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敏感期

读懂孩子敏感期
作者: 罗静
出版社: 化学工业
原售价: 39.9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读懂孩子敏感期
ISBN: 9787122257161

作者简介

罗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积木宝贝国际早教首席教育官,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主讲人,《北京晨报》等多家报纸期刊专栏作者,全国多家卫视少儿频道特邀嘉宾,拥有两个孩子的幸福妈妈,女儿开心和儿子可乐。

内容简介

孩子发出的信号,你接收到了吗? 一位妈妈来信问: “家中比较狭窄,我和孩子、老公三人住在一个 卧室里。孩子小的时候还不觉得,床就是他的活动场 所。能爬之后,宝宝就特别喜欢待在他的小澡盆里, 每天都要翻进翻出十几次。 后来,小铃铛、小毛巾、毛绒熊、安抚奶嘴…… 他的东西几乎都被搬到了盆里,没事的时候,他自己 就能在里面待上好半天。 他的盆还不让别人动,每次洗澡要撤他的东西他 都会闹个不停,好说歹说,并答应洗完澡再帮他将东 西放回去才勉强同意。孩子这样好不好?他把所有东 西都往里搬,里面挺脏的,我想撤了,可以吗?” 答案是,绝对不能撤,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这 样一个独属自己的角落,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对 此,父母要明白,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正在试着通 过自己的方式向父母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爸爸妈妈 ,我正在慢慢长大哦。” 当然,除了上面案例中的形式,孩子们还会通过 很多别的行为方式表达“我要长大”。如果孩子明确 通过“叛逆”和说“不”去表达,父母们一般都能够 明白。但是有时候,孩子们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很 多父母由于不懂,反而打扰了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们就来试着解读孩子们这些隐蔽的“我 要长大”的表达,以及探讨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免因 为不懂爱、甚至以爱的名义“误伤”了孩子。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亲密而有间的 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 由人际关系构成的世界。孩子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通 过探索、协调并发展自体与客体(即满足个体发展的 他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逐渐长成为独立的个体 的。孩子在时刻接受着外部世界向他输送的信息,同 时,也在不断地消化这些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 分。而游戏是孩子的工作,只有在独属于自己的安全 角落或时间里,孩子才能自由地通过多种形式,如自 言自语、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已发生的、想象的或想 象与现实交融的东西复演出来。 正如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忙个不停的小宝贝,他其 实正是在那样特别的独处的角落里,建构他那小小的 自我。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告知父母,“请尊重我的心 理需求,我不仅是从身体上,也从心理上,需要这样 一个安全的角落、成长的契机。” 如今,我们的孩子大都一出生即被6个大人所包 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微不至、时 时处处渗透的关心、照顾,让他们不缺少爱,却很缺 少独处的空间,更缺少那样一个独属他们的私人角落 。 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其实是不利的——这中间 ,大多数被爱紧紧包裹的孩子要么长成在家强势在外 怯懦的“小霸王”,要么没有一点个人主见……这都 是我们的家长所不希望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那就是,让我们和孩 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关系。爱孩子,不仅仅是提供 给他成长需要的物质条件,更在于为他打造一块适宜 身体和心理蓬勃发展的“土壤”,一块属于他自己的 领地。 在孩子成长到某个阶段时,最好能给孩子辟一个 专属的场所,以便他能自由探索和发展。这个地方不 一定要很大,可以是一个窗台、一个角落、一张小床 ,甚至是几个靠垫围成的一方领地,但一定要打上孩 子的印记,由孩子自由支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主 权”,别轻易介入或干涉。 每个孩子都有正向的生命力 很多父母担心,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太“独”了? 不会与他人相处了?这其实走入了一个误区——现代 社会不断强调人与人的互动,导致我们大多数父母见 不得孩子自己跟自己玩得很投入。殊不知,正是有了 “与自己相处”的积极经历(即建设性独处),孩子才 有可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我恢复的能力,进而 才可能产生向外探索的欲望和积极的创造力。 从个体的发展来说,孩子从4~6个月开始,就有 了“我”的概念。在这之前,他跟妈妈是共生的,这 之后,他有了“我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意识 。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就已经有了独处的 需要,父母就需要给孩子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了。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私人空间建立后就属 于他了。父母在进入他的领地之前,请养成这样的习 惯,先打招呼:“宝贝,我可以进来吗?”若是宝贝 在自己的空间内,正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件事,最好不 要轻易打扰或干涉。另外,父母还可鼓励孩子整理自 己的空间,对于小宝宝,父母可跟孩子一起整理:“ 宝宝,我们一起将你的小家收拾一下吧?” 还有一些父母反映,孩子对某个玩具或是自己的 枕巾、甚至妈妈的一件睡衣爱不释手,走到哪儿都要 带着,脏得看不出颜色了都不让洗,该怎么处理?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