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的内驱力(北大父母的能量型培养法)
作者简介
谢远雁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曾是广告传媒及金融保险行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被誉为整合市场营销专家及品牌推手,善良有爱的持续公益践行者。曾陪同丈夫在哈佛大学留学及陪伴儿子在美国波士顿就读高中,切身感悟东西方教育观念,成功引领儿子找到内驱力和幸福力,开启全面开挂健康成长模式。希望将中西合璧育儿智慧分享给家长们,并为中小学生的生涯规划和素质教育提供指引。同时,与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全球爱心人士发起“有斯公益”,为全球青少年搭建公益创新平台,提供公益行动和社会活动的规划指导和资源支持。 喻天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经济学学士。曾多年担任世界500强公司营销管理高管,拥有20年+消费品及互联网行业管理及咨询经验。 2018年参与编写《中国妈妈蓝皮书》, 2019年创办创拓未来研学机构,为青少年提供研学项目、线上课程及相关服务,同时也在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企管营销相关课程,回报母校。
内容简介
不自信的胆小鬼 梓涵三岁时, 就读于上海市刘诗昆音乐幼儿园。 一天下午, 我突然接到园长的电话。 “梓涵妈妈, 你好! 我是幼儿园的园长, 刚刚到梓涵班级巡视, 和梓涵聊了几句, 想和你交流一下我发现的情况。” “园长好, 有什么情况呢? ” “刚刚我和梓涵交流, 发现他说话声音很小很轻, 而且眼睛始终不敢看着我, 胆子看上去很小。 你们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管教太严? ” “是呀! 孩子爸爸从小就对他很严格, 总是说三岁看老, 希望孩子从小就听话, 懂规矩, 不能任性, 更不能惯着孩子。” “原来是这样, 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 如果管教太严, 容易胆小,不自信。 希望你们能做些调整, 适当改变教育方式, 激发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心。” “谢谢园长的提醒, 我会和孩子爸爸反馈和交流的。” 放下电话, 我想起了在那之前带梓涵到妇幼保健院做的一次常规检查, 记得当时医生先是让梓涵用铅笔来画画, 梓涵下笔非常轻, 每一笔都是很细很细的, 在纸上轻描淡写。 接下来是搭积木, 积木搭了 三四层之后就倒塌了, 梓涵尝试了两次后, 就眼巴巴地看着我, 说什么也不肯再尝试了。 医生据此判断, 儿子胆小, 不自信, 不敢面对 失败。 园长和医生都有这样的判断和提醒, 让我不由得重视起来, 回想起儿子出生之后的几件事, 才意识到我们确实对孩子太过严苛了。 还记得儿子刚满月的时候, 因为公公婆婆签证被拒, 只有我和爱人两个人手忙脚乱照顾孩子。 我们没有任何经验, 完全照着一本育儿书来实践和操作。 书上说, 孩子满月之后可以尝试定时哺乳。 孩子爸爸就一本正经地和我商量, 必须严格控制哺乳时间, 每两个小时母乳喂养一次, 其间不能随意喂奶, 这也是从小给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能娇惯和溺爱孩子。 但是, 儿子生下来就块头很大, 身高和体重都超过 90% 以上的孩子, 而且几乎每次喝母乳时都要便便, 所以经常是刚刚喝奶后不久又饿了, 一次次哭闹着要喝奶。 然而, 每次孩子爸爸都先看手表, 如果是两个小时以内, 坚决拦阻着不许我喂奶, 说孩子哭闹是正常的, 还能锻炼肺活量, 甚至还有一次把儿子单独关在厕所里, 任由孩子哭个不停。 实在没办法, 他就抱着哭闹的儿子去外面转悠, 或者带儿子开车兜风, 直到儿子累得睡着了才抱回家。 有一次儿子哭闹不停, 怎么哄都无济于事, 我们急得给医生打电话咨询, 医生远程做了问诊和判断, 排除了疾病的可能后, 让我给孩子喂一下奶,果然立竿见影。 从那以后, 我们不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回复到按需哺乳的状态, 孩子就很少哭闹了。 梓涵一岁半的时候, 有一天不好好吃饭, 孩子爸爸非常生气, 吼了他几句, 把梓涵吓哭了, 怎么劝也还是哭个不停, 孩子爸爸就把梓涵关在一个房间里, 由着他哭闹。 过了几分钟, 我进门查看, 发现孩子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而且满脸红血丝, 看着很吓人。 我们赶紧带儿子去医院检查, 医生说是孩子哭闹的时候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等导致的皮肤变化, 能够自然消退, 但是建议我们以后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哭闹。 记得接到园长电话的那天晚上, 我和孩子爸爸回顾了这桩桩件件往事, 确实对孩子太过严苛, 不仅让孩子变得胆小和不自信, 而且也影响了他和爸爸的亲子关系, 那时儿子很怕爸爸, 总是要逃避和爸爸在一 起。 园长的提醒给了孩子爸爸很大的触动, 自那以后, 他注意改变教导方式, 不再一味严厉管教, 而是更多地陪伴孩子一起游戏, 一起玩耍,给孩子讲故事, 孩子犯错了也不再简单粗暴地责骂, 而是耐心讲道理,慢慢地, 儿子不再胆小怕输, 而是越来越阳光开朗, 自信勇敢。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 提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爸爸妈妈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往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许多做法不够正确,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 处理过急, 造成孩子心理紧张, 缺失了自信和勇气。 生活中, 我们的确经常看到有父母出现如下的错误行为: 1) 恐吓孩子, 口口声声说孩子不听话就要报警, 让警察来把孩子带走; 2) 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 凡事包办, 过度保护孩子; 3) 给孩子贴上胆小害 羞等标签, 让孩子很容易接受消极的心理暗示; 4)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容易在父母的争吵和对孩子的吼叫中埋下恐惧的阴影。 而我们都知道,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 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 父母的爱才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一起游戏和游玩,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有足够的安全感。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 经常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 哪怕孩子失败了, 家长也要赞许他们的勇气和努力。 