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99.90
折扣价: 64.90
折扣购买: 神话的力量
ISBN: 9787213054853
【美】约瑟夫·坎贝尔 ?美国知名作家,影响世界的神话学大师 他创造了一系列影响力较强的神话学巨作,跨越人类学、生物学、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史等领域,包括《千面英雄》《英雄之旅》《神话的力量》《千面女神》以及《众神的面具》系列等。 ?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 他是影响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尔·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J.K.罗琳和乔布斯的精神导师。他的作品被好莱坞列为必读书目,幻化出各种具有戏剧性、娱乐性和心理真实性的故事,是《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蝙蝠侠》等电影的灵感之源。 ?具有启发性的心灵导师、演说家 访谈节目《神话的力量》在全美范围内开播后,立即震惊了百万听众,节目同名图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盘踞长达一年之久,他的著作一一再版,他的演讲震撼无数心灵。 【美】比尔·莫耶斯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曾任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新闻秘书。1970年步入电视业,致力于把当代杰出思想家带入电视荧幕。
莫:为什么这些故事对人类这么重要? 坎贝尔:那要看是什么样的故事。假如故事代表的是一种所谓的原型冒险,例如孩子变成年轻人,或是对在青春期开放的新世界的觉醒等故事,它可以提供一个应付这种发展过程的模式。 莫:你说过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渡过危机。我孩提时代读的故事,它们都有个快乐的结局。后来我发现人生充满了沉重的、放纵的、残酷的现实。我想就像我们买一张票去看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轻歌剧一般,当我们进入戏院时,才发现是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严肃戏剧。也许是童话故事使我们无法适应现实。 坎贝尔:童话故事是娱乐性的。你要区分两种故事,一种是在社会与自然秩序下,和严肃生活问题有关的神话;另一种则是具有同样主题,但是为了娱乐的童话故事。即使大部分的童话故事中都有个圆满的结局,但在到达圆满前,一定会有典型的神话主题产生,例如陷入麻烦中,然后听到某个声音或有某人救你出去等。 童话故事是给孩子的,通常与不愿长大成人的小女孩有关。当她要跨越那道成长危机的门槛时,突然停了下来。所以她去睡觉,直到王子通过层层障碍前来,使她觉得跨越过去也不错。许多格林童话故事都以陷入困境的小女孩为主角。所有斩龙和跨越门槛的故事,则和通过这个困境有关。 原始社会中,成人礼的仪式都有神话意义做基础,并和杀掉幼稚的自我、长大成人这个概念有关,不论男女都一样。男孩要比女孩困难,因为生命一直紧追女孩。不论她自己愿意与否,她都会变成一个女人,但小男孩则必须要自己有意愿成为男人才行。第一次月经来潮,女孩就变成女人了,接下来便是怀孕,成为母亲。男孩首先得切断自己对母亲的依恋,把力量集中在自己身上,然后才能出发。那就是神话中“年轻人,去找你的父亲”这句话的意思。在《奥德赛》里,忒勒马科斯和他母亲一起生活。当他 20 岁时,雅典娜女神跟他说:“去找你的父亲。”那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有时候它是神秘体验的父亲,但有时候,像在《奥德赛》中,它是指生理上的父亲。 童话是孩子的神话。不同时期的人生各有其最贴切的神话。当你年纪渐长,你需要的是让你更坚强的神话。当然,代表基督教基本意象的十字架的故事,诉说的便是永恒降临时间与空间的世界并遭到肢解,但它也谈及从时空的领域到永生的世界。