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掏不绝(中华美食寻根之旅)
作者简介
朱振藩
**食家、作家,亚洲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有“食圣”、“现代食神”、“**首席美味鉴赏家”等封号。
原籍江苏靖江,生于基隆,是宋代大儒朱熹的第二十一世孙。
平生雅好文史,尤醉心于美酒佳肴,以“爱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称。品过五万道菜、千种美酒,设计了红楼梦宴、张大千宴、随园食单宴。
涉猎极广,在多家报刊开有专栏。已出版《美食家菜单》《食在凡间》《食随知味》《痴酒》等四十余部著作。
他效法清代袁枚,收了36位知名女弟子,笑称是“三十六天罡”。其中,**知名作家李昂是大弟子。于美人、吴淡如、林青蓉等**各大电视台当家主持或主播、文化评论人,还有“2014年亚洲*佳女厨师”陈岚舒,演员朱茵、“2005年香港小姐”林莉等艺人,都成为其女弟子,跟随他吃遍四方。
内容简介
千古*唱东坡肉 自古以来,菜以人传的例子很多,而**世人称道、号称杭州**名菜的“东坡肉”,**是其中之佼佼者。即使清初饮馔名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卒急听之,似非豕之肉,而为东坡之肉矣。噫!东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实千古馋人之腹哉?”且“予非不知肉味,而于豕之一物,不敢浪措一词者,虑为东坡之续也”。仍未损其赫赫之名,反而*增添它在中国饮食**的崇隆地位。 话说大文豪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十足是个美食家。他在被贬黄州后,家贫身困,吃不起当时贵重的羊肉,好吃的他,脑筋只好动到“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同时“价贱如泥土”的“黄州好猪肉”上面,终于研究出“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红烧肉。从此之后,当他在“夜饮东坡醒复醉”之余,“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自得食乐,不亦快哉! 尽管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独门的“东坡肉”,然而,杭州人认为只有他们所烧的“东坡肉”,得东坡真髓。原来苏轼官钱塘太守时,为了疏浚西湖里的淤泥,乃征召民夫掘泥筑堤,此即当下“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公堤”。由于民夫卖力赶工,自然损耗不少体力,为了弥补慰劳,加快筑堤速度,苏太守便想起他当年在黄州时的红烧猪肉,遂注入黄酒于大锅内,烧给大伙儿吃,效果出奇的好,百姓感其德泽,世代流传此一烧法,号称“东坡肉”。 其实“东坡肉”之名,始见于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篇》,指出:“肉之大胾(即块)不割者,名‘东坡肉’。”其烧法则见于清代的《调鼎集》,云:“肉取方正一块,刮净,切长层约二寸许,下锅小滚后去沫。每一斤下木瓜酒四两(福珍亦可),炒糖色入。半烂,加酱油。火候既到,下冰糖数块,将汤收干。用山药(蒸烂去皮)衬底。肉每斤入大茴三颗。”至于其滋味,则载于杨静亭所撰的《都门新咏》,略称:“原来肉制贵微火,火到东坡腻若脂。象眼截痕看不见,啖时举箸烂方知。”简简单单四句,描绘入木三分,是以**三地,至今流行不歇。 我新近在香港的“杭州酒家”,尝到其招牌名馔“东坡肉”,但见色泽红润,入口汁浓味醇,肉酥烂而不柴,皮爽糯而不腻,取此下饭佐酒,好到齿颊留香,无法形容其美,难怪见重食林,甚为饕客喜爱。 “**食神”朱振藩先生细说中华饮食之美,有味、有料、有趣。历史味道、故乡味道、记忆味道、典故溯源、名流传奇、文化与知识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