起来的方式很特别,张人亚被后人称为中共**部*章 的神秘守护者。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建*的理论基石。系 统地翻译和出版有关马列的经典著作,尽快将马列主义的 寻找初心印迹,牢记使命传承。挖掘好、宣传好张人亚的革命事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次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