同时也要学会适当放手让他们走出去多和社会接触, 自己去解决问题, 并从中收获自信和成就感。 100 分重要吗? 梓涵小时候, 我们对他的期望值很高, 自打他记事起, 就经常给他吹风, 希望他将来和爸爸妈妈一样, 成为学霸, 在班级里永远考第一名, 将来考入北大和哈佛。 梓涵上小学一年级的某天下午, 我接到班主任老师李青的电话,她说梓涵今天有个小测验, 没有考 100 分, 在班级里痛哭失声, 难以自抑, 引得全班同学都来安慰他。 李老师询问我, 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要求太高, 让孩子对自己有很高的期许, 经受不住失败和挫折。 她特别在电话中提醒我, 很多父母给孩子太大压力, 不注重孩子逆商的培养, 很容易出现孩子情绪失控的情况, 甚至可能会出现孩子厌学或者轻生的极端后果。 老师建议我们对这件事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孩子好好沟通, 做好心理建设和辅导。 放下电话不久, 孩子放学回家了, 我清晰地记得, 他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继续哭泣。 我趴在门缝上, 听见儿子一边哭一边自言自语, 我怎么这么笨, 为什么没有考 100 分? 我们推开门招呼儿子 吃饭, 他说不想吃, 吃不下, 显然还是陷在情绪里无法自拔。 我马上和孩子爸爸做了沟通, 反思我们的学霸型教育理念, 重新思考我们到底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为学霸考入名校是唯一的道路吗? 还记得当时我先生调侃说, 现在事业有成的人都不是成绩好的人, 例如马云, 当年连续读三年才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降分录取。 我想起以前也看过一篇文章, 说有一个大数据调查, 发现在班级排名第 7 到第 17 名的人, 未来的成就会更高。 原因在于, 其实学霸可能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 而排名第 7 到第 17 的人, 他的资质和学习潜能并不比前面的人差, 只是他没有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但是发展了其他的一些能力, 包括情商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爱 好, 而这些能力在未来踏入社会时更重要, 也更容易令人脱颖而出。 于是, 我们开始调整心态, 不再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学霸, 而是更注重他的人格健康和全面成长。 自那以后, 我们不再一味盯着梓涵的成绩了。 我们和儿子说, 只要他努力了, 每次进步一点点, 爸爸妈 妈就为他高兴。 我们也不再要求儿子上各种各样的课程辅导班, 而是鼓励他尝试各种兴趣爱好, 绘画、 钢琴、 游泳、 跆拳道、 足球、 篮球……只要儿子喜欢, 我们就为他创造条件去学习, 让他从小兴趣爱 好广泛, 阳光开朗。 后来, 儿子上初中后, 在一次考试中数学不及格, 我询问他是怎么回事, 儿子坦然地回答, 我反正不是最后一名, 还有好多同学比我分数还低呢——心态好得很。 对比小学时, 真是判若两人呀! 在为儿 子的好心态欣慰的同时, 也让我不禁又想, 是不是我们矫枉过正了? 反思之后, 我马上和儿子做了沟通,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让儿子立下阶段性目标, 找到问题所在, 不断进步。 所幸, 儿子资质不错, 潜力无限, 成绩很快就有了明显提高。 梓涵到美国读高中之后, 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开启自我驱动全面开挂的成长模式。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也知道理性对待并且自我调整, 不再随意发泄情绪或者怨天尤人, 逆商不断提升, 这是后话了。 现实生活中, 常常看到身边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 的心态,心心念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时时焦虑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就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 孩子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被占据用于上辅导班或者刷题, 然而效果却常常适得其反。 有的孩子在日复一日的刷题中丧失了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对学习产生厌倦, 还有的孩子被抹杀了个性和思想, 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和生活上的巨婴。 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家长和孩子一直处于相爱相杀的境地中, 痛苦不堪! 记得之前看过易中天的一个采访, 直指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句句切中要害。 在易中天看来, 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丢掉了根本。 有的学校俨然工厂, 班级是车间, 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 只不过有的镀金, 有的镀铜, 有的压了塑料膜。 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 则是一样的。 目标, 是“望子成龙” ; 标准, 是“成王败寇” ; 方法, 是“死记硬背” ; 手段, 是“不断施压”, 还美其名曰 “压力即动力”。 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 是否善良, 是否健康, 是否快乐, 没有人去想。 易中天大声呼吁教育要归根本, 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不要“望子成龙”, 而要“望子成人”。 易中天同时也提出了 他对教育的希望, “希望教育能让我们每个孩子, 社会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真实的人, 善良的人, 健康的人, 快乐的人”。 至今我一直非常感激, 梓涵小学时遇到了一位心里有爱、 眼里有光的启蒙老师——小学班主任李青老师, 受益良多。 我们也很庆幸,从孩子一年级时就调整了育儿观念, 相信孩子本来就是有无限思维潜能的, 所以一直抱着欣赏和鼓励的态度, 让孩子自由生长, 全面发展,让父母的目光追随着他的成长, 静待花开。 1. 20位北大父母分享 30多个孩子成长个案 2. 北大前副校长吴志攀,北大教授、前总教务长吴宝科,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始人、终身名誉校长罗佩明、字节跳动副总裁张宇、科幻雨果奖得主、童行学院创始人及CEO郝景芳等联袂推荐 3. 望子成龙,不如望子成人! 有了内驱力,成长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