所以我们钉死尘世的身体,让它受苦,然后透过肢解,我们可以进入超越一切尘世痛苦的精神领域。有一幅十字架受难图被称为“基督的胜利”,其中他的头不是垂下,也没有血从身上流出,而是头挺立着,双目睁开,好像是自愿来受刑的样子。圣·奥古斯丁在某处写到,耶稣走向十字架有如新郎去见新娘一样。 莫:所以有适合年长者的道理和适合孩子的道理。 坎贝尔:是的。我记得有一次,齐默尔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印度教,他提到人生一切如梦境,如泡影,都是幻象的观念。在演讲结束后,有个年轻女孩走向他说,“齐默尔博士,您关于印度哲学的演讲很精彩!但是幻象,我不了解,我对它没感觉。” “哦”,他说,“要有耐心 ! 你还没到时候,亲爱的。”当你年纪渐长,你认识的人,原本活着的人都走了,而世界本身也在逝去,人生是幻象的神话才会走进你心里。但对年轻人而言,世界是有待以爱去接触、面对、学习和战斗的对象,所以是另一种神话。 莫:作家托马斯·贝里(Thomas Berry)说,所有的一切只是故事的问题。故事是我们指派给生命与宇宙的情节,是我们对事情该怎样进行的基本假设与信仰。他说我们现在麻烦了,“因为我们在新旧故事之间,旧的故事支持了我们很长时间。它塑造我们的感情态度,提供生活目标,提供行动的动力,神圣化苦难并引导教育我们。当我们在清晨醒来,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可以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每件事都可以被处理,因为我们有故事。现在老故事不再发生这种作用,而我们还没有学习到新的。” 坎贝尔:我只部分同意你的观点,原因是仍然有还在起作用的老故事,那是精神追求的故事。对内在自我的追求是我在 40 年前写的那本书《千面英雄》中所要说的故事。神话和宇宙观、社会观的关系,必须等待人习惯他所处的新世界后才行。现在的世界不同于 50 年前的世界,但是人类内在的生命则完全一样。所以假如你把世界起源的神话放在一边(科学家会告诉你是怎么回事),然后回过头看看什么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神话、什么是它不同的理解阶段、什么是幼稚到成熟转型的试验,以及成熟的意义等,故事其实一直在那儿。所有宗教里的故事也是一样。 例如耶稣的故事描述的是一个普遍有效的英雄行为。他首先做出那个时代中比较前卫的事情,即替施洗者约翰洗礼。然后他跨过关键的门槛到沙漠中待了 40 天。在犹太教传统里,40 是具有神话意义的数字。以色列的孩子在荒原里待了 40 年,耶稣在沙漠待了 40 天。在沙漠里耶稣经历了三种诱惑。首先是经济的诱惑魔鬼走向他说,“你看起来饿了,年轻人 ! 何不把这些石头变成面包呢?”耶稣回答说,“人不是只为面包而活,而是为上帝说出的每句话而活。” 接下来是政治的诱惑。耶稣被带到山顶观察世界各个国家,然后魔鬼对他说:“假如你向我鞠躬行礼,你就可以控制所有的国家。”这也许不为今人所熟知,但却是成为一个成功政客所必需的一课。耶稣拒绝了。最后魔鬼说,“好,你很出世,让我们到希律(Herod)神庙之顶去。让我看你把自己抛下去,上帝会接住你,你连瘀血都不会有。”这是所谓的灵性膨胀——我是如此精神化,我超越了肉体与世俗的需要。但是耶稣是上帝的肉身,不是吗?所以他说,“你不应该诱惑主,你的上帝。”这是耶稣遇到的三个诱惑,它们在今天的意义就和公元 30 年一样。 佛陀也是一样,他到森林中向那时顶尖的禅修大师学习,然后超越他们。在经过一连串的试验与寻觅之后,他来到明心见性的菩提树下。在那里他也经历了三个类似的诱惑:第一个是贪欲,第二个是恐惧,第三个则是顺服大众意见,言听行从。 在第一个诱惑里,贪欲之王在佛陀面前展现他三个漂亮的女儿。她们的名字分别是欲望、满足和懊悔,象征未来、现在与过去,但是已斩断感官欲望的佛陀不为所动。然后贪欲之王把自己变成死神,并利用一群野兽向佛陀身上投掷武器。但是佛陀已在心内找到寂静之处,永恒而不受时间影响。他仍不为所动,投向他的武器全都变成崇拜的花朵。 最后欲神与死神变成社会责任之神,并说,“年轻人,你还没读早上的报纸吗?你难道不知道今天该做什么吗?”佛陀只是以他右手指尖轻碰地面作为回答。于是我们听到宇宙母神的声音,像天边响起的雷声一般说道,“我亲爱的儿子,这是他已经把自己奉献给世界的表示,这里已没有人可以被规范,不要再说这些无益的话了。”