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中法英三语对照经典译本原著插图)/海天译丛法国系列
作者简介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法国作家(他同时是个飞行员,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经典代表作《小王子》问世后获得一致好评。在他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人们将他的肖像印在了五十法郎的票面上,以表达对他恒久的记忆和喜爱。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内容简介
1 我6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名 为《百兽生猛史》的书里,看见过一幅令人惊叹的插 图。图上画的是一条蟒蛇在吞噬一头野兽。 书里是这样讲的:“蟒蛇吃掉其猎物时,总是囫 囵吞入,无须咬嚼。吞下之后,它们就动弹不了,然 后一睡就是6个月,躺在那里静静地消化食物。” 看过后,我对原始森林里百兽争斗的情景思索了 好久,接着,就用一支彩色笔,画出我生平的第一张 图画,即我的“绘画作品第一号”。 我把自己这幅得意之作拿给成年人看,还问他们 看了害不害怕。 他们回答我说:“为什么要怕一顶帽子呢?” 我画的当然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条刚吞下一头 大象的蟒蛇。为了使那些成年人明白,我又画出蟒蛇 一侧的剖面图。成年人总需要别人对他们多加解释。 到头来,大人们都劝告我,不要再去画蟒蛇整体 图、蟒蛇剖面图了,还是好好去学地理课、历史课、 算术和语法吧。就这样,在6岁的时候,我就不得不 放弃当画家的远大理想。我的第一号与第二号绘画作 品的失败,特别使我灰心丧气。大人们从来都是自己 没有把事情弄明白,而老要我们小孩解释个没完没了 ,这真是特别累人的事。 于是,我选择了另一种职业,学会了驾飞机。世 界各地我都飞过。的确,地理知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它使我一眼就能识别中国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不同 。万一夜间迷航,这可大有用处。 在实际生活中,我与很多严肃认真的人有过很多 很多的接触。我在成年人之中,生活了很多年,对他 们有近距离的观察。对他们的了解,并没有怎么改变 我对他们的上述看法。 每当我遇上一个我觉得还算聪明的成年人的时候 ,我就拿出我一直保存着的那幅绘画作品第一号,做 个测试,看对方是否理解那幅画。但是,我每次都得 到同样的回答:“这是一项帽子。”于是,我跟他就 不谈蟒蛇了,也不谈原始森林,更不谈星星月亮。我 就把自己降到他那个水平,跟他谈桥牌,谈高尔夫球 ,谈政局,谈领带。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总感到很高 兴能结识我这么一个通情达理的朋友。 2 我就这么孤独地活着,没有遇到过一位我能和他 推心置腹交谈的成年人。直到6年前,我的飞机在撒 哈拉沙漠发生故障。发动机里不知什么零件坏了。飞 机上既没有机械师也没有乘客,我只得单枪匹马,自 己试着进行修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大 考验。机上携带的饮用水很有限,只能维持8天。 第一天夜晚,我睡在远离人烟的沙漠里。我比一 个漂浮在海面上的遇难者更为孤立无援。可是在太阳 升起的时候,有一个奇特的轻微的声音把我弄醒了, 请你们设想一下,当时我是感到多么惊奇。那声音对 我说: “请你……请你给我画一只绵羊吧!” “噢!” “请给我画一只绵羊。” 我霍地一下跳了起来,就像被雷击中了似的。我 使劲揉揉眼睛,仔细察看四周。我看见了一个非常奇 特的小男孩,他正认真地瞧着我。 我非常惊奇,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这显形的 神童。请你们不要忘记,那时我正远离人间世界十万 八千里,而我眼前这个小人儿,看来并不像是迷路的 ,他不疲惫,不饥,不渴,也不认生害怕。他丝毫不 像一个在荒凉可怕的沙漠中迷了路的小孩。当我定下 神来能够说话了,就对他说: “怎么回事……你在这儿干什么呀?” 他用轻柔的声音,郑重其事地仍重复他那个要求 : “请你……给我画一只绵羊。” …… P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