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者说/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游荡者说/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作者: 陈超
出版社: 山东文艺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游荡者说/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ISBN: 9787532927982

作者简介

陈超,1958年10月生于山西省太原市,2014年10月不幸逝世。生前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学术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两卷本)、《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两卷本)、《中国先锋诗歌论》、《游荡者说》、《精神重力与个人词源》、《诗与真新论》、《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等。出版诗集《热爱,是的》、《陈超短诗选》(英汉对照)、《夜烤烟草》等。 2000年获《作家》年度诗歌奖,2005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本书为作者生前精心编撰的“诗话”集,遂成其高卓绝响之作。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先锋诗出现了从意识背景到语言态度的重大转 换,直到今天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它带来的持久影响。如何描述这一转换的 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其中最通常的方式是按照历时的诗歌史线索,对 朦胧诗之后出现,但在创造力形态上彼此间差异性很大的先锋诗潮(它们被 习惯性称为“新生代”、“第三代”、“后朦胧诗”),分别做出“事实指 认”。目下大部分相关的理论批评著述,依循的就是这样历时呈现分别予以 “事实指认”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其学理上的审慎或有效性,材料上的丰富 和准确,但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 作为诗歌批评和创作的双重从业者,我真正进入先锋诗歌范畴,恰好也 是20年。就理论批评而言,本人以往对先锋诗潮流向的研究,基本也未曾逾 出历时性的分别予以“事实指认”的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诗人,我还是希 望能找到一条连贯的、与诗的意味和形式均密切相关的论述线索。批评家与 诗人的双重身份,既可以彼此激发,也可能相互掣肘,其间种种情态冷暖自 知。但这种双重身份明显的好处是,它让我始终保持了对先锋诗歌本体与功 能的平衡关注,而不是偏执于一端。 基于这种“平衡”意识,近年来我思考的线索就是先锋诗歌的“想象力 ”在自身的历史演进中所采取的不同的转换模式。它们为什么会转换?是怎 样转换的?其合理性和缺失在哪里?诗歌的“想象力”,就是诗人改造经验 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对诗人想象力模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探询,会 拖出更为深广的关联域,它事关诗人对语言、个体生命、灵魂、历史、文化 的理解和表达。围绕这一点进行的历时性考察,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对20年来 先锋诗歌的回顾和展望时,不至于“事实指认”有余,而价值判断不够足。 我认为,20年来先锋诗歌的想象力是沿着“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生存 ”这条历时线索展开的。其最具开拓性的价值也在这里。当然,这里所谓的 “价值”,是根据我个人的审美趣味、生存立场做出的。因此,本文副标题 中出现的“个人”,绝非是妄自尊大或自矜,只不过是昭示出一个个人的视 点,并期待同行的驳难、补充与修正。 对于保持着冷静的人们来说,80年代初期发展到成熟的涌流阶段的“朦 胧诗”——其文脉滥觞可上溯到60至70年代后期的“X小组”、“太阳纵队 ”、“白洋淀诗群”、“《今天》诗群”——只是“广义”的先锋诗歌,而 不是准确意义上的先锋派诗歌。在他们那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曾被中断 了的五四运动以来,启蒙主义、民主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的变格形式。