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假象

社交媒体假象
作者: [美]杰茜卡·艾宝 (Jessica Abo)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55.20
折扣购买: 社交媒体假象
ISBN: 9787522202242

作者简介

社交媒体让你焦虑了吗? 第一章 科技也有心机 这样的情况或许也曾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一早神清气爽地起床,顺手拿起手机,因为你很好奇这世界上——或是你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或许你只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昨晚临睡前发的文章得到了多少个赞。说时迟那时快,你看到了以下的画面: ·你的朋友全在某个派对里狂欢,唯独你没被邀请。 ·有人升官了,可惜那人不是你。 ·你的前男友订婚了。 ·你弟弟买房了,你却还窝在租来的小套房里。 ·你妹妹的孩子都会走路了,你的肚子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你的好心情都在瞬间沉到谷底。要是你从未经历过上述情况,那还真不寻常;你要么不是很满意现在的状况,要么就是完全没使用任何一种社交媒体。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人比人气死人”(compare and despair)的心情,是再熟悉不过了。 另外还有一种情境:你今天真倒霉,有可能是因为你跟伴侣大吵一架,或是你们团队里的某个人耽误了一个提案的重要时机——搞不好那个人就是你。 不过你并没有在你的动态中写下“今天过得糟透了”,反倒是替你买的牛油果面包、包包或是新车拍了一张照片,套用一个花哨的滤镜,然后写下:“我爱我的人生。赞爆了#”。 你这么做是觉得没必要让别人知道你的生活有多糟。接下来,为了忘掉这不顺心的一天,你决定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查看有多少人对你的朋友圈做出回应或留言——虽然你明明跟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没交谈过,平常也不在意或甚至根本不认识对方;但你现在却像是紧盯着电视机等待选举投票结果的人一样,紧盯着自己的动态,压根儿没意识到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已是半夜,而且你还有一篮子的脏衣服要洗。 最后一种,也是我经常遇到的情境:你跟一位朋友共进午餐,他从头到尾都在埋怨自己的人生,从工作到恋爱的每件事都不顺心。 你耐心地听着,偶尔甚至给点建议。在你尽责地当完朋友的垃圾桶后,你们各自打道回府,但两个小时后,朋友发了一篇文章,讲的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倒像是他生活里的每件事都称心如意极了。突然间,你开始埋怨自己为什么买不起名牌潮鞋、去不起酷炫的健身房、住不 起漂亮的豪宅。你抱怨自己的人生差他一大截,但你明知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们刚刚才一起喝咖啡并聊了一堆是非——整整两小时!那为什么你的脑袋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 我们明明是聪明能干的人类,却被社交媒体给唬得一愣一愣的。 说真的,这实在太愚蠢了。要是你觉得成年人还那么容易被骗未免太差劲,那么我更为孩子们感到难过!我曾访问过书中多位专家,从而得知人类大脑的控制器,也就是前额叶皮质区,竟然要到25 岁或26 岁才发育完全。要是连你这个成年人都会因为没受邀参加某人的婚礼或生日宴会而觉得不爽,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当他看到同学全都穿着时下最火的名牌衣服上学,唯独他没有时,他的心情肯定更加难受。 所以你究竟该怎么做,才能不那么在乎别人的一举一动,而好好地珍惜自己人生中的一切?你或许以为答案很简单:不要上网、避免下载任何会让你不开心或分心的应用程序就行了。但这未必一定能奏效。有些学校、公司或典礼场合,都要求不准使用手机,这是很值得称赞的;一些设计师也正在努力研发更多能帮我们监控手机使用情况的功能。不过这仍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些努力上学上班、负责持家以及养家糊口的人,一看到别人发在网络上的虚伪人生,都会莫名其妙地心生羡慕,嫉妒得抓狂。 根本没必要每5 分钟就滑一下手机 尽管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有意义的联结,但许多人一心想要从社交媒体中寻求归属感,最后得到的却是肤浅的表面支持。不论我们得到多少个赞,或是有多少粉丝与订阅数,都不代表这些人真的会来参加我们的生日派对,或半夜时还陪在我们身边。获得快乐的方法之一, 是把时间投注在那些真正对你不离不弃的朋友身上,他们会在你不如意时鼓励你,或是真的到你的身边安慰你。 我们都明白,其实根本没必要每5 分钟就滑一下手机,况且就算我们没更新任何动态,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就此停顿。所以社交媒体显然并非我们的痛点,而且一直挂在网上通常也无法解决问题。我每个星期都会听到各个年龄层的人抱怨:“我再也不想上微信/ 微博了。” 虽然有人宣称他们删掉了手机上的某个应用程序,但那通常只会维持1 天,因为他们生怕错过了某些“要事”,最后终究会忍不住去查看;