这时背上坐着社会责任之神的大象向佛陀跪拜致敬,整个攻击队伍顿时像梦一般消失了。那晚佛陀成就了正觉,留在世上教导人们如何消除自我中心的束缚,时间达 50 年之久。 前两个诱惑——欲望与恐惧,就是提香(Titian)在 94 岁勾画亚当夏娃受惑图时的体验。该图现在位于普拉多(Prado)。当然,树是神话世界的轴,在这点上时间与永恒、运动与休息变成一体,而所有的事情都绕着它转动。但在这里,树只以它在时间面向上的意义表现出来,是一种有别善恶、得失、欲望和恐惧知识的树。在右边的是夏娃,她看到的诱惑对象以小孩的形态出现,给她一个苹果,她就被欲望左右了。然而亚当从另一边所看到的是野心诱惑者的蛇,被恐惧侵入了。欲望与恐惧是控制世界上所有生命的两种情绪。欲望是饵,死亡是钓钩。 亚当与夏娃为其所转,而佛陀却不为所动。亚当与夏娃带来生命并被上帝诅咒,而佛陀教我们怎样从生命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莫:然而有了孩子——有了生命,就有危险、恐惧和痛苦,不是吗? 坎贝尔:现在我已八十几岁,正在写好几本书。我非常希望能活到完成这些工作时,所以我恐惧死亡。假如我不一定要完成这本书,我死了也没关系。佛陀与耶稣都从死亡中解脱了,然后从荒野回来选择弟子教授他们,弟子们再把这个福音信息传给全世界。 伟大的宗师如摩西、佛陀、基督、穆罕默德等,他们信仰的宗教相差极大,但是他们的心路历程却大体相同。在被真主选中时,穆罕默德是个不识字的骆驼商客,但他每天离开麦加的家,到山上的洞穴中去静坐冥想。有一天有个声音叫他,“写下来”,于是他照做,便成了今日的《古兰经》。那是个很老、很老的故事。 莫:在每个例子中,接受恩惠者都对这些英雄做了奇怪的解释。 坎贝尔:也有某些教师决定不教授任何事,因为社会会遵循他发现的道理而行。 莫:要是英雄从痛苦折磨中回来,人们却不需要他带回来的道理,会怎么样呢? 坎贝尔:那当然是个正常的经验。其实往往并非人们不要先知的礼物,而是社会不知道怎样接受它、怎样把它制度化。 莫:以及如何去保存它,如何去创新。 坎贝尔:是的,如何让它持续下去。 莫:我一直很喜欢一个把生命描绘成从枯骨、伤处与残骸中重生的意象。 坎贝尔:有一种次级的英雄,会去重新活化传统。这种英雄重新诠释传统,把它变成今日有效的生活经验,而不是一些过时的陈词滥调。这是所有的传统都必须要做的工作。 莫:许多宗教都以它们自己的英雄故事开始。整个东亚都因佛陀带回来的律法教义而受惠,而西方则受到摩西从西奈山带下来的律法护佑。部落或地方的英雄为他们各自的民族表现英雄行为,而世界性的英雄如穆罕默德、耶稣和佛陀则从远处带来信息。这些宗教英雄带回来的是神的神奇,而非神的蓝图。 坎贝尔:你在《圣经·旧约》里可以发现一大堆律法。 莫:但那是宗教到神学的过渡。宗教起于惊奇、敬畏,它试图告诉我们故事,以便与上帝结合。于是它成为一套神学作品,每件事都被简化成规则或信念。 坎贝尔:那是把神话简化成神学。神话是非常具有流动性的。大部分的神话都是自我矛盾的。同一神秘现象甚至可以在一个特定文化里,找到四五种不同版本的神话解释。后来神学的出现使得事情必须从固定的角度来解释。神话是诗,诗的语言是非常有弹性的。宗教把诗变成散文。上帝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他真的这么想的事,这是你应该表现的方式,以便与那里的神保持适当关系。 莫:你不需要相信有亚瑟王这号人物,仍然可以得到这些故事的启示。但基督徒说我们必须相信那里有个基督,否则奇迹便不会发生。 坎贝尔:它们和希伯来先知以利亚(Elijah)显现的奇迹是一样的。有一些奇异的东西悬浮着,就像粒子飘在空中一样。有某种修行境界的人来到那里,这些东西便聚集到他四周来。这些神奇的故事只是要让我们知道,这个奇人所传授的精神律则,不仅只是物理上的定律,还可以表演精神上的魔术。 但这并不一定表示他真的做了这些表演,当然可能性是存在的。我曾目睹过三四次神迹般的事,人类有时可以做到你认为不觉可能的事。我们并不晓得可能的界限在哪里。但是传说中的奇迹不一定是确实发生的事。佛陀走在水上,耶稣也是。佛陀上了天,又回来。 莫:我记得你曾在演讲中画了一个圆圈,然后说,“那是你的灵魂。” 坎贝尔:那只是教学用的道具罢了。柏拉图曾说,灵魂是个圆。我把这个概念用在黑板上,画个圆表示灵魂。