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精)/马勇讲史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精)/马勇讲史
作者: 马勇|责编:李文彧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8.00
折扣购买: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精)/马勇讲史
ISBN: 9787513336963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生,安徽濉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第一章革命改良二重唱 1911年1月30日是中国旧历辛亥年正月初一。所谓辛 亥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像往常一样,辛亥年的大年初 一照旧平淡无奇,该拜年的拜年,该上香的上香,京城内 外一派节日气象。太阳照常升起,老百姓的日子还是那样 不咸不淡,并没有什么值得记住的地方。这一天唯一值得 后来历史学家反复强调的,只是发生在武昌的一件事情, 即湖北革命党人蒋翊武、詹大悲、刘复基等人将先前已经 存在的“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他们以研究文学 为幌子,在湖北新军中宣传革命,后来又与共进社一起成 为武昌首义的发难者、领导者。文学社的成立对辛亥来说 ,具有极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但究竟是象征着革命高潮的 到来,还是象征着革命危机,或象征着革命进人低谷,其 实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个人的革命 说文学社的成立意味着革命高潮的到来,有一定的道 理,因为也就是过了十个月的时间,文学社确实和共进社 发起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革命。这是从后来的历 史反推过来的看法,而按照当时的感觉,文学社的成立, 其实标志着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革命已经陷入低谷,因 为在过去的几年间,随着清廷立宪运动按部就班稳步推进 ,革命眼见着就真的没有希望了,革命者开始发急了,发 毛了,于是开始一系列更惨烈的暴力革命,试图打开一个 缺口,挽救革命。要弄清楚这个过程或道理,还是让我们 简单回溯一下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晚清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起源并不是太早。经过几百 年的民族融合,特别是面对西方“新异族”的出现,汉族 知识分子久已认同了满洲人这个“老异族”,久已没有传 统中国士大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样的心理紧张, 汉族知识分子在“我大清王朝”体制下活得也比较滋润, 特别是在慈禧太后当国这近半个世纪中,满洲贵族集团只 是在名义上享有大清帝国的所有权,而经营权、管理权都 几乎交给了汉族高官,清廷虽然在中央部院等一些重要岗 位上设置满汉双首长制,但满大臣基本上是尸位素餐,饱 食终日,无所用心,只要不是涉及、侵害满洲贵族集团的 利益,满大臣一般都很放手地让汉大臣尽心出力地工作。 汉族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阶层已经被清廷的“联合执 政”统一战线弄得神魂颠倒,不分东西,即便是后来反满 意识强烈的孙中山,其最初阶段也不是要反满,而是要参 与联合政权,希望在联合政府中谋得一个职务,哪怕这个 职务只是一个小小的幕僚角色。 1894年6月,医生出身的孙中山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和药 房,又通过关系找到上海名流郑观应、王韬、罗丰禄等人 写了几张条子,北上天津找到当朝汉族第一高官李鸿章, 希望能够在李的幕府中谋得一个职务。为此,孙中山精心 撰写了一篇建议书,对清政府怎样才能摆脱困境、重建辉 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份上书中,孙中 山提出了富强治国的四大纲领,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 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认为,这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