内容简介

社交媒体让你焦虑了吗? 第一章 科技也有心机 这样的情况或许也曾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一早神清气爽地起床,顺手拿起手机,因为你很好奇这世界上——或是你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或许你只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昨晚临睡前发的文章得到了多少个赞。说时迟那时快,你看到了以下的画面: ·你的朋友全在某个派对里狂欢,唯独你没被邀请。 ·有人升官了,可惜那人不是你。 ·你的前男友订婚了。 ·你弟弟买房了,你却还窝在租来的小套房里。 ·你妹妹的孩子都会走路了,你的肚子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你的好心情都在瞬间沉到谷底。要是你从未经历过上述情况,那还真不寻常;你要么不是很满意现在的状况,要么就是完全没使用任何一种社交媒体。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人比人气死人”(compare and despair)的心情,是再熟悉不过了。 另外还有一种情境:你今天真倒霉,有可能是因为你跟伴侣大吵一架,或是你们团队里的某个人耽误了一个提案的重要时机——搞不好那个人就是你。 不过你并没有在你的动态中写下“今天过得糟透了”,反倒是替你买的牛油果面包、包包或是新车拍了一张照片,套用一个花哨的滤镜,然后写下:“我爱我的人生。赞爆了#”。 你这么做是觉得没必要让别人知道你的生活有多糟。接下来,为了忘掉这不顺心的一天,你决定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查看有多少人对你的朋友圈做出回应或留言——虽然你明明跟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没交谈过,平常也不在意或甚至根本不认识对方;但你现在却像是紧盯着电视机等待选举投票结果的人一样,紧盯着自己的动态,压根儿没意识到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已是半夜,而且你还有一篮子的脏衣服要洗。 最后一种,也是我经常遇到的情境:你跟一位朋友共进午餐,他从头到尾都在埋怨自己的人生,从工作到恋爱的每件事都不顺心。 你耐心地听着,偶尔甚至给点建议。在你尽责地当完朋友的垃圾桶后,你们各自打道回府,但两个小时后,朋友发了一篇文章,讲的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倒像是他生活里的每件事都称心如意极了。突然间,你开始埋怨自己为什么买不起名牌潮鞋、去不起酷炫的健身房、住不 起漂亮的豪宅。你抱怨自己的人生差他一大截,但你明知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们刚刚才一起喝咖啡并聊了一堆是非——整整两小时!那为什么你的脑袋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 我们明明是聪明能干的人类,却被社交媒体给唬得一愣一愣的。 说真的,这实在太愚蠢了。要是你觉得成年人还那么容易被骗未免太差劲,那么我更为孩子们感到难过!我曾访问过书中多位专家,从而得知人类大脑的控制器,也就是前额叶皮质区,竟然要到25 岁或26 岁才发育完全。要是连你这个成年人都会因为没受邀参加某人的婚礼或生日宴会而觉得不爽,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当他看到同学全都穿着时下最火的名牌衣服上学,唯独他没有时,他的心情肯定更加难受。 所以你究竟该怎么做,才能不那么在乎别人的一举一动,而好好地珍惜自己人生中的一切?你或许以为答案很简单:不要上网、避免下载任何会让你不开心或分心的应用程序就行了。但这未必一定能奏效。有些学校、公司或典礼场合,都要求不准使用手机,这是很值得称赞的;一些设计师也正在努力研发更多能帮我们监控手机使用情况的功能。不过这仍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些努力上学上班、负责持家以及养家糊口的人,一看到别人发在网络上的虚伪人生,都会莫名其妙地心生羡慕,嫉妒得抓狂。 根本没必要每5 分钟就滑一下手机 尽管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有意义的联结,但许多人一心想要从社交媒体中寻求归属感,最后得到的却是肤浅的表面支持。不论我们得到多少个赞,或是有多少粉丝与订阅数,都不代表这些人真的会来参加我们的生日派对,或半夜时还陪在我们身边。获得快乐的方法之一, 是把时间投注在那些真正对你不离不弃的朋友身上,他们会在你不如意时鼓励你,或是真的到你的身边安慰你。 我们都明白,其实根本没必要每5 分钟就滑一下手机,况且就算我们没更新任何动态,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就此停顿。所以社交媒体显然并非我们的痛点,而且一直挂在网上通常也无法解决问题。我每个星期都会听到各个年龄层的人抱怨:“我再也不想上微信/ 微博了。” 虽然有人宣称他们删掉了手机上的某个应用程序,但那通常只会维持1 天,因为他们生怕错过了某些“要事”,最后终究会忍不住去查看;这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害怕错过任何消息”的毛病——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 戒掉不停查看手机的4 个方法 如果你认为自己跟数码产品“粘得太紧”——你走到哪,手机就跟到哪:吃早餐、上厕所、开会,甚至一路跟到床上——因此你想要重新调整你的大脑,罗森建议各位不妨尝试以下的方法: 方法1:把所有的社交媒体图标从首页移放到文件夹里,让你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才能找到它们。 方法2:排一个查看手机的时间表,而不是想看就看。记得昭告众亲友你正在执行此戒断计划,免得他们因为发东西了没有立即获得你的赞而火冒三丈。 