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真相

贸易的真相
作者: 李俊慧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37.10
折扣购买: 贸易的真相
ISBN: 9787548459699

作者简介

李俊慧 经济学家,喜马拉雅“李俊慧的经济学课”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音频课程主讲人,上百万人次收听播放。曾在广州中山大学攻读经济学与管理学课程,获博士学位,期间曾以交换留学生身份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一年。现从事经济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1年在张五常教授到中山大学讲学之际与之认识,获其青睐,从此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交情。2006年起在网上主持张五常博客。2016年起,开始举办“经济解释”研讨会,聚集顶级经济学人探讨经济学。

内容简介

第一讲 国际贸易的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贸易在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 在讲解国际贸易本身的体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国际贸易”在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现代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而我在《经济学讲义》中就已经指出,这种划分毫无意义,倒不如划分为“价格理论”与“货币理论”。在这所谓的“微观”与“宏观”之中,隐含着一个假设,那就是它们所研究的经济体是处于封闭状态的,即“closedeconomy”。也就是说,这个经济体是闭关锁国的,对外没有交往。现实中各国或多或少都有些交往,属于“open economy”(开放经济)。如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对所研究的现象是重要的局限条件,就不能假设为封闭经济,而是要把前提放宽为开放经济。所谓的“微观”与“宏观”理论的结论推广到开放经济条件之下难免要做一些调整,这就构成了“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Economics)。 也就是说,国际经济学并不是新的理论,使用的仍是经济学课程里的基础理论,只是将之推广到开放经济环境(局限条件)下加以应用而已。 而国际经济学本身,又可根据研究对象是物的流动还是钱的流动,划分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与“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国际贸易”当然是研究物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而“国际金融”则是研究钱的流动——钱的流动最初是伴随着物的流动而产生的,但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立于物的流动的。事实上,国外教材只有“国际经济学”,而没有独立的“国际贸易”,只是我国在引入国外教材时将之切成两本,独立成书而已。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体系 接下来看“国际贸易”的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准确来说,这门课的名字应该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顾名思义,“国际贸易”本身由两大部分构成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前一部分是学习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后一部分则是对各国政府采用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所谓的福利分析(这一部分对应于“微观”中的“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将“福利经济学”应用于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效果)。 根据有关理论,“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在历史上的发展阶段可细分为三部分: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亚当 ·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的比较优势理论、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相互需求理论,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核心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它的前身,相互需求理论是对它的补充。而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 H-O 模型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理论,处于正统地位的核心理论当然是 H-O 模型,其他衍生出来的理论是对它的补充与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泛指在“二战”之后出现的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然而这些理论都未取得众所公认的正统地位,因此不同教科书可能会讲授不同的理论。这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名气较大的有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等。 然而,在我看来,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全都有着不对之处。如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微观”中的规模经济、垄断经济进行分析的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最关键的定义“产业内”本身就含糊不清——把产品定义得很宽(如凡是有四个轮子的东西都叫汽车),产业内贸易的数量就会大增 ;把产品定义得很窄(如通过不同的定义将轿车与卡车界定为不同产业), 产业内贸易的数量就会大跌。改一下概念就能使得现象大变,试图解释可以如此随心所欲使之变幻莫测的现象的理论,谈何科学验证?而战略贸易理论是用博弈论来制定贸易政策的——对,不是解释现象,而是指导政府制定政策——更是异想天开地甘被政府,甚至只是被一小撮利益团体利用。《经济学讲义》中早就对博弈论的问题剖析得很清楚,而战略贸易理论更大的问题是它不以解释现象为本,而以做政策建议为目的。政治场上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政府一换届,上届政府信奉的理论很可能就会随之被扫地出门,作为一门科学的尊严从何而来?总之,我认为那些所谓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还没有一个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经典理论,因此本书是不会讲授这些理论的。 而“国际贸易政策”部分,则可根据它所分析的对象再细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析一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其实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果是自由贸易,根本不需要政府搞任何政策)的福利影响,包括对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福利分析。第二部分是分析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或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影响,包括对区域性的一体化(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和全球性的一体化(如 WTO)的分析。传统教科书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分析虽然谈不上大错,但肤浅得很。因为它的理论根基是“微观”中关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的分析。我在《经济学讲义》中指出过,“微观”这一部分内容是用“短缺”“过剩”这些并非事实的概念来分析的,应用到国际贸易政策上时,再加进“福利经济学”中的“无效率”概念,做的是规范经济学的价值判断,虽然是有实证基础的价值判断,但这种分析忽略了局限条件而简单地用“无效率”来判断,对于解释现象是无能为力的。有意义的分析,是引入张五常教授的“租值消散”与“租值蚕食”概念,这不但可以解释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富有黑色幽默感的“奇葩”现象,而且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的政策建议,才是靠谱的。 