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精)/新编中国史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精)/新编中国史
作者: 王子今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精)/新编中国史
ISBN: 9787508670034

作者简介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已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书〉甲种疏证》《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称谓研究》《秦汉交通考古》《秦汉名物考》《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等学术专著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

内容简介

**章 秦的统一 战国时期,社会期求统一的意愿已经在不同学派发表的文化论说中有所表现。儒学学者*早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其他不同学派的学者也分别就“大一统”有论说发表。“大一统”理想的提出,是以华夏文明的突出进步和我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作为历史基础的。对于“大一统”实现的方式,《孟子?梁惠王上》中记录了孟子的观点。对于天下怎样才能安定这一问题,孟子回答说:“定于一。”当对方问道谁能够实现统一时,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说,不好杀人的国君能够统**下。另外,孟子还强调说:“夫国君好仁,天下**。”“仁人**于天下。”王道的核心,就是以“德”统**下。然而成为历史事实的统一,是通过战争手段实现的。 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帝国。 **节 从霸业到帝业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九月,秦国上将*白起率*在规模**的长平战役中获得全歼赵*主力四十余万人的决定性胜利,确定了秦国*事实力已经**于天下的强权地位。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列强竞胜的历史,对历史影响比较大的**,多位于文明程度处于后起地位的中原周边地区,它们的迅速崛起,对具有悠久的文明传统的“中国”即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就是《荀子?王霸》中所说的“ 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就是说,“五霸”虽然都崛起在文明进程原本相对落后的“僻陋”地方,却能够以新兴的文化强势影响天下,震动中原。 “ 五霸”所指,说法不一,如果按照《白虎通?号》中的说法,即“ 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也就是除去“ 越句践”,加上“ 秦穆公”,仍然可以说是“ 僻陋之国,威动天下”,“ 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 在战国晚期,“七雄”之中以齐、楚、赵、秦*强。到了公元前3 世纪的后期,秦国的*威已经势不可当。 就在长平之战取胜几个月之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秦国一位新的王族成员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出生在邯郸城中为质于赵的秦昭襄王之孙异人的居宅。因为母亲是赵国豪家之女,又出生于正月,于是又姓赵氏,名为政。长平之战后,异人因阳翟巨商吕不韦的精心安排回到秦国,衣楚服而拜见原为楚女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大悦,令异人*名为“楚”,又名“子楚”。嬴政和他的母亲后来也辗转回到咸阳。 从嬴政复杂的身世渊源看,他与赵国和楚国各有近缘。这或许也是在统一战争中,他曾经在秦*占领赵国和楚国的中心地区之后即亲临其地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51 年,秦昭襄王在他执政的第五十六年逝世。他的儿子嬴柱继立,是为秦孝文王,时年五十三岁。华阳夫人被立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 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一年就死去,时年三十二岁的子楚继立,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即位的第二年,吕不韦以“定国立君”之功,被封为文信侯,任为丞相,食邑有蓝田之地十二县。秦庄襄王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去世,太子嬴政立,年十三岁,时为公元前246 年。 当时,秦国的国土在关中之外,已经据有了巴、蜀、汉中,并且越过宛(今河南南阳)而据有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北),设置了南郡;北方则兼并了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南)以东地方,设置了河东郡(郡治在今山西夏县)、太原郡(郡治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上*郡(郡治在今山西长子);东方又将国境推进到荥阳(今河南荥阳),灭掉了西周和东周两个政权,置三川郡(郡治在今河南洛阳)。