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华国学常识/微经典

不可不知的中华国学常识/微经典
作者: 编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 江苏美术
原售价: 12.80
折扣价: 3.10
折扣购买: 不可不知的中华国学常识/微经典
ISBN: 978753448754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禅让制”是我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 制度,这种制度可以称为人类社会民主选举制度的萌 芽。 传说尧帝是黄帝的五世孙,非常贤能。他当上部 落联盟的首领以后,仍然住茅屋,吃糙米饭,穿粗麻 衣服,衣食住行均和寻常百姓一样,因此非常受百姓 的爱戴和拥护。尧帝在当政七十年后,感觉自己年事 已高,处理政事力不从心,就想让出帝位,但是他自 己的儿子丹朱很粗野,不适合做首领,于是他就召开 部落联盟会议,讨论谁可出任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 舜,认为他是个德才兼备、不辞辛苦的人。于是尧帝 把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对舜进行了三 年的考验。最终,尧帝对舜很满意,就将帝位让给了 他。 舜继承帝位以后,勤政爱民。他没有辜负尧帝的 期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并完善了社会管理制 度,深受百姓的爱戴。等到舜帝老了以后,又效仿尧 帝的做法,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传给了 治水有功的禹。尧、舜这种传贤不传亲的做法成为一 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分封制”即狭义上的“封建”,是建立于西周 且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一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指周 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贵族、功勋 卓著的臣子或远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邦国 。受封之地称为诸侯或诸侯国,受封之人称诸侯王或 国君,他们隶属于周天子,需要替周天子镇守疆土, 向其缴纳赋税,定期进行朝觐述职等。在诸侯国之内 ,诸侯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君主身份享有军政 大权。诸侯王会亲自管理一部分诸侯的土地,另一部 分接着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称为“采邑”。 卿大夫又将采邑之内的土地分给士,士则直接管理庶 民。周天子、诸侯王、卿大夫、士都属于贵族,庶民 则是劳动者。 “三公”是三个官职的合称,代表着我国古代朝 廷中最为尊贵的职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称。周 代时已有“三公”,但其具体指称仍有争议:西汉今 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三公 ”指司空、司徒、司马;西汉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 》认为“三公”是指太师、太保、太傅。秦朝时期不 设置“三公”,汉朝承袭秦朝的制度,西汉初期以丞 相、御史大夫为皇帝手下的股肱之臣,而太尉作为最 高军事长官并不常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在经学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 称为“三公”。此后,“三公”便逐渐成为一种荣誉 虚衔,只用在加官或追赠时。 “九卿”位列“三公”之下,是中国古代掌管各 种主要政务的官职的合称。秦朝设有“九卿”,以后 历代很少明确规定“九卿”。秦“九卿”是:奉常, 地位很高,为“九卿”之首,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礼 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和全国马政;廷尉,掌管司法规 定和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 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粮食和财 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财政和国家所属手工业 。 “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是我国魏 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持续了四百多年 。 “中正”指的是有名望的推荐官,负责评定人才 的等级。一般各州郡的中正官都是由在中央任职的本 籍官员兼任,他们根据家世、道德、才能,对所掌管 区域内的人物定出高下,分出品级。品级分上、中、 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共分成九级,即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朝廷根据品级的高低任命官职,大官多由品级高 的人担任,小官则由品级低的人担任,所以常用九品 芝麻官指代最低级别的官员。 这种制度的产生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催生的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流动频繁,旧有的人才档 案已经失去作用,要想选拔出好的人才,必须建立新 的人才档案,加之原有的选择人才的“察举”制度被 门阀士族掌控,所以曹操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原 则,曹丕称帝以后,在以前的基础上,命吏部尚书陈 群进行重申和修订,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并将其 正式颁布全国。由于中正官大多是由当时的门阀士族 成员担任,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便往往在 评品论级时只看门第高下,于是就产生了“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 位列上品,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 ,难以施展抱负和才能。由此,“九品中正制”成了 门阀士族维持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远远背离了量才 授官、以期公正的初衷。到了隋朝,这一制度被科举 制所取代。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