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精)

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精)
作者: (美)易劳逸|译者:苑杰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3.30
折扣购买: 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精)
ISBN: 978722913421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其实,各地区间人口大规模迁徙大多是个人自愿行为 ,到了清代,人口大幅增长使这种自愿迁徙行动达到了顶 峰状态。迁徙者最初沿着三个方向迁徙:最大的迁徙潮是 向西涌动的,如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同时还有 部分人口溢出到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第二大迁徙潮向 西北方向,沿汉江流域,从湖北北部穿过陕西南部,进入 甘肃;第三大规模较小的迁徙潮发生在东部地区,方向是 从广东,特别是福建到台*岛。 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究竟有多少人加入了这场规模巨 大的地区间迁徙行动,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目前可知的是 ,作为人口迁徙最大接受地的四川在1786年到1850年的三 代人期间,人口增长了四倍,合计超过3500万人(部分原 因是,当地人口也在自然增长,但当地人口大幅增长主要 还是人口迁徙的结果)。整个中国人口分布则因为此番内 部人口大迁徙而发生了根本性的重新排列组合。 19世纪后半叶。人口迁徙流动方向发生了转变。1800 年左右,西部和西北部等“开发中”地区因人口超载而负 担过重,所以不再接受东部“新月地带”的移民。相反, 农民和很多想改善经济环境的人开始向当时的东北地区和 海外流动,抑或是不可思议地返回到东部“新月地带”。 当时的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安徽和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和江西等地,在太平天国起义(1851一1864)和捻军起义 (1853—1868)期间遭受重创,其中有些地区甚至成了无 人区,曾经富饶的土地被弃耕,长满了野草。对于其他地 方那些渴望拥有土地的农民而言,这些地方给他们提供了 诱人的前景,于是,数百万的移民从河南、湖南以及江苏 北部这些“开发中”地区回迁到东部“新月地带”。 “新月地带”以北和以南地区并未像长江下游地区那 样在19世纪中期的若干次起义中遭受重创,这些地区的人 口压力因此在持续增大。由于西部“开发中”地区人口已 达到满负荷状态,东部“新月地带”的过剩人口因此被迫 寻找其他能够谋生的地方。对于中国北方人,特别是直隶 (今河北)人和山东人来说,东北到处都是机会。对于中 国南方人,特别是福建人和广东人来说,移居东南亚以及 更远的地方是他们逃离故乡人口过剩压力的首要选择。 东北是清朝统治者的故乡,在清代绝大部分时期都禁 止汉人移居东北。尽管总有一些猎人和冒险者违反禁令迁 徙到了东北,朝廷也数次慷慨地放开禁令允许北方饥民迁 入,但直到1800年前后东北地区的人口仍然维持在一百万 左右。由于关内人口压力在19世纪和20世纪持续增长,关 外就成了一个对关内贫民和饥民虚位以待的巨大空间。 1860年到1907年期间,清廷逐步废除了禁止移民东北的禁 令,目的是“移民实边”,以对抗沙俄对东北日益增长的 野心。关内民众向东北大规模移民始于1902年,当时恰逢 第一条铁路即将在东北平原的无垠沃野上开通运行。铁路 的开通不仅为移民提供了便利,而且还将中国市场与国际 市场连接了起来。自此,东北地区人口从1860年的300万一 跃增长到1907年的1700万,而到1953年又增长到了4700万 。 明朝以及1893年之前的清朝,朝廷是禁止本国民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