另外,有些国际贸易方面的教科书还会处理“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国际要素流动”“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等这些题材。其中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常用一大堆几何图形来分析,却与现实毫无关系,纯粹是智力游戏而已。当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是有意义的,本书会将之归进国际贸易理论中进行有意义的分析。而国际要素流动的题材,包括直接投资(资本要素的流动)与移民(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有些教材甚至把跨国公司的研究也扯进来。我个人认为,跨国公司的研究最好还是归并到管理学中去,确实属于经济学范围的国际要素流动的分析则可以归进 H-O 模型中。至于把发展中国家单列出来研究是搞特殊理论,大可以把这一题材归入国际贸易政策的分析中。 附录 :国际金融的问题 本书是“国际贸易讲义”,原则上不会涉及“国际金融”的内容,但有时难以避免。如后面要指出“重商主义”的谬误时,必须介绍大卫·休谟提出的“价格 - 铸币流动机制”,而这本质上属于国际金融的范畴 ;又如后面扩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而引入不同国家有不同货币的条件时,无可避免地要牵涉货币汇率问题。 “国际金融”的教材内容大致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国际收支、汇率、国际金融市场与工具、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融市场与工具的部分应该并入“投资学”里去,但如果我们把《经济学讲义》中的“利息理论”与“信息费用”部分学好了就不需要再另外学投资学了。国际收支的一部分是介绍国际收支账户构成的,属于介绍事实的常识性内容,与理论无关 ;另一部分是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实际上属于汇率的部分。汇率与国际货币体系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前者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后者是从全球的角度看。 让我挑出那个貌似很有道理的“利率平价说”来做个示范性的批判吧!先说一件真事。2008 年之前,也就是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之前,我父亲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他去银行办事时被银行职员强烈推荐做美元存款,他看到美元的利率比人民币高不少,很是动心,便打电话问我应不应该做。我当头一句就是“别做这种傻事!”当时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美元的存款利率虽然比人民币的存款利率高不少,但怎么都比不上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如果不是真的需要使用美元,而是纯粹为了投资而做美元存款自然是“傻事”一桩。 从这件真实的小事引申出去,人们真的会因为某国货币的利率高就转去持有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吗?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通胀严重,如果没有利率管制,名义利率必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真的会有投资者那么蠢,按着“利率平价说”的指导去卖出美元,转而持有这些国家的货币吗?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由于港元受到国际炒家狙击而导致银行间的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飙升至百分之几百。对于一个能够进入该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他会因为这利率奇高无比而按着“利率平价说”的指导去卖出美元,转而持有港元吗?(注意 :前提是这个投资者不是为了狙击港元而想持有港元,而是为了获得这奇高利率的利益而想持有港元)显然,上述回答都是否定的!这说明“利率平价说”早就被无数事实所推翻。 有人会说,“利率平价说”中的“利率”其实不是名义利率,而是“纯利率”,那么根据《经济学讲义》中的“利息理论”内容可得出以下推论 :纯利率较高的国家,经济增长就会较快。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增长较快,也就是物品的数量与质量增长较快,在其他因素不变(包括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该国货币的购买力一定会上升。根据“购买力平价说”,其汇率也会随之上升。 也就是说,有“购买力平价说”就已经足够解释或推断纯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会上升,再搞一个“利率平价说”出来岂非多此一举? 至于其他的货币分析法、超调模型……更是无须再论。外汇市场上的汇率表面上看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的,但决定这些供求关系的背后因素(局限条件),撇除因为故意造价所带来的信息费用上升外,追根溯源一定是由各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政策是否配合相宜决定的。 且说我有一个亲戚在某省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有一天我遇到他,他说他最近忙于研究“汇率形成机制”。 我听了暗暗苦笑,想 :这有什么好研究的?是的,那所谓的“汇率形成机制”,说容易不容易,说难其实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只要把《经济学讲义》中的“货币理论”学透了,汇率的本质就会很清楚。 说不容易,是因为外汇市场除了像一般的金融市场那样存在着严重的信息费用问题外,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政府管制,因此外汇市场是一个被极度扭曲的不自由的市场。各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动不动就以公开市场业务来干预汇率就不用说了,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投资中的种种鼓励或限制、直截了当的外汇管制……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扭曲汇率水平,使之不能如实地反映各国经济实力。这就犹如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普遍受到政府管制,所谓的价格根本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的,简单地使用供求理论怎么可能知道价格形成的机制? 也就是说,传统经济学或教科书经济学的汇率理论完全没有关于交易费用的考虑,这是理论推断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根本症结所在。 而“国际金融”中关于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都是用弹性做分析的,《经济学讲义》早就批判过弹性只是个概念,根本形成不了可以进行事实验证的理论,因此那些分析是无法验证的。 ★ 人人都该懂的贸易的真相,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周燕力荐 当下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之战,我们面临何种挑战与风险?未来我们将向何处?经济学家李俊慧立足国情、解读贸易本质,前瞻趋势之作!生动、有趣的历史花絮,告别生硬知识点堆积;易懂、好用的宏观视角,帮助我们精准把握政经时局走势,决策当下与未来机遇。 ★ 一本书读懂贸易的本质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谁也不是一座孤岛,没有与己无关的贸易,大到飞机轮船,小到圆珠笔芯,贸易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本书是继《经济学讲义》后,又一本未上市就在读者中私下争相传阅的经济学力作。作者深入浅出,对国际贸易的概念和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当前国际贸易教科书中存在的错误一一修正,更旁征博引,从政治、历史等多角度,让人对贸易有全方位的了解。 ★ 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国际贸易背后的底层经济逻辑,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李俊慧她对经济解释理论的掌握相当系统,达到融会贯通、挥洒自如之境,是张五常经济学派首屈一指的衣钵传人。贸易与经济学总是不可分割,本书同样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帮助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国际贸易背后的底层经济逻辑,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