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陪伴

关键陪伴
作者: 岳晓东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2.50
折扣购买: 关键陪伴
ISBN: 9787559669544

作者简介

"岳晓东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分会首任会长,中央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 岳晓东博士在心理健康、创新心理、咨询心理、幽默心理和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的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岳晓东博士还著有《登天的感觉》等心理学科普读物,深受读者的喜爱"

内容简介

"从1946 年起,英国的科学家们跟踪调查了7 万多个孩子的成长经历, 努力寻找是什么家庭和社会因素导致其中有的孩子长大后健康、幸福, 朝气蓬勃,而有的孩子长大后却贫穷、自卑,苦苦挣扎。2016 年,在此 研究进行了70 年之际,英国作家海伦·皮尔森(Helen Pearson)著写了 《人生项目》(The Life Project),总结出了7 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原因是好的父母会对孩子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发挥很大作用。 研究表明,那些拥有责任心、关心自己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对未来 充满期望,雄心勃勃,并更有可能从贫困的生活中挣脱出来。例如,科 学家调查了17,000 个出生在1970 年的小孩,试图找出是什么因素让出 身贫苦的小孩在学校表现出色。换句话说,是什么因素让他们打破命运 的魔咒?答案就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上。就是说,父母用心给孩子 做的小事情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倾听孩子说话, 回应孩子的诉求,亲自教孩子字母和数字,带孩子去旅行,给孩子朗读 故事,等等。 其实,目前很多家长都已经做到了这些,可为什么效果就是不明显 呢?这主要是因为方法不得当。 当爹娘好辛苦 在当今社会,做父母不容易,可谓烧钱又烧脑,到头来还有可能收获挫败感。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所有陪伴,都集中在学习方面。小学、初中、高中,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天天接送,陪着上课 。平时,作文陪着写,练习陪着做,最后家长和孩子一块儿抓狂。因为孩子不给力,家长就会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这就成了啰唆狂。我给啰唆下了一个定义:净说正确的废话。每句话都对,但加在一起就错了。 很多妈妈在职场里风风火火、果断干练,为什么面对孩子就变得啰唆呢?这是因为,孩子不听说不休,孩子不理跟到底,孩子不动带他动,孩子不急大人急。最后变得不是冤家不聚头,话就说个没完没了了。从心理机制方面来讲,你在孩子面前啰唆个没完,孩子为了不让你继续啰唆才去做作业。那一刻是什么 驱动孩子去行动?不是正向的鼓励、肯定,而是为了避免啰唆。孩子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力,时间长了,很容易厌学。 更可悲的是,啰唆的人往往不在乎对方听什么,只在乎自己说什么。久而久之,妈妈看着孩子就烦,不骂孩子就不爽。而且越说越多,越说越兴奋,喋喋不休,只是为了一吐为快。我为妈妈们写了一首打油诗: 在家带娃好辛苦,好说歹说口水吐。 越骂孩子越生气,骂完之后事无补。 这样的劣质陪伴,让孩子可爱的脸变得越来越可恶,让妈妈熟悉的脸变得越来越陌生。所以,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并且暗暗在心里发誓:等到长大那一天,一定要远走他乡求解放。特别是考上大学后,一定让你管不到!让妈妈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不被孩子需要。当妈不容易,当爹也辛苦。在此,我写了一首小诗: 养家糊口好辛苦,挣钱上交妻做主。 教育孩子老婆忙,不要烦我心口堵。 爸爸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甭烦我。”其实,教育孩子要父母各司其职。有母职教育,就有父职教育。现在,讲母职教育太多,讲父职教育太少。所以,我们尤其要提高爸爸们的觉悟,让他们多陪伴孩子。有的爸爸知道陪伴重要,但是因为缺少自我觉察,只能看到孩子的错,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原本爸爸说什么,孩子都会听,后来就不听了。长大后,孩子还会和爸爸清算旧账,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原生家庭。那时孩子其实想要告诉爸爸一件事:你才是最大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孩子记仇不记恩,那真是极大的伤害。 心思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 有的爸爸总说自己在外挣钱忙,没时间陪孩子,其实这都是借口。因为心思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爸爸只要把孩子放在心上,就一定能找出时间来陪孩子。而有的爸爸即使朝九晚五,也是出工不出力,休闲时间不少,也只是自己打游戏,玩自己感兴趣的,没有用心用力在孩子 身上。 从家庭层面来讲,好好栽培孩子才是你家的世纪工程。如果孩子没教育好,哪怕你赚再多的钱,做再高的官,你也不会觉得幸福。所以,我劝爸爸们多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老是给自己没时间 陪孩子找原因,将其合理化。教育孩子,贵在用心。用心的家教,一定是优质陪伴。孩子也会终生感谢你的,因为你没有制造一个“问题原生家庭”的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斯蒂芬·波尔特博士(Stephan B. Poulter)在其著写的《爸爸的力量》(The Father Factor)一书中提出,家庭的最大悲剧就是父亲做了一个“启动式父亲”(default father),俗话说就是生孩子不养孩子,把带孩子的事一股脑推给母亲。他认为,父亲应该是孩子的慈爱导师(compassionate mentor),也应集情商与智慧于一身,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安全的港湾和学习的榜样。这包括: 与孩子共同思考,鼓励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 与孩子共同成长,鼓励孩子发现父母的不足。 与孩子共同活动,鼓励孩子规划活动的内容。 与孩子共同学习,鼓励孩子传授流行的技能。 波尔特博士的结论是,做个好父亲是一份全职工作。" "《关键陪伴》不同于一般的家教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文化性和操作性等特点,是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博士岳晓东教授集30年家教研究与实践精髓之力作! 你听不听得见啊,真是! 你就磨叽吧,到时候少看动画片。 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懂不懂啊! 你这样说,对得起谁!你太不懂事了! ………… 这些话,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影随形。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这一点,似乎没有哪个家长不知道,但是,陪着陪着,就陷入了误区,事与愿违——家长与孩子,由相看两不厌,变成相看即生厌! 为什么你的“天使”会远去?陪伴孩子关键在质,而非量! 《关键陪伴》结合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教会家长优质陪伴的关键十八式,培养孩子的自律、专注、责任感、合作、幽默、创新以及问题解决等受益终身的能力。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与孩子牵手,共享梦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