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作者: 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ISBN: 9787301146835

作者简介

张彩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现任山西运城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张春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王小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隋庸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 公元6世纪80年代,历经长期战乱分裂的中国重归统一,历史迎来了其 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隋唐时代!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 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无论是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领域都 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集前代之大成,开未来之典范,在很多方面都达 到了崭新的高度。隋唐文明成了古代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代名词。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及传统政治的演进表现出了几个明显的特 征,这就是:统一、整合、开明、开放、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中国政治 不仅结束了汉末以来四百多年的战乱、分裂局面,而且实现了地域上更为 广阔的统一。大江南北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更为容易 ,族群之间的隔阂渐次消融。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在大一统的局面 之下融会、整合,使隋唐时期的文化出现了多元并存、绚丽多彩的新特点 ,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演进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在政治上,以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为代表的一批政治 家开明豁达,充满自信,既善于从历代兴亡中总结出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 ,又锐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开创了唐前期一百多年持续繁荣的局面,其 间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成为 以后中国古代政治的典范。一般认为,隋唐时期高度发展的政治文明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功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上的整合; 第二,开明、开放的政治风气和治国方针;第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主动建立并实施各项制度,使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尽可能合乎规范、有章 可循。 第一节 融会与整合 从东汉末年开始直到隋初重新统一的历史时段,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 个罕见的政治上严重分裂、社会极度混乱的动荡时期。由汉末军阀混战到 三国鼎立,再到东晋十六国分立,再到南北朝对峙……近四百年间,战乱 频繁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各个族群和它们建立的政权像走马灯一样忽兴 忽灭、更迭不断。尽管其间司马氏建立起来的西晋政权曾经一度实现了对 整个中国的统一,可是历时却极为短暂,仅仅三十多年便分崩离析了。其 后,中国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动荡、分裂之中。分裂、杀伐、动乱、苦难成 为这一时期社会最为明显的特点。然而就在这种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之中 ,统一因素也在悄然滋长。随着时间的流逝,南北各族、各政权之间的交 流渐兴渐长,扩大发展,到南北朝后期,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和 不可逆转的政治趋势。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一举消灭了与之长期对峙的北齐政权,首先在长 江以北的中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区域性统一的实现,使北方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更为集中,力量大为增强,为全国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公元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在汉人官僚的协助下废黜了年幼的外孙周静帝,自己 做了皇帝,建立了隋朝(581—618),定都长安。隋朝新政权的建立及其 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标志着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社会条件已经基 本成熟。 首先,三百多年来族群间的融合与文化的整合为实现统一创造了必要 的前提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晋灭亡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北方各游牧族群先后像潮水般涌入中原腹地,相继建立起各自的政权。于 是,在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国家的政治分裂以不同族群和文化之间 激烈的矛盾冲突更为深刻地表现出来。一个突出的例证是汉人冉闵在夺取 了由羯人建立的后赵政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屠杀境内所有的羯 人,乃至其他族群的人甚至一些汉人仅仅因为颧骨长得稍微高了一点或是 留了络腮胡子,就被怀疑为羯人而被杀掉。正因为这一时期存在着如此激 烈的族群与文化间的冲突和斗争(特别是在十六国时期),一个进入中原 地区的少数族自身的存在就不得不以其所创立的政权的存在为前提。然而 ,一旦少数族的政权在中原建立起来,为了实现本族的统治,作为统治族 群本身少数人的血缘纽带也就不得不消解在被统治的广大地域和众多人口 之中,甚至不得不接受和利用被统治地区原有发达的政治结构和制度形式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族群由于其绝对人口数量的微小、文化的后 进以及脱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等原因,逐渐受到汉人发达文化的影响,接 受了汉人先进的生产方式。其经济生活、文化语言、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 式都逐步与汉人趋同。一但政权崩溃,其族群成员便很快耗散或融入到了 其他族群之中。 到了北朝前期,以孝文帝为首的北魏统治集团果断地主动实行与汉人 趋同的政策,不仅全面采用了汉人的各种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还强制进 入中原地区的鲜卑人说汉话、着汉服、改用汉姓,班定门第,并鼓励他们 和汉人通婚,从而在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进行了一次更为广泛而深刻 的文化整合运动,使“汉化”成为当时文明发展的主流。各族群之间心理 上的隔阂和文化上的差异迅速缩小,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日益增强。 当时北魏的首都洛阳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令南方汉人政权的使节大为感 叹,认为这里才是传统中华文化的正宗所在。在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东、西魏分裂后,地处山东的东魏、北齐承继 了洛阳文化的传统,与自视为中华文化嫡传正统的南朝同属于文化高度发 达的地区。割据关陇地区的西魏、北周则采用另一个系统的汉文化,它们 一方面自诩继承了此地千百年前创立传承的周代礼乐文明遗产,同时又吸 纳了鲜卑人的游牧文化,依附古昔,加以整合,称自己所在才是汉文化的 真正发源地,试图以此确立自己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正统地位。总之 ,无论是江南、山东还是关陇地区,文化的主体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传统汉文化,这是中国能够再次实现统一的文化基础。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