方法3:留意那些开在后台的应用程序,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查看它们;如果你并没有排时间查看某个应用程序,你要确认它是关闭的,或是已经把这个应用程序放进文 件夹里。 方法4:关闭所有的通知,没必要一有人发东西你就必须马上知道,应该让它等。 我们遵循这些原则看似有点愚蠢,因为我们明明是使用者,怎么看起来反倒像是被社交媒体控制了。但无论如何,罗森说采用这些方法是必要的,因为社交媒体引起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现象绝非危言耸听,它的确伤害到了许多人。 社交媒体让你焦虑了吗? 第一章 科技也有心机 这样的情况或许也曾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一早神清气爽地起床,顺手拿起手机,因为你很好奇这世界上——或是你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或许你只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昨晚临睡前发的文章得到了多少个赞。说时迟那时快,你看到了以下的画面: ·你的朋友全在某个派对里狂欢,唯独你没被邀请。 ·有人升官了,可惜那人不是你。 ·你的前男友订婚了。 ·你弟弟买房了,你却还窝在租来的小套房里。 ·你妹妹的孩子都会走路了,你的肚子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你的好心情都在瞬间沉到谷底。要是你从未经历过上述情况,那还真不寻常;你要么不是很满意现在的状况,要么就是完全没使用任何一种社交媒体。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人比人气死人”(compare and despair)的心情,是再熟悉不过了。 另外还有一种情境:你今天真倒霉,有可能是因为你跟伴侣大吵一架,或是你们团队里的某个人耽误了一个提案的重要时机——搞不好那个人就是你。 不过你并没有在你的动态中写下“今天过得糟透了”,反倒是替你买的牛油果面包、包包或是新车拍了一张照片,套用一个花哨的滤镜,然后写下:“我爱我的人生。赞爆了#”。 你这么做是觉得没必要让别人知道你的生活有多糟。接下来,为了忘掉这不顺心的一天,你决定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查看有多少人对你的朋友圈做出回应或留言——虽然你明明跟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没交谈过,平常也不在意或甚至根本不认识对方;但你现在却像是紧盯着电视机等待选举投票结果的人一样,紧盯着自己的动态,压根儿没意识到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已是半夜,而且你还有一篮子的脏衣服要洗。 最后一种,也是我经常遇到的情境:你跟一位朋友共进午餐,他从头到尾都在埋怨自己的人生,从工作到恋爱的每件事都不顺心。 你耐心地听着,偶尔甚至给点建议。在你尽责地当完朋友的垃圾桶后,你们各自打道回府,但两个小时后,朋友发了一篇文章,讲的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倒像是他生活里的每件事都称心如意极了。突然间,你开始埋怨自己为什么买不起名牌潮鞋、去不起酷炫的健身房、住不 起漂亮的豪宅。你抱怨自己的人生差他一大截,但你明知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们刚刚才一起喝咖啡并聊了一堆是非——整整两小时!那为什么你的脑袋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 我们明明是聪明能干的人类,却被社交媒体给唬得一愣一愣的。 说真的,这实在太愚蠢了。要是你觉得成年人还那么容易被骗未免太差劲,那么我更为孩子们感到难过!我曾访问过书中多位专家,从而得知人类大脑的控制器,也就是前额叶皮质区,竟然要到25 岁或26 岁才发育完全。要是连你这个成年人都会因为没受邀参加某人的婚礼或生日宴会而觉得不爽,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当他看到同学全都穿着时下最火的名牌衣服上学,唯独他没有时,他的心情肯定更加难受。 所以你究竟该怎么做,才能不那么在乎别人的一举一动,而好好地珍惜自己人生中的一切?你或许以为答案很简单:不要上网、避免下载任何会让你不开心或分心的应用程序就行了。但这未必一定能奏效。有些学校、公司或典礼场合,都要求不准使用手机,这是很值得称赞的;一些设计师也正在努力研发更多能帮我们监控手机使用情况的功能。不过这仍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些努力上学上班、负责持家以及养家糊口的人,一看到别人发在网络上的虚伪人生,都会莫名其妙地心生羡慕,嫉妒得抓狂。 根本没必要每5 分钟就滑一下手机 尽管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有意义的联结,但许多人一心想要从社交媒体中寻求归属感,最后得到的却是肤浅的表面支持。不论我们得到多少个赞,或是有多少粉丝与订阅数,都不代表这些人真的会来参加我们的生日派对,或半夜时还陪在我们身边。获得快乐的方法之一, 是把时间投注在那些真正对你不离不弃的朋友身上,他们会在你不如意时鼓励你,或是真的到你的身边安慰你。 我们都明白,其实根本没必要每5 分钟就滑一下手机,况且就算我们没更新任何动态,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就此停顿。所以社交媒体显然并非我们的痛点,而且一直挂在网上通常也无法解决问题。我每个星期都会听到各个年龄层的人抱怨:“我再也不想上微信/ 微博了。” 虽然有人宣称他们删掉了手机上的某个应用程序,但那通常只会维持1 天,因为他们生怕错过了某些“要事”,最后终究会忍不住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