也就是说,如果以太行山、白河、汉江下游一线贯通南北,这条线以西的辽阔地域,都已经成为秦国的疆土。应当看到,当时这一界线虽然大体上两分天下,而西部地区却实际已经占据了能够威慑并进取东部地区的优势。后来刘邦战胜项羽,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都同样是据这一界线以西地方,举*东进,取得成功的。 少年嬴政登上王位,国事都决于吕不韦,尊称其为“仲父”。秦王嬴政二十二岁,依秦国旧制,往雍城行加冠礼,带剑,开始亲自主持国政。他相继铲除吕不韦等贵族势力,实现了王权独尊。 第二节 蕲年宫的血光 秦王嬴政年少时,委国事于大臣。当时权倾朝野的重臣是丞相吕不韦。 据说与太后关系**的吕不韦,在实际上掌持着秦国的*政大权。太后的另一位嬖臣嫪毐也曾经取得专权处理朝政的地位。 秦重女权。秦国政治**多次发生太后把握朝政的情形。这种政治异常往往又与道德异常相伴随,即太后专权时每有后宫秽行的传闻。 秦王政九年(前238),嫪毐因为秽乱宫闱的行为终于败露,在嬴政往雍(今陕西凤翔)行郊礼时发动兵变,以窃取的秦王玺和太后玺调动卫戍部队及附近地方*进*蕲年宫。 雍,作为秦国故都,历经从秦德公至秦孝公二十代的辛苦经营,已经被建设成为一处具有正统象征的政治文化圣地。这里集中了许多处秦国故宫,也是秦人宗庙的所在地。对雍地的*事控制,有可能影响秦国政治的全局。 嬴政及时察觉了嫪毐兵变的阴谋,抢先发*平定变乱,追斩嫪毐,又在咸阳一举整肃了嫪毐集团成员数百人。 蕲年宫之变,是秦国历**规模较大且直接震动王族上层的一次罕见的内部动乱。嬴政果断的处置方式,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政治才具。 嬴政因嫪毐政变之事涉及吕不韦,不久就宣布免去其丞相之职。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又迫使吕不韦**。嬴政全面把握了**权力。 第三节 秦皇扫六合 秦王嬴政当政时,秦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远优于东方六国,秦国的*事实力也已经强锐**。当时,“以天下为事”,期望“得志于天下”,已经成为秦人直接的政治目标。秦王嬴政策划并且指挥了逐一翦灭六国的战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统一战争中,嬴政曾经多次亲临前线进行战地督察。随着秦*向东推进,秦王政十三年(前234),秦*大破赵*,斩首十万,嬴政亲临河南(今河南洛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在进*赵国的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俘获赵王,又引兵欲*燕(国都在今河北易县),屯中山(国都在今河北定州),嬴政亲临邯郸(今河北邯郸),后从太原(今山西北部)、上郡(今陕西北部)返回咸阳(今陕西咸阳);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秦*大举*楚(国都在今安徽寿县),俘获楚王,秦王又亲临郢陈(今河南淮阳)。 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秦墓出土竹简中有一卷《编年记》,逐年记述了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等*政大事,同时记有一个名叫“喜”的人的生平和其他有关事项。 对于秦王嬴政当政后统一战争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编年记》中有这样的文句: 十三年,从*。 十五年,从平阳*。 十七年,*韩。 十八年,*赵。…… 十九年,□□□□南郡备敬(警)。 廿年,……韩王居□山。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 廿二年,*魏粱(梁)。 廿三年,兴,*荆,□□守阳□死。四月,昌文君死。 (廿四年),□□□王□□。 这是“喜”这位秦*下级*官对于自身经历的记录。关于所谓“十七年,*韩”和“廿二年,*魏粱(梁)”以及*后“廿四年”一条,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六国年表》中都有相应的历史记载。 据正史中的记载,秦人翦灭六国的战争是以摧枯拉朽般的气势完成的,秦*以神武之风迅速荡涤了各国反抗的力量。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将*王翦破赵,克邯郸。赵王迁投降,邯郸成为秦郡。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灭魏。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燕,灭赵。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灭齐。 九年之间,秦一一翦灭六国。 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政治的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成为历史的定式。 秦始皇时代*显著的历史标志,是结束了七雄竞争的战国时代,实现了统一,建立了秦王朝。秦王朝是中国历****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政权。秦王朝的建立,是以当时社会普遍要求统一的文化倾向作为重要背景的。秦的统一,是中国历**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历**的一件大事。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的我们。 于是,我们*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