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剑桥流水(英伦学术游记)
ISBN: 9787504668455
刘兵,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艺术专业委员会(筹)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综合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文化传播,具体研究方向涉及物理学史、科学编史学、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性别等。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12种专著,《刘兵自选集》等8种个人文集,《超导史话》等6种科普著作,《正直者的困境》等7种译著,主编《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他报刊文章400余篇。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蔓延在这些故事中 的是城市的气质。行走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个地址 、一种场景甚或一张匆匆来去的面孔,都会在不经意 间唤起对那些故事的回忆,而一座原本只是擦肩而过 的城市就在这些故事中变得立体而真实起来。伦敦* **的故事之一,或者说许多**的故事,都与一位 大侦探有关,他的名字叫福尔摩斯。对于中国人,福 尔摩斯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异邦大侦探,应该是不陌 生的。 我读福尔摩斯的故事,是许多许多年以前的事了 。至今留下印象*深的,似乎还是《巴斯克维尔的猎 犬》。对于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也一直有种崇 拜,有种神秘感。所以,当我终于有**在伦敦街头 与福尔摩斯先生“不期而遇”,此番经历就不能不说 是一件幸事了。 周一,去伦敦办事。到达的时候,时间尚早。于 是先去见了一位久有联系但从未谋面的朋友。这位朋 友近年来一直在本职工作之外致力于网络科普。谈过 一阵之后忽然想到,既然来伦敦一趟,而且还有些时 间,何不借此机会先去一些值得参观的地方看看呢? 又想起,坐地铁到这位朋友住处的路上,曾途经一个 名为Bakerstreet(贝克街)的车站,这个贝克街与 那位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先生可有牵连?朋友说,那 正是福尔摩斯的“故居”,而且还有一个福尔摩斯博 物馆。在来英国之前,作为准备,在看一些相关手册 和书籍时,曾注意到这个博物馆,本来也是想一定要 参观一下的,于是,便抓紧时间前去。 坐落在贝克街221号B(按照中国译法也许应该译 成贝克街221号乙吧)的福尔摩斯博物馆并不难找, 绿色的门脸和招牌都很显眼,与小说中写得**一样 。正如其极其简单的介绍中所说,这是一个“世界上 ***的地址”。 博物馆收费尚可接*,6英镑。进门后,底层是 纪念品商店,有各种与福尔摩斯相关的纪念品。一层 *重要,是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的书房,连着福尔摩 斯的卧室。在那里,一位身着维多利亚时代仆人服装 的女士**友好地向来访者介绍有关情况。 据说,这所房子*初建于1815年。在1860-1934 年间是作为供出租的房舍登记的。而小说中的福尔摩 斯是于1881-1902年间居住于此。后来,有人买下了 这所房子,但直到1990年,才正式建立了这个在世界 上也许是***的博物馆。柯南道尔先生在写作时 ,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一实际的背景,所以,博物馆 的结构与小说中并无二致,就连从底层到一层的楼梯 数都与小说中讲的一样——17级!相同的结构加上精 心的布置,使这些参观的人如同置身于小说的场景之 中。在那间福尔摩斯与华生合用的书房中(其实一角 还有个摆着餐具的餐桌),壁炉中火烧得正旺(可惜 是煤气,但看上去却相当逼真)。靠近房门的地方是 华生医生的写字台,写字台前的椅子上放着一个打开 的医生用的皮包,里面放满了钳子之类的医疗器械。 书房的中间,是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相对而坐的沙发 椅,而书房的另一角,就是小说中让人难以忘记的福 尔摩斯的“化学实验室”——其实就是一张书桌,上 面摆着各种化学实验用具,旁边的架子上则放满了装 着各种化学药品的瓶瓶罐罐。看到此处时,我不禁联 想到,如今,电视节目中像科学探案之类的内容是很 *观众欢迎的,成为现时的一种流行文化,这种在流 行文化中巧妙而得当地穿插相关的科学内容,使福尔 摩斯的形象*加真实、丰满,而且让人觉得敬佩与信 服,就这样来“普及”科学而言,柯南道尔先生应该 算是真正的先驱者之一了吧。其实,从*广义上来讲 ,这也未尝不是一种科普。如果我们**的大多数科 普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如此为读者所接*,那将大大 改善时下众多科普作品“科”而不“普”的局面。 二楼原来是华生医生的卧室,现在和三楼一起, 全都陈列着一些小说中的**人物的蜡像。“专业” 一些的读者,自然会从中辨认出他们是哪些角色。尤 其有意思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人的心目中, 福尔摩斯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并未死去。博物馆中陈 列的一些来信选辑就是证明。我粗粗地翻了翻,里面 各国来信都有,除了问候类的之外,甚至还有为某些 案子而求助于他的。比如一位*本女孩就在来信中讲 到,她认识的一个人被手*打死,警察判定是**, 而她却认为不可能,并请求福尔摩斯这位世界上*大 的侦探的帮助。我2002年来这里参观时,看到在陈列 的信件中,*新的还有1999年寄给福尔摩斯先生的信 。 出了博物馆的大门(其实严格地讲,只是一个很 小的小门,毕竟当初柯南道尔先生是要创造一位侦探 ,而不是想要搞出什么博物馆),才突然发现,临街 通向这所房子地下室通道的楼梯上,那只巴斯克维尔 的猎犬正张着大嘴站在那儿呢! P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