然后我从中间画了一条水平线,代表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我用一个在圆心的黑点表示我们生命能量来源的中心,它在水平线以下。婴儿的每个意念都来自他那娇小身体的需求。那是生命开始的方式,大体上婴儿是生命的冲动。然后心出现,想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要的是什么?我怎么得到它?在水平线上的是自我,我用小正方形表示,那就是我们认作是中心的部分,但是你知道那是离圆的中心很远的。我们认为这是掌控一切的力量,但它不是。 莫:什么是掌控一切的力量? 坎贝尔:这种力量是从极深的下方涌上来的。人们开始了解这种力量的时期是在青春期。那时整个身体开始产生一套全新的需要系统。青春期的男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情况,只能猜想是什么在推动他,而推动女孩子的力量就更神秘了。 莫:很明显的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已带了一种记忆盒在身上。 坎贝尔:令人惊讶的是,有多少记忆藏在那里。当奶头靠近婴儿时,他知道要做什么。那里有一整套设计好的行为,我们在动物身上看到的,我们称他为本能,那是生物的基础。但是当某些事让我们感到厌恶、困难、恐惧,甚至有罪恶感,而我们不得不去做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有烦恼的心理问题的开始。 在这些事情里,神话扮演基本的教化角色。今天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给我们这类适当的神话指导,因此年轻人觉得把他们的行为整合起来很困难。我有个理论,假如你可以找出某人有阻碍的地方,应该也可以在神话中找到一个与该问题相对的部分。 莫:我们常听人说,“和你自己接触”。你认为这有什么意义? 坎贝尔:由于经常受到旁人理想与意志的影响,你非常有可能对你真的要什么,或是你可能变成什么,一无所知。我认为任何一个在极端严格和威权社会情境长大的人,是不太可能了解自己的。 莫:因为你总是被告知要做些什么。 坎贝尔:你被切实地告知要做什么,每分每秒。你简直像是在军队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个在学校的孩子,总是在做他被告知要做的事,所以你才会算日子等待假日的到来,因为那是你做自己的时候。 莫:神话对于如何与另一个自己、真正的自己接触,提供了哪些信息? 坎贝尔:神话教我们的第一件事是遵循神话本身的暗示,其次是你的宗教导师和教授的指引,他们应该知道神话的暗示。这就像运动员找教练一样。教练告诉他如何把他的能量用在比赛中。一个好的教练并不会告诉运动员如何提起他的手臂或诸如此类的事。他会看着运动员跑,然后帮助他修正自己的自然模式。一个好的老师会看着年轻人,认出他的可能性,然后再给建议,而不是命令。 命令的形式是“这是我做事的方式,所以你必须也这么做”。某些艺术家便以这种方式教导他们的学生。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教师应该好好跟学生谈谈,给他们一些线索。假如没有人为你这么做,你必须自己从零开始,之前的工作都是无用的。 有一种好方法是,去找一本处理你现在面临问题的书。那一定会给你某些线索。我自己从托马斯·曼和乔伊斯的书中得到指示,他们两人都用基本的神话主题来解释当代青年成长中的问题和领悟。你可以通过那些了解这类问题的小说家的作品,找到你自己的神话指导主题。 莫:那是让我感兴趣的地方。假如我们幸运的话,假如神在微笑,大约每一代都会有某人出现,启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踏上目前的旅程。在你的年代是乔伊斯和托马斯·曼。在我们的时代,大概是电影吧。电影是否能创造英雄神话呢?你认为像《星球大战》那样的电影,是否满足了部分英雄典范的需要呢? 坎贝尔:我曾听到年轻人使用乔治·卢卡斯的某些术语,例如“原力”(the force) 和“黑暗面”(the dark side) 等,所以它一定有某种影响力。我会说,它是个很好的教育。 莫:我想这部分解释了《星球大战》的成功。并不是只因为它制作的成本,才使得它成为值得一看的佳片,而是因为它推出的时间,正值人们需要以一种可辨认的意象来观看善恶交战的故事之时。