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
作者简介
宿文渊,原名宿春礼,从事书业多年,合作策划及出版社科类、励志类图书50部,其中《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职场强者生存之道》《责任胜于能力》、《责任——优秀员工的第一行为准则》《方法总比困难多》《人一生要注意的50个细节》(系列四本)《思路决定出路》等多部图书荣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排行榜,并保持可观的销量。
内容简介
抓住他人的心理,把话说到点子上 想让对方接受你的劝说,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心理,再通过你对双方共同追求的描述,渐渐地使他消除戒备心理,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与人交谈时,话题的展开如果能迎合对方的心理,就能以更加牢固的纽带来连接双方心理上的齿轮,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一般人都认为,只要说得有理对方就一定能接受, 但是,要使对方真正理解并能彻底接受,就应该将沟通渠道建立在抓住对方的心理上。 小吴大学毕业后决心自谋职业。一次,他在一家报纸的广告里看到某公司要招聘一位具有特殊才能和经验的专业人员。小吴没有盲目地应聘,而是花费了很多精力,广泛收集该公司经理的有关信息,详细了解这位经理的奋斗史,然后 才毛遂自荐。见面之后,小吴这样表明自己的意愿。 “我很愿意到贵公司工作,我觉得能在您手下做事, 是最大的光荣。因为您是一位依靠奋斗取得事业成功的企业家。我知道您28年前创办公司时,只有一张桌子、一位职员和一部电话机,经过您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事业。您这种创业精神令我钦佩,我正是由于仰慕这种精神才前来接受您的挑选的。” 所有事业有成的人,差不多都乐于回忆当年的奋斗经历,这位经理也不例外。小吴一下子就抓住了经理的心,这番话引起了经理的共鸣。因此,经理乘兴谈论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小吴始终在旁洗耳恭听,并以积极回应表示钦佩。最后,经理向小吴很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直接拍板说:“你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人。” 想把话说到点子上,就必须抓住对方的心理。如果不知对方心里所想所需,就无法说到点子上。就像一个神枪手, 如果蒙上他的眼睛,再让他去找一个目标,那么他只能凭感觉去打,这是难以击中目标的。所以,与人说话时,必须要洞察、迎合对方的心理,才能说到点子上。 巧用人们的逆反心理来说话 “请不要阅读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这是一位作家写在其著作扉页上一句饶有趣味的话。后来,这位作家做了一个调查,不由得笑了,因为他发现绝大部分读者都是从“第七章第七节”开始读他的著作的,而这正是他写那句话的真正目的。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越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越大。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不仅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而且可以打破对方原有的意念,让他按你的意思去办。 某建筑公司有一位姓李的工程师,他就用这种方法说服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有一个工头,他常常反对一切改进工作的提议。李工程师想换一个新式指数表,但他想到那个工头必定会反对,于是李工程师去找他,腋下挟着一个新式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要征求他意见的文件。当大家讨论着这些文件相关内容的时候,李工程师把指数表在左腋下移动了好几次,工头终于先开口了:“你拿着什么东西?”李工程师漠然地说:“哦!这个吗?这不过是一个指数表。”工头说:“让我看一看。”李工程师说:“哦!你不要看了。” 并假装要走的样子,接着说:“这是给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工头说:“我很想看一看。”当他认真查看的时候,李工程师就假装随意但又非常详尽地把指数表的性能特点讲给他听。他终于喊起来:“我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吗?它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呢!”李工程师故意这样做,很巧妙地把工头说动了。 逆反心理并不是只在那种顽固的人身上才有,其实每一个人身上都长着一根“反骨”。 某报曾连载过一篇以父子关系为主题的记事文章《我家的教育法》,文章中讲到,某位社会名人的孩子在学校挨了顿骂,心里非常怨恨他的老师,甚至想“给他一点颜色瞧瞧”,他父亲听了也附和道:“既然如此,不妨真给他点颜色看看,”但接着又说,“不过,纵使你达到了报复的目的,但你却因此而触犯了法律,还是得三思而后行啊。”听父亲这样一说,儿子打消了报复的念头。 无论男性女性,长者幼儿,他们内心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逆反心理,只要我们善于抓住那一根“反骨”,轻轻一扭,他们就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办事。 实用的沟通秘诀,助你驾驭各种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有些人却举步维艰、进退维谷呢?恰当地使用心理策略,可以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无往不利,拥有并享受人脉资源带来的红利,让他人自觉自愿甚至主动地为你排忧解难、创造良机。利用心理策略,就可以迅速知晓对方想听的和不想听的、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以及对方担心的和顾虑的等,从而透过显而易见或微乎其微的表象,分析其背后的真实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成为人际博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