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唐音(唐诗咏宁波全解)/宁波文化丛书
作者简介
李亮伟,四川威远人,宁波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著有《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山水文学散论》以及词作《冰壶集》,合著有《由拳集校注》等。
内容简介
综述 一 唐代诗人咏宁波之诗,以今之宁波市行政区域为空间范围来收录;其题材内容须是明确写宁波且占主要篇幅的作品。这里“唐代诗人”的概念,包含唐代和五代时期诗人,同《全唐诗》的做法。这样,共得35位诗人的80首诗歌。 区域的界定是必须的。上溯宁波沿革历史至隋唐,隋开皇九年(589),废鄞县、县、余姚县,其属地与句章县合并,总称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还原原县、鄞县、句章三县,置鄞州;武德八年(625),废鄞州,鄞、、句章三县合并,总称县,属越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分县为慈溪、奉化、县、翁山(今舟山)四县,置明州。象山县为唐神龙二年(706)立,属台州;广德二年(764)后,改隶明州。在唐代,宁海县属台州,余姚县属越州。今俱属宁波,所以歌咏宁海、余姚的唐诗,同为本书所收录。遵循一样标准,在唐代本属明州所辖、今却为舟山市的唐诗,如李中《赠海上观音院文依上人》,本书不能收,当留与舟山市。否则,就失去了收录歌咏宁海、余姚唐诗的理由。标准必须统一。 诗歌的题材内容须是明确写宁波的。题材内容包括自然与人文景物、人事、风土、社会生活等等。不论诗人籍贯、处所,只要是写宁波的唐诗,都收录。宁波籍诗人的作品,或生活(如仕宦、宗教寄居等)在宁波的外籍诗人的作品,如果不符合这一条件,不收录本书。例如,唐代宁波籍诗人中,初唐余姚虞世南、晚唐五代奉化孙郃,今存诗歌中都没有歌吟宁波的作品,所以在本书中,他们是缺席的。 有的诗歌虽然内容涉及宁波,但仅一两句,不占主要篇幅,不收录。例如,中晚唐时期的宁波籍诗人吴商浩,屡应举不第,曾漫游巴蜀、塞上。今存诗九首,其中五首在写异乡的游历见闻中都流露出游子思乡之情。不可否认,家乡宁波在诗人的心中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是出现在诗歌中却只是一个词语,一个概念,一句念想,缺乏对家乡的具体描写,所以不录入本书中。 唐五代时生活在宁波地域的僧人有的颇会作诗。这是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他们直接歌咏宁波事物的诗,当然收录。他们流传下来的诗偈,若诗中借用普遍事物以说佛义禅理,与宁波地域关系不大的,不录;关系大的,则录之。如契此有23首诗偈,本书只选了其中一首《插秧偈》,因其为“受田夫斋后答田夫”。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收录作品。下面这些诗歌,在一些书籍中误录为唐人写宁波的作品,已经被部分读者接受,认为是写宁波的唐诗。因此,有必要予以列出,表明本书不收录的原因。 其误有两种情形:一是后人之作,误作唐人诗;二是地点指认之误,而当作写宁波的诗。 前者有: 1.《全唐诗》误收元人丁鹤年《二灵寺守岁》为唐戴叔伦诗。 诗云:“守岁山房迥绝缘,灯光香灺共萧然。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禅。已悟化城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忧心悄悄浑忘寐,坐待扶桑日丽天。” 二灵寺在宁波东钱湖,建于宋代,中唐戴叔伦时代,该寺尚不存在,亦未见戴叔伦曾游明州的踪迹。这首诗另见于丁鹤年《鹤年诗集》卷二《哀思集》,题目相同。且丁鹤年还有其他写二灵寺的诗。该诗应为丁鹤年所作。 2.《全唐诗续拾》卷四十六延寿名下,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张美翊纂《奉化县志》卷四录入《游上雪窦》诗。该诗非延寿所作,应为宋释昙颖之诗。 《游上雪窦》:“下雪窦游上雪窦,过云峰后望云峰。如趋仙府经三岛,似入天门彻九重。无日不飞丹洞鹤,有时忽起隐潭龙。只应奉诏西归去,此境何由得再逢。”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二昙颖名下已录此诗。宋释昙颖(989—1060),晚于延寿85年出生,曾主持雪窦寺,事见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七、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二。此诗应为昙颖作,今《全宋诗》收入。 3.《全唐诗续拾》卷四十六延寿名下,据光绪三十四年刊张美翊纂《奉化县志》卷四录入《同于秘丞赋瀑泉》诗。该诗非延寿所作,应为宋释重显之诗。 《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远势曾吞海,飞流欲喷鲸。灵槎如可泛,天际问归程。”宋释重显著《祖英集》卷上有此诗,个别文字有差异。重显(980—1052),晚于延寿76年出生,主持雪窦寺达31年。重显《祖英集》中还有《寄于秘丞二首》《辞于秘丞》《和于秘丞见召之什二首》等,于秘丞为同一人。故此诗应为重显所作,今《全宋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