在朦 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中,其想象力向度与五四精神有诸多的同构之处。因此 ,朦胧诗的想象力主体,是一个由人道主义宣谕者,红色阵营中的“右倾” ,话语系谱上的浪漫主义、意象派和象征派等等,混编而成的多重矛盾主体 。在他们的“隐喻一象征,社会批判”想象力模式内部,有着明显的价值龃 龉现象。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龃龉所带来的张力,使朦胧诗得以吸附不同历史 判断及生存和文化立场的读者,呈现不同的诠释向度。所以,在80年代初期 ,虽然朦胧诗受到那些思想僵化的批评家的猛烈抨击,但这反而扩大了它的 影响力,使其站稳了脚跟。其原因就是由于它在社会组织、政体制度、文化 生活方面,与中国精英知识界“想象中国”的整体话语——“人道主义”、 “走向现代化”——是一致的。 1984年后,“朦胧诗人”开始了想象力向度的调整或转型。北岛由对具 体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扩展为对人类异化生存的广泛探究。杨炼更深地涉 入了对种族“文化一生存一语言”综合处理的史诗性范畴。多多更专注于现 代人精神分裂一主题。芒克则以透明的语境(反浪漫华饰)迹写出昔日的狂飙 突进者,在当代即时性欣快症中,作为其伴生物出现的空虚和不踏实感。这 四种向度,是1984年“朦胧诗”最有意义的进展。同时,它也昭示出作为潮 流出现的“朦胧诗群”的解体。 “朦胧诗”更新了一代人的审美想象力和生存态度。从早期正义论意义 上“民主、自由”新左翼圣礼式的精神处境的渐次淡化,到后期几位诗人对 现代主义核心母题的迫近,我认为,其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休戚相关地预兆 了新生代诗歌的发展。因此,简单地将新生代诗歌看做“朦胧诗”的反对者 ,是一种过于幼稚的说法——无论是曾经说过,还是今后打算这么说。 但是,作为诗歌发展持续性岩层的断面,新生代诗歌的想象力模式与-c 朦胧诗”的确不同。由此否定“朦胧诗”是肤浅的,但超越它(包括“朦胧 诗人”后期创作的自我超越)则是诗歌发展的应有之义。1985年前后,新生 代诗人成为诗坛新锐。随着红色选本文化树立的卡理斯玛(charisma)的崩溃 ,和翻译界“日日新”的出版速度,这些更年轻的诗人,在很短的时间里“ 共时”亲睹了一个相对主义、多元共生的现代世界文化景观。在意识背景上 ,他们强调个体生命体验高于任何形式的集体顺役模式;在语言态度上,他 们完成了语言在诗歌中目的性的转换。语言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意义容器,而 是诗人生命体验中的唯一事实。这两个基本立场,是我们进入新生代诗歌的 前提。 这里,我借用两句大家熟悉的古老神谕,来简捷地显现这种不同—— “理解你自己”:“朦胧诗人”在这里意识到的是社会人的严峻,承担 、改造生存的力量。新生代诗的主脉之一“口语诗”,意识到的却更多是, “理解你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生命,不要以“神明”自居(包括不要 以英雄、家族父主及与权力话语相关的一切姿势进入诗歌)。 “太初有道”:“朦胧诗人”在这里意识到的“道”,是人文价值,社 会理想目标、核心、主宰。新生代诗人意识到的,更主要是这个语词的原始 本真含义:道,the word(字,词);新生代另一主脉,具有“新古典”倾向 的诗人,则追寻超越性的灵魂历险,而非具体的社会性指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末期广泛涌流的“新生代诗歌”,只是对朦胧诗之 后崛起的不同先锋诗潮的泛指,也可以说,它是“整体话语”或日“共识” 破裂后的产物,其内部有复杂的差异。但是,从诗歌想象力范式上看,它们 约略可以分为两大不同的类型:日常生命经验型和灵魂超越型。当然,这两 种不同的范型也并非简单地对立或互不相关,特别是到90年代中期,彼此间 的“借挪使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个特点广容我在下一部分细加论述。 对日常生命经验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对朦胧诗的“巨型想象”的回避上 。这使得新生代诗歌之一脉,将诗歌的想象力“收缩”到个体生命本身。这 种“收缩”是一种奇妙的“收缩”,它反而扩大了“个人”的体验尺度,“ 我”的情感、本能、意志和身体得以彰显。1985年之后,引起广泛关注的“ 他们”、“非非”、“莽汉”、“女性诗”、“海上”、“撒娇”、“城市 诗人”、“大学生诗派”等等,都具有这一特性。从题材维度上,他们回到 了对诗人个人性情的吟述;从形式维度上,他们体现了对主流方式和朦胧诗 方式的双重不屑;从心理维度上,他们表达了镇定自若的“另类文化”心态 ;从语言维度上,他们大多体现了口语语态和心态合一的直接性,其语境透 明,语义单纯。最终,从想象力范畴看。他们力求表述自我和本真环境的“ 同格”。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