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的批判

荀子:人性的批判
作者: 陈修武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10
折扣购买: 荀子:人性的批判
ISBN: 9787559486400

作者简介

陈修武 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教于台湾大学中文系。现已退休。著有《罪恶之感之由来与原罪之意义》《论语现代意义之探索》等书。

内容简介

(一)他究竟姓什么? 说到荀子,第一个使我们困惑不解的问题大概应该是他的姓氏了。他究竟姓什么?在自汉以来的记载中,甚至在他自己的书中,都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姓荀,一说他姓孙。像他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很有名而且很重要的思想家,竟连一个确定的姓氏都没有,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但事情就是这样的奇怪,他真的没有一个确定的姓氏。我们现在称他为“荀子”,只是遵循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除《史记》外,其他有关荀子的古代典籍,像《韩非子》《战国策》《韩诗外传》《盐铁论》等都说他姓“孙”。这些书,也都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文献,而且也都是像《史记》一样是让我们信得过的文献。再说《史记》许多地方还是直接从《战国策》上抄来的呢! 面对这一个问题,我国以前的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荀子原来确姓“荀”,可是在汉代有一个皇帝汉宣帝(前 73—前 49 年在位),名字叫作“询”。当时的人为了避他这个讳,便把荀子改姓“孙”了。这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的“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特殊的仪礼制度,就是君主和父母的名字,做臣下和子女的既不能直接用口说出来,也不能直接用手写出来,还不能在一般的谈话和书写中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总是要设法避一避的。如果没法避开,大都采取下列三个方式来处理。 那就是:1. 把原字缺一笔。如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敏”,所以林黛玉每写到“敏”字时便不把这个字完全写出,总是少最后一画。古书中这种例子是最多的了。所以,学者就根据这种“避讳”来断定古书写成或抄成的年代。 2. 用一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换一下。如战国末年有一个很有名的辩士叫“蒯彻”,后因汉武帝名叫“彻”,汉代人就把他改成“蒯通”了。唐代的人把“民”“治”两字换为“人”和“理”,便是要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的讳。 3. 换一个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人因为汉宣帝名叫“询”,荀子便不能姓“荀”,于是就给他改一个与“荀”音近的“孙”。这种例子在古书中也是很多的,我们就不列举了。 可是,这种避讳的说法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原因是汉宣帝后汉代人抄述前代人书籍中引述到姓“荀”的人,如《左传》中的荀林甫、荀莹都未改,而且汉代一些有名的姓“荀”的人物如荀淑、荀爽、荀悦也太多了。他们为什么还照姓其“荀”而不改呢? 第二种解释是“荀”和“孙”在古代的发音是很相近的,也很可能是相同的。古人常把音近或音同的字替代使用,在古书中的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可说是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所遭遇到的最大麻烦。其实,这情形直到今天还有,在繁体字里,“了解”就常以“瞭”代“了”,写成“瞭解”。如果“了”“瞭”字音不同,我们一定不会这样地替代使用。 第三种解释是姓和氏的混用。以前在西周之时,宗法制度很严格,姓是姓,氏是氏,不能混用。但是到了春秋,乃至于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姓、氏便混用了。如晋文公的一位大臣原轸,也叫先轸。战国时代秦孝公那位有名的宰相商鞅,其实并不姓商。他原姓“姬”是周天子的同姓,是卫国的公族。他长大后从卫国到魏国,卫国人便称他为“公孙鞅”或“卫鞅”,直到他助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孝公把他封到“商”,后人才称他为“商鞅”。荀子的“荀”“孙”互用可能也是因类似这样的情形而来的。 这三种解释,实在说来,只能算是一种“解释”而已,都不能是定论。因为,像这样有关古代史实的考证都是不能彻底“考证”明白的;任何考证都是一个无穷的复杂的命题。不过,我们现在大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这完全是为了避去这种“无穷的复杂”而已,并不是说我们就认为第一种解释是可信的,其他两种都不可信。它们都同样有其可信之处,也同样有其不可信之处。 说完他的姓,再说他的名。 他名叫“况”,古书中也有称他为“荀卿”或“孙卿”的。“卿”不是名,而是战国时代对人的一种尊称,和古书中的“子”字有同一作用。战国末年,那位因替燕太子丹刺秦王而有名的荆轲,当时就被人称为“荆卿”。和这“卿”字相似的,就是“先生”。 ★探秘人性深渊,领悟荀子“性恶论”的深邃智慧,开启自我修行的全新篇章!这句话直接触及《荀子》的核心思想“性恶论”,激发读者对人性本质的好奇与探索欲。 ★《荀子》在手,礼义之道尽在掌握,让智慧之光照亮你的品德修行之路!强调《荀子》中礼义教化的重要性,吸引追求品德提升与智慧增长的读者。 ★穿越时空的对话,与战国思想巨匠荀子共话天人之分,领悟宇宙与人生的奥秘!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一浪漫表述,激发读者对古代智慧的向往与探索。 ★《荀子》不仅是哲学宝典,更是生活指南,助你积善成德,成就非凡人生!突出《荀子》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吸引希望在生活中实践智慧、提升自我的读者。 ★揭秘荀子眼中的“后王之道”,洞悉历史变迁中的治世智慧,为现代生活提供镜鉴!强调《荀子》中关于社会治理的见解,吸引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走进《荀子》的世界,体验一次思想的盛宴,让智慧的火花在你的心中熊熊燃烧!用“思想的盛宴”和“智慧的火花”等词汇,描绘阅读《荀子》的激动人心体验,吸引热爱思考与探索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