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提问孟子(孔门私淑岳岳亚圣)(精)/提问诸子丛书
ISBN: 9787208142480
。。。
七问孟子 孟母第三迁,即迁于邹县城西北郊的现今留存下 来的“孟子故里”。不远处就是子思学宫所在地。学 宫前立着标有“子思子作中庸处”的石碑。据说,您 就是在这个学宫中读的书,而当您的老师的,就是孔 老夫子的孙子子思,有的史料说他还亲自教您学习《 中庸》呢。是这样吗? 孟子:不对。我没有成为孔子的弟子,也没有成 为他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算:孔 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儿子伯鱼比他小二十岁, 那就是生于公元前531年;子思的生年不详,假定也 小他父亲二十岁吧,那就是生于公元前511年;我生 于公元前372年,与子思生年之间间隔一百二十年以 上。就是说,我出生时,子思早已去世了,怎么可能 亲自教我呢?我倒是较为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的 说法:“孟轲……*业于子思之门人。”“门人”是 一个较为宽泛的说法。当我少年时期老师的,是子思 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也可能是三传弟子,而不是子思 本人。 八问孟子 如果说您少年时期的老师不是子思,而是他的门 人,那我们平时说的“思孟学派”这个概念还能否成 立? 孟子:我想还是可以成立的。大部分学者都承认 ,《中庸》一书实际上是子思与他的门人的集体著述 ,因此不管是子思本人教我学《中庸》,还是他的门 生教我学《中庸》,实际意义都是一样的。《中庸》 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后 来成了《孟子》一书的思想之纲。从这个意义上说, “思孟学派”的确是存在的。“*业于子思之门人” 这一人生经历,对我的人生走向影响至远至深。正是 在子思门人的影响和教导下,我熟悉了我的祖师孔子 的行状,确立了对孔子的信仰。我虽没有机会成为孔 子的弟子,亲自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但是,我可以 当他的私淑弟子,永远对他顶礼膜拜。再说,早年相 近的家庭境况,几乎相同的文化背景,使我对孔子有 着一种特别的、近乎天生的亲近感,正如我曾经说: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我的*大心愿,是学习孔子的思想和为人。这一点我 是做到了的。 九问孟子 四十岁之前,您的有关事迹在史籍中几乎是一片 空白,那是因为无事可记呢,还是因为您不想太张扬 自己,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孟子:一定要我说出是何原因,那倒也不太好说 。这样说吧,四十岁前,我基本上是在我的家乡度过 的。孔子说自己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我的基本情况也是这样。我把这段美好的青春时光, 全都留给了学习生活。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对历史 和现实都有了相当精深的了解。经过探究、深思、比 较,我得出的结论是:“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 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 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从这 段话也可以看出,我是读了各家各派的书的,只有那 样,才有比较,才能真正懂得孔圣人的伟大。在我看 来,与其他三位大圣人相比,孔子无疑是圣人中的圣 人。 “三十而立”对我来说,至少有两层意思:** ,我树“立”起了对孔圣人的*高信仰,决心追随孔 子一辈子。第二,三十岁以后,我也像孔圣人一样, 逐步树“立”起了自己的学识旗帜,开始聚徒讲学。 当然,我的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成就,那是远远不能与 孔圣人比肩的。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