他们需要理想主义,去看一种基于无我而非自私的浪漫。 坎贝尔:邪恶力量不能透过任何世俗概念被认识,这个事实意味着它是一种抽象的力量,代表一种原则,而不是特定的历史情境。这个故事和原则的运作实践有关,而非这个国家攻打那个国家。《星球大战》里戴在演员脸上的野兽面具,代表了当代世界真正的野兽势力。当达思·韦德(Darth Vader)的面具被拿掉时,你看到的是个未成形的人,一个尚未发展成为人类个体的人。你所看到的是一张奇怪的、可怜的、无法辨识的脸。 莫:这个意义是什么? 坎贝尔:韦德尚未发展出他自己的人性。他是一个机械人。他是一个官僚,不是为他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一套外加的系统。这是对我们生活的恐吓,是我们今日共同面临的课题。是这个系统将打败你,否定你的人性呢?还是你能运用这个系统,达到人性化的目的呢?你要和这个系统保持怎样的关系,才不至于受制于它?试图改变它以符合你的想法是没有用的。它背后的历史动力太强大,因此从那种行为衍化出意义的机会很渺茫。你要做的是学习在你身处的历史时期活得像个人。那是另一件事,是可以做到的。 莫:怎么做呢? 坎贝尔:坚持你对你自己的理想,就像卢克·天行者一样,拒绝外在系统强加在你身上的非人性要求。 莫:我带两个儿子去看《星球大战》,在最后攻击的高潮时刻,当本·克诺比(Ben Kenobi)的声音对天行者说“关掉电脑,关掉机器,自己来做,遵循你的感觉,相信你的感觉”时,他们俩和所有的观众也都同样做了。当他这么做后,他成功了,所有的观众都热烈鼓掌。 坎贝尔:你看,电影是可以沟通的。它是以那种语言来和年轻人交谈,这点很重要。这部电影要问的是,“你要做一个有良心、有人性的人呢(因为那是生命之所在,从心而来)?还是要依据所谓的‘意志力量’(intentional power)所要求的去做呢?”当克诺比说“愿原力与你同在”时,他所说的是生命的力量与能源,而不是经过设计的政治意志。 莫:我对原力的定义感到好奇。克诺比说,“原力是所有生命产生的能量场。它环绕着我们,它穿透我们,它把宇宙银河结合在一起。”而我在《千面英雄》中,也读到对世界肚脐、神圣地带和创世刹那力量的类似描述。 坎贝尔:是的。当然,原力从内而动。但是“帝国”的力量,则建筑在征服与控制的意志基础上。《星球大战》不是一出简单的道德戏码,它和生命的各种力量有关。透过人的行为,它们或被完成,或被打破,或被压抑。 ●影响世界的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写给大众的心灵启蒙之作。 坎贝尔——拯救人类心灵的神话学大师、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影响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尓·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J.K.罗琳、乔布斯、奥巴马的精神导师。本书是他与美国ZUI杰出记者之一比尔·莫耶斯的访谈录,是普通读者入门神话学的必读启蒙图书! ●每个寻求自我发现、心灵探索、终身成长的人都应该读的书。 本书超越了年龄、政治、宗教的界限,直指人心。坎贝尔从古希腊神话的故事讲到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的传统,从当代都市生活缺乏仪式感的困境讲到科幻电影与探月之旅,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体悟神话的力量。引导读者进入内心世界,发现真实的自我和内心深处的力量。 ●肯尼迪夫人的编辑生涯中,亲力打造的三部作品之一,是美国亚马逊百万畅销书;同名节目震撼250万观众,引爆全美“坎贝尔热”。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荣格学派代表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美国编剧大师